关于定9月28日为“尊师日”的倡议书

栏目: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10-09-24 08:00:00
标签:
 
    即将到来的西历9月28日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诞辰。近些年来,许多人士和组织都在呼吁将9月28日改为教师节。在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执事委员年会上,一位大使提到如何尊重教师的问题,有人建议可以比照哲学日的办法,由教科文组织主动要求在世界各地定期举行尊师活动。杜维明先生以主讲人的身份发言:孔子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巨大贡献主要在教育方面,如果要设立一个教师节,应考虑孔子的诞辰。现在除了大陆以外,文化中国各地都把9月28日当做教师节,连美国众议院也在2009年2月29日通过决议,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认同孔子的贡献。我们不反对为了配合开学的行政考虑规定9月10日为教师节。但我们觉得把9月28日当作“尊师日”意涵更广泛、更深刻。毫无疑问,孔子是一位教师,一生培养弟子无数。但他不是职业化意义的教师,他的教育是人文化成,是人格(身心灵神)整体的修炼,目的在引导人的生命提升。所以,“尊师日”不只是“尊孔日”,而是通过对孔子的认识和体悟,以发挥尊师重道的普世价值。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1948年提出,有史以来对塑造人类文明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有四位:苏格拉底、孔子,释迦牟尼和耶稣。其中两位是宗教的创始者,苏格拉底和孔子则是教育家。不同的是,苏格拉底所代表的雅典城邦文明,其受教育的人群仅限于公民,占总人口不超过10%。只有孔子,才真正实现了完全的平民教育、平等教育。本来周代的教育是贵族式的教育,学在官府;孔子则把官学变为私学,使各阶层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所谓“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修是简单的礼物,不是入学的门槛,所代表的是对夫子的尊重,由此就可见孔子教育的普遍性。孔子还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他的门生从事着各种工作,比如子路算是武人,冉有是季氏的管家,而子贡则是商人、使节。至于贫穷如箪食瓢饮的颜回、隐逸如欲逃汶上的闵子骞、身陷囹圄的公冶长,都是夫子的得意弟子。因此,相比其他三位,孔子更能体现师道的全副内容。
 
    不仅在教育模式上,孔子思想本身的开放与宽广,也是对师道、对文教的精确的诠释。韩愈《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留给后人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即由内及外的人文化成之道。第一,从内在性来说,孔子的思想极具创造性,是一种内发的动力。他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然而“述”中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汲取灵感,以图维新。这种继承中的创造更具有挑战性,其困难也更大。其中最具有创意的是他在对仁与礼张力的思考中,提出了“为己之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为己之学认为我们学习的目标是成就自己的人格,是一种自我的修养。充分自我实现之所以可能,是由于人性本善。孔子虽然没有直接说性善,然而“人之生也直”(《论语•雍也》)即包含了性善的意思。“我欲仁,斯仁至矣”也是肯定每个人自身就具有成就君子人格的内在资源。我们今天的“仁”字,左边是人,右边是二,所以许慎解释为“从人二”,于是仁似乎仅仅具有人际关系的意义。但郭店楚简中的“仁”字写法,上面是“身”字,下面是“心”字,这就说明先秦儒家认为仁主要是一种内在的德性,与自己的身心有关。当然,这种为己之学不是个人主义,而是强调个人在成就自身中的主体性意义。但每一个人都是关系网络的中心点。 主体性和社会性是想辅相成的。
 
    第二,从社会性来说,主体性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担当和责任,所以孔子有着强烈的政治担当感。“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他不是遁世主义者,也不是末世主义者,而是对人类怀着极大的热情与信心:“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而且,他的人文关怀不仅仅限于当时的华夏,因为那时出现的“天下”概念已远远超出中原地区的范围。孔子曾经想去九夷居住,那是被人们认为极其落后的地方,他却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可见,夷狄在孔子那里不仅仅是种族的概念,而且更多地具有文化的意义。人们常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来说明孔子的民族歧视,这是极大的误解,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应当是:“夷狄尚且有君主,哪像我们华夏君不君臣不臣的呢!”另外,有人批评,认同社会等级的儒家文化使得中国没有开发出市民社会;不过爱德华•希尔斯,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教授,曾明确指出,孔子是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的倡导者。英文的“civil”,其含义有三:一是文明而不是野蛮;二是文而不是武;三是民间而不是官方。这三个含义都包含于孔子的文教之中,而且希尔斯教授认为,孔子这一价值取向实是人类文明史中的首创。
 
    第三,从历史传承上来说,孔子虽然有入世的愿望,但同时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从而面向未来,致力于整个人类文明的传承。孔子删《诗》、《书》、订礼乐,损益三代,整理以往的文化,正是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尧、舜、禹三代的理想也是为改正当下的现实。正因为礼坏乐崩,他才力图恢复周代的雅乐,使人能够受美、善之溉泽滋润,成就自我,乃有“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之说。可惜的是,当时的社会、国君并不能接受他的学说。孔子并不以此为意,因为他高瞻远瞩,既竭力转化现世,也把目光投向未来。而且由他发起、经由孟子宣扬的士的人格和“以德抗位”精神,也深刻影响了后世。比如《春秋》,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可知这寄托了孔子对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于未来的期望。
 
    最后,从根源来说,孔子不仅体认到内在的“仁”,还体认到的超越的“天命”。这是创造性的飞跃,是人作为宇宙大化的“共同创造者”(co-creator)参与了天地万物的创生过程。孔子从天道出发,来面对社会人生的种种问题,这就是根源的正道,是儒家的信念。面对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面对桓魋的暗算,他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论语•述而》)。以“斯文”自任是来自于对“天命”的信心, 而这种对超越的“天命”的理解,反过来又是对内在的“仁”的体察。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可以说是发挥了这一思想。
 
    由上面几点,可以看到孔子不仅如韩愈所说是以教师自况来“传道授业解惑”的,而且他对自己的期许是好学,以“活到老学到老”的固执体现了教学相长的 精神。孔子的思想是开放的、宽广的,即使孔子没有直接教育我们,我们也可以从他那里得到很多启发。这正是“尊师日”的内涵:我们不仅尊敬学校里教过自己的老师,也尊敬每一位对自己的知识有所扩展、智慧有所提升的人,像父母、长者、古人、朋友或当代的大师大德。由此,对于“尊师日”的形式,也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第一,“尊师”的对象并不仅仅局限在学校里的老师。“圣人无常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有许多影响过我们的人,他们或给我们以德行的模范,或给我们以精神的启迪,这些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应当作为老师而受到尊重。以孔子作为师道的代表,并不是只看重儒家,实际上,对于人类一切伟大文明传统,只要提升我们的精神生命,为我们创造人生的意义,就应当受到我们的尊敬和爱戴。第二,“尊师日”的形式也是不拘一格的,不必刻意规定什么敬师模式,完全由个人或群体自由决定。关键是尊师重道的心意,以及师友互相激励的良性循环,达到这种整体的氛围与规范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可以说,孔子以其光辉的德行与影响,获得了世界范围内人们的尊重。有鉴于此,我们倡议在9月28日设立“尊师日”,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使“尊师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文化中国、儒教文化圈乃至全球各地的一个有深刻意义的节日。
 
    (本倡议书由鲁鹏一和谷继明根据杜维明先生口述整理)
 
发起人(排名不分先后):
 
杜维明(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陈  来(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
郭齐勇(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
李存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宋志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周桂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冯达文(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陈卫平(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教授)
李翔海(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蔡方鹿(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首席教授)
颜炳罡(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附议人(排名不分先后):
 
白  奚(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白才儒(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白彤东(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蔡  芳(原成都市电梯厂工人)
蔡  杰(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蔡  青(成都市药检所技师)
蔡东洲(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
蔡姗姗(成都日报社编辑)
蔡少远(成都市政协副秘书长)
蔡云舟(成都日报社记者)
曹  莎(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曹树明(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岑志勇(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柴文华(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陈  静(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陈  蜜(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陈  勇(墨西哥学院亚非研究中心研究教授)
陈  赟(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陈立骧(台湾高苑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
陈良中(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师)
陈启生(马来西亚儒教会秘书长)
陈荣照(国立新加坡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婉婷(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陈欣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
陈昭瑛(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政融(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陈转青(河南科技学院信息工程与管理学院讲师)
代小平(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刁纯环(四川省成都市第20中学高级教师)
丁  鼎(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丁常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丁四新(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丁为祥(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董  平(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
董朝霞(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副教授)
范东兵(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范立舟(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樊清云(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方国根(人民出版社哲学编辑室主任、编审)
方旭东(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冯光春(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冯焕珍(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傅  赟(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傅玲玲(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干春松(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高  健(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高  均(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高  明(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高凤琴(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高秀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葛志毅(大连大学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龚  隽(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龚建平(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苟奉山(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研究生)
苟峻伟(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顾  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顾海建(河海大学讲师)
管晓芸(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郭  龙(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硕士生)
郭  齐(四川大学古籍所教授)
郭  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郭晓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哈  磊(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韩  星(陕西师范大学儒学-儒教研究所所长、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何  皓(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何  洲(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何志群(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
洪雯婷(四川伟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无线网络优化师)
洪晓楠(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洪修平(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教授)
胡  杰(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硕士生)
胡泽军(四川成都紫气东来国学养生茶道馆)
胡治洪(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化  涛(山东政法学院讲师)
黄思扬(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黄琬璐(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黄修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教授)
黄玉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贾顺先(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
蒋  庆(贵州龙场阳明精舍山长)
蒋国保(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
蒋小云(新华出版社编辑)
金奉建(韩国釜山女子大学教授)
金生杨(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金寿莲(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景海峰(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井ノ口 哲也(日本东京学芸大学教育学部人文社会科学系副教授)
柯小刚(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乐爱国(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
雷  勇(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教师)
李  利(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李  明(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李  想(四川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
李安胜(河南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文科副主任、讲师)
李承贵(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
李华瑞(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李锦田(四川省邮电管理局干部)
李景林(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李梦云(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李四龙(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李小平(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院长、教授)
李延仓(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李永和(四川兴瑞发展实业公司经理)
李远国(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研究员)
李宗桂(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教授)
梁  涛(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梁  钊(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廖俊清(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廖名春(清华大学历史系暨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廖青山(四川省直属机关西马棚幼儿园教师)
林安梧(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林桂榛(徐州师范大学副教授)
林宏星(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林金华(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总会长)
林振礼(福建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
刘  刚(河南理工大学政法学院讲师)
刘  海(成都市委党史研究室处长)
刘  娜(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刘  阳(四川省直属机关西马棚幼儿园教师)
刘  英(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刘  源(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刘  志(四川大学宗教所博士生)
刘成有(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刘定萍(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刘洪斌(四川师范大学党政办公室秘书)
刘洪兵(四川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秘书)
刘俊哲(西南民族大学政治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教授)
刘利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刘述先(台湾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员)
刘新富(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刘兴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助理研究员)
刘雄峰(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博士生)
刘原池(台湾屏东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刘振维(台湾台中朝阳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
柳河东(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法人代表兼常务副会长、北京儒学精舍主人、中国当代儒学网管理发展委员会理事长)
卢  风(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陆声俊(武汉子贡书院院长)
罗培音(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马  耘(台湾嘉义县崇仁医护管理专科学校技术合作处主任)
孟广林(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宁新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政法学院教授)
潘  斌(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师)
潘  阳(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潘忠伟(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教师)
彭国翔(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秦彦士(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秋  风(独立学者)
任剑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单  纯(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沈绍国(铁道兵成都战友会会长)
申喜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盛  洪(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执行理事、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师  晓(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施维礼(Wolfgang Schwabe)(台湾佛光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
舒大刚(四川大学古籍所所长、教授)
苏莉娜(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孙  旭(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孙宝山(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副教授)
孙君恒(武汉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谭  皓(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谭  平(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
谭贵全(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副教授)
谭继和(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汤恩佳(香港孔教学院院长)
唐  娟(四川艺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唐眉江(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唐文明(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唐永进(四川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陶有浩(合肥师范学院政法与管理系讲师)
田  伟(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田桂英(四川省直属机关西马棚幼儿园教师)
田苗苗(巴蜀书社编辑)
田文军(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万本根(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编审)
王  川(四川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院长、教授)
王  杰(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中外哲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
王  萍(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王  艳(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王  煜(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
王达三(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儒教网站长)
王德成(曲阜师范大学副教授)
王殿卿(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教授)
王鸿生(同济大学教授)
王钧林(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王林森(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教师)
王龙庆(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王泉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晓佑(成都柏利公司总经理)
王新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心竹(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王兴国(深圳大学哲学系与国学研究所教授)
王中江(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
汪  健(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魏  航(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魏如松(海南日报社文化生活部记者)
魏巍岩(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吴  震(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吴根友(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吴映清(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向宝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
向洪信(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研究生)
向世陵(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向世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教授)
向新元(四川《金融投资报》副总编)
肖群忠(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解  茗(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硕士生)
谢幼田(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
徐  菲(四川大学宗教所博士生)
徐  惠(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助理研究员)
徐洪兴(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儒学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徐明生(苏州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徐水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徐仪明(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许  伟(四川大学宗教所博士生)
许苏民(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许铁生(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许逸颖(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晏能康(四川西昌市朱熹文化学会会长、一级法官)
杨  斌(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杨  东(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教师)
杨  海(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杨  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助理研究员)
杨  亮(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杨  玲(四川大学科技处干部)
杨  玲(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杨  燕(四川师范大学讲师)
杨  洋(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杨海文(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杨翰卿(西南民族大学政治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杨洪玉(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杨立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杨儒宾(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杨世文(四川大学古籍所教授)
杨伟斌(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杨泽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易  刚(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尹  波(四川大学古籍所副所长、副教授)
印国玲(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巴蜀文化研究中心调研员)
庾光蓉(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教授)
于孔宝(山东理工大学《管子学刊》主编、副编审)
俞荣根(西南政法大学教授)
余樟法(自由职业者)
余治平(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岳  菊(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研究生)
曾  亦(复旦大学副教授)
曾春海(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
曾秀清(四川省直属机关西马棚幼儿园教师)
曾钊新(中南大学教授)
詹海云(台湾元智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
詹石窗(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教授)
张  卉(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研究生)
张  健(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研究生)
张  文(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张  阳(宝利来西南服务中心经理)
张桂权(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教授)
张丽萍(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张连良(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
张汝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张绍平(四川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张邵希(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张思林(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张文娟(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张祥龙(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张晓利(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张新民(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院长、教授)
张盈馨(台湾台中东海大学社会工作系助理教授)
张玉禄(甘肃武威市委党校教师)
赵  旭(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赵广志(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赵婧怡(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赵亭亭(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郑  晔(四川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周  燚(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周炽成(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周勤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编审、教授)
周雅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硕士生)
周玉双(四川省南江县长赤中学二级教师)
朱汉民(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
朱茂男(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会长)
朱少舫(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朱桃佳(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研究生)
 
后续附议人:
 
蔡秉衡(台湾佛光大学历史系教授)
蔡德贵(山东大学教授)
崔茂新(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邓思平(澳门人文科学学会会长)
池(《论语大辞典》编委会主编)
林存光(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路新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马为良(吉林孔学研究会)
梅良勇(徐州师范大学宗教研究所教授)
钱明锵(世界汉文化联合会执行会长)
王文东(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教授)
吾敬东(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
周洪才(山东大学图书馆研究员)
 
 
附言:本倡议书征集签名活动于9月8日开始,至9月15日截止。因时间短促,通联不尽可靠,以及办事者计虑欠周,可能诸多方面照顾不到,恳请各方先进暨道友体谅。在此对所有已签名或未及签名的支持本倡议书的人士深表谢忱!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