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让新乡贤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

栏目:民间儒行
发布时间:2014-08-14 15:07:32
标签:


让新乡贤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

作者:胡彬彬 刘灿姣 宋雅娟 陈芝芸 梁小建  叶辉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甲午年七月十四

            西历2014年08月09日 

 

浙江温州东源村的王超辉是古老的木活字印刷术传承人,为人修家谱是他工作的重要内容。

 

 

作为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研究与保护工作的学者,近读光明日报“新乡贤·新乡村”系列报道,深有感触。这组报道不仅道出了我们心之所想、情之所冀,而且于我国目前正在推进的城市化、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保护、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传播与滋养国家民族文化主流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报道对“乡贤文化”这一研究课题具有破题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方面,城市化、城镇化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内核的“中国村落文化”遗存现状令人堪忧。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事实是:古老的传统村落遗物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传统村落原所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正在发生急剧裂变,其内在结构也在外来文化的强大攻势下,正在支离瓦解,甚至可以说延续了数千年的村落文化已到了“生死存亡之秋”。村落文化的复兴与重构迫在眉睫,将优秀的传统村落文化纳入到国家主流媒体的视野,纳入到学术研究的殿堂,升华为中华民族文化与文明的重要构成,亦事关国家民族文化安全。

 

此时推出“新乡贤·新乡村”系列报道,不仅及时,还颇有深刻内涵。这组报道和评论反映了中央主流媒体的学术良知,揭示了传承和重塑乡贤文化的必要性和乡贤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乡贤文化”这一课题有着重大的破题意义。“新乡贤·新乡村”系列报道引发了积极热烈的社会反响,各大媒体和学术期刊上也相继出现了不少相关报道和研究成果,主流媒体的破题和引导,已起到明显的社会呼应。

 

其次,报道反映了乡贤文化在当地产生的人文道德力量,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内在的主流价值观。

 

“新乡贤·新乡村”系列报道虽囿于篇幅,报道的新乡贤只是分布在全国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中的一些个案,但这些个案却是富有时代特征和社会阶层特征的典型代表。他们中既有文人学者,又有企业家,还有政府官员等,可谓知微见著,一滴水也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

 

报道反映了现时我国新乡贤阶层在重构新乡村文化中不可忽略的重大作用,深刻折射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传统文化滋养了新乡贤,而新乡贤又身体力行践行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谓代代相继,不断光大创新。

 

最后,乡贤文化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乡贤者,乡野贤良之士也。“乡贤文化”从某种意义来看,就是某一个地域中的优秀文化。无数地域与民族的优秀文化,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一方乡贤,在一方乡土中的人文道德力量不可谓不大,由一乡及一县,由一县及一省,由一省及全国,所谓聚溪成流,其影响不可忽略低估。

 

     当代乡贤在保护、传承传统村落文化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他们反哺故乡的种种感人事迹,昭示的不仅是事关社会个体的事迹,事迹背后所诠释的是主流价值观对这一社会群体所产生的深刻人文影响。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坚持不懈的拼搏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关乎个体的高尚人格,更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感召力。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对自己的乡村家园记忆日趋淡漠。费孝通先生曾主张“乡土重建”,其实乡贤也可重建。传统中国社会的士绅曾在“国权不下县”的国家体制下,发挥了沟通国家与社会的重要作用。如今,新乡贤的主体范围更加宽泛,他们视野开阔,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回报家乡的能力,他们中不少人虽然身在他乡,但却从来未曾忘怀哺育自己的故乡。

 

“新乡贤·新乡村”系列报道大力宣扬乡贤文化,呼唤乡贤回乡,将自己毕生所学所能所有奉献给家乡,反哺故园,实质上就是奉献国家,反哺国家。他们高尚的品德,彰显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恪己之责,尽己之力,这种行为值得每一个国家公民学习。

 

(作者系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记者手记】


我为何想到乡贤回乡

           记者:叶辉 


新闻敏感是记者的职业生命。为保持自己对新闻的敏感度,我磨砺思维的办法是关注社会热点、疑点、难点,脑子里经常装几个问题进行思考。这种思考就像酿酒,时间越久,思维之酒就越香,当思考的问题一旦与现实中的题材相遇,就会激发出灵感,产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效果。

 


 《乡贤回乡,重构传统乡村文化》一稿正是这种思考的产物。

 

我出生在城市,却在浙南一个小山村长大,对乡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改革开放,城市化狂飙突进,民工潮涌动,中国农村遭遇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精英流失,人走地荒,乡村空壳化严重,乡土文化衰落,陶渊明式的田园乡村正在失去吸引力……

 

中国的城市化难道要以牺牲农村为代价?如何重构乡土文化,使传统乡村恢复吸引力?我在关注和思考城市化背景下乡村出现的新问题。

 

一次,原诸暨市店口镇书记、现绍兴市组织部副部长张壮雄来访。张壮雄是一位充满睿智并很善于学习的基层干部,有思想,有创见,创新意识强,他主持下的店口镇曾因改革名动全国。他聊起绍兴市委组织部正在实施的一个乡村治理计划,针对的正是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治理问题,内容涉及重塑乡村精英,呼唤乡贤回乡,重构乡村文化。

 

闻此,我心中怦然一动:这不正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吗?见我关注,他谈兴更浓,从晏阳初河北定县实验到梁漱溟山东邹平实验,从城市化导致的农村空壳化到呼唤乡村精英回归。他认为,今天应该进行一场新乡绅运动,让那些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退休后回到农村成为新乡绅,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参与新农村建设,如果他们能叶落归根,以自己身上发散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温暖故土、凝聚人心,这不正是重构乡村传统文化所需要的?

 

这是一个重大选题!一个好选题!

 

正好报社刘伟副总编来到杭州,我们把这个选题向他做了汇报,没想到我们的兴奋点竟与他的思考不谋而合,他拍案叫好。“如今许多从乡村走出来的乡贤在城市退休,如果他们能回到故乡,对重构乡绅文化、稳定农村、凝聚人心,会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刘总说。 

 

我立即与张壮雄联系,谈了我们的报道设想。张壮雄和绍兴市组织部长吴晓东非常重视,马上赶到杭州,我们聊了整整一个上午。刘总当即拍板:搞系列报道,主题是“新乡贤·新乡村”。

 

鉴于这个选题的宏观意义,报社决定将部门选题上升为报社选题,发动各地记者站进行多省协作联动。

 

7月2日,本报在一版头条推出首篇长篇通讯《乡贤回乡,重构传统乡村文化——浙江“乡贤文化”与乡村治理的采访和思考》,刊出的稿件不但保留了我们加的编者按,还配发了评论。稿子刊出后,浙江日报于次日全文转载,绍兴日报和上虞日报也予以转载。这组报道共发了10篇,反响较大、较好,中央领导和浙江省领导都做了批示,报社还将专门召开研讨会。

 

【网友声音】


    @绿雅:“官降三级”回乡保护文物的县官,“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后裔,回乡追美的美学教授……在希望的田野上,光明日报“新乡贤·新乡村”系列报道完成了对乡贤的一次精气神的立体塑造。乡贤不遗余力地打造富强的农村经济,完善农村文明的更迭层进,创造乡村和谐美好的气氛,这是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

 

 

    @郑再喜:在一个“每天消失300个农村”的语境下,乡贤们没有回避责任和能力。在光明日报对乡贤追踪挖掘的过程中,除了泽被乡里、温暖故土,还有教化乡民。文天祥后裔村里的乡贤助学故事,就述说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

 

 

    @温泉:媒体的生命线是什么,在专业上讲是深度,在责任上讲是担当。“乡贤文化”这个话题既有新闻专业的考量,也有社会责任的检验。“新乡贤·新乡村”系列报道,让读者全方位、多角度了解乡贤文化,彰显了光明日报独到的视角,更体现了行于当下的媒体担当。

 

 

    @徐勖:乡贤是怎样的群体,与过去的乡绅有何不同,他们又将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何种作用?这些问题既是读者阅读的落脚点,又是“新乡贤·新乡村”报道的出发点。在农村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乡贤又在故土的呼唤中,主动返乡反哺桑梓。这样的时代关切,这样的中国故事,如果没有主流媒体来破题,没有一个权威平台来展现的话,恐怕是种遗憾。好在,光明日报没有让这个群体留白。

 

 

    @黑土地: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新城市人,自己对农村空心化一直保持关注。乡贤对凝聚人心、促进和谐、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大有裨益。他们愿意从繁华走向偏远,用自己的滋养来最大努力地弥合农村空心化的裂缝。这种“归根”的方式,呵护着属于你我他的那份乡愁。 (光明网记者 宋雅娟整理)

 

 

 

【读者来信】

 

 城镇化要延续传统文化根脉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呈现快速迅猛发展的势头。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精英人才大量流失,人去地荒,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农村发展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由于时代和条件不同,世界各国所走过的道路各不相同。


英国在19世纪50年代实现了城市化,城市人口从总人口的30%增加到70%花了300年时间,办法是剥夺农民土地,把农民赶到城市;美国花了100年时间,办法是兼并土地,使失地农民自然流入城市;拉美地区在工业化时期也出现过城市化发展的迅猛浪潮,有的国家城市化率接近80%,但过度城市化却导致城市人口大量失业和城市居民贫困化。

 

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该怎么走?需要根据国情,走自己的路。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农业国家,乡村始终是传统中国文化的根脉。作为有13亿人口的大国,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在加快城市化步伐的同时,必须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真正把广大乡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基层民主、环境优美的新农村。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以外,精英人才的引领作用不可忽视。

 

光明日报“新乡贤·新乡村”系列报道,不仅提供了不少乡贤回乡重构传统乡村文化、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成功案例,而且对乡贤文化的探讨非常有意义。 

 

千百年来,多少从农村走出的贤人志士以自己的学问、智慧和品德,成为乡民的楷模和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及文化繁荣的中坚力量。今天,浙江、江苏等地一批新乡贤陆续回归故里、反哺桑梓,不仅给当地乡民带来了经济收益,同时传播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乡贤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现象,愿其在新时期进一步发扬光大,在乡村文明建设中发挥新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 陈芝芸)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乡村经验 

 

乡村文化被快速城镇化裹挟冲击,不少人发出了“故乡只在记忆中”的感慨。“新乡贤·新乡村”系列报道通过多地的实践告诉我们,乡贤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通讯《乡贤回乡,重构传统乡村文化》以及配发的本报评论员文章《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样板》,总结了绍兴地方政府通过乡贤研究会等机构、机制的设立和运作,吸引乡贤回乡或为家乡出力,重构传统乡村文化的经验。绍兴组织部门正在实施的旨在重塑乡土精英的民间人才“万人计划”,创意十足,让人觉得眼前一亮。

 

光明日报以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破题,通过对乡贤典型群体的报道,求解中国农村空心化难题,主题重大,再次表现出贵报敢于并善于提出并用报道求解时代问题的可贵追求。只要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有信心并善于传承,就能靠它聚集人气、凝聚人心,在乡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光明日报这组系列报道体裁多样,既有人物、事件通讯,又配发新闻评论和专家访谈、读者反馈,陆续刊发浙江、湖南、广东、陕西、江苏、海南等地在乡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经验,在表现方法上感性和理性互补,传播效果好。

(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 梁小建)

 

相关链接:


【光明日报】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样板 ——评浙江“乡贤文化”与乡村治理

http://www.rujiazg.com/article/id/4135/

【光明日报】乡贤回乡,重构传统乡村文化

http://www.rujiazg.com/article/id/4134/

【光明日报】再造乡贤群体重建乡土文明

http://www.rujiazg.com/article/id/4213/


责任编辑:李泗榕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