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更多
经学访谈|谢遐龄:何谓儒教:从董仲舒到康有为

我们今天在此举办这么一场非常小型的学术讨论会,一则是因为谢遐龄老师近年关于国家宗教有诸多突破性的思考,这些思考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的宗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儒教,当然也包括道教和佛教,都有着非常大的启发性;再则是因为今年是谢老师八十寿辰,所以,我们年初的这次会议就有着暖场或热身的性质。

思想学术更多
【王璐】文化史视野下的“人文宗教”论:钱穆儒教观研究

他提出“人文宗教”概括以儒教为代表的中国宗教,以“入世—大群—一元论”与“出世—个人—二元论”作为区别中西宗教概念的坐标;继而,他又从中国人文精神中抽绎出“人心一元论”,以此作为阐释儒家人文宗教信仰意涵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钱穆通过批判西方宗教与现代化弊端,论证儒教的优越性与现代价值。

观点看法更多
【闫恒】政学不辍新旧继,江山长管古今愁 ——评张舒著《儒家传统与共和时刻》

张著《儒家传统与共和时刻》揭示了儒家政学传统在共和时刻并不是以非主流或“游魂”方式入场,而仍然深刻嵌入在近代中国政学结构之中。以共和儒学径路深入辩证把握中国构建的深层逻辑,可启发我们深远的历史文化认同与丰富的制度想象。

独家专访更多
【陈明】裘锡圭谈不上与儒家“割席”,跟李学勤相比少了些东西

作为传统学问文字学属于小学,与之相对的大学则是关于天道、天德、天心和经邦济世的“玄学”,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神学、哲学、政治学。汉代董仲舒与汉武帝合作确立了五经的社会地位,训诂学就是服务于经学的。李学勤先生说“国学的核心是经学。”这是对经学对于中华文明之意义的认定与肯定。裘锡圭先生则在参加“古典与文明”的会议时···

【陈明】八十年代多重要李泽厚就多重要,跟余英时有差异

八十年代多重要李泽厚就多重要。现在的模样,很难说是李的思想逻辑之展开、那种现代性的展开。二者之间的紧张为许多的刷屏提供了动力,但只有对这种紧张进行理解诠释,才可以把他的著作从个人记忆与情感内重新嵌入思想史,在这样的坐标里进行评价讨论。这应该才是对一个思想家最好的纪念和尊重。

【独家】专访林安梧:“圣诞节”应该叫“耶诞节”,儒教是觉性的宗教

西方的重点在“神”不在“圣”,必须回归常态;耶诞节过度的浓郁,其实是西方文明(基督教文明)在整个中国的话语权更胜;儒教是觉性的宗教,基督教是信靠的宗教;应该把“天地君亲师”牌位立起来,塑造神圣教化空间;文化认同危机最主要是来自于话语权的不平衡,要通过彼此交谈对话来解决;必须对现代性给出一个新的反思,防止以“全球···

纪念追思更多
【张晓华】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 ——纪念张祥龙先生逝世三周年

张祥龙先生继承和发展了贺麟先生“不能被动地受西化影响沦为异族文化的奴隶,应转‘西化’为‘化西’”的思想方法,实现了对西方现象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儒家现象学的开创性研究,为理解与阐释中华古学提供了更为合理有效的视域和方法。

深切悼念空山先生(四)|程云枫 儒士社辅仁部 罗仁和 廖智楷 思贤学馆 向村仁

祈愿空山先生归天在上,圣贤相伴,祖宗接引,在帝左右!空山先生是真正的笃信君子,值此文明乱象叠出之际,先生卫道,尽显儒门刚健,又续文明生机!学儒不卫道,非学亦非儒!空山先生乃真儒!

【周应之】续写“匹夫系道统”的壮阔史诗——在吴小东先生追思会上的发言

吴小东先生的离世,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他将自己“献祭”给了更广阔的“天地孔庙”——在精神的维度里,他早已与孔孟、圣贤并列,成为文化共同体的永恒坐标。我们这些生者,同样不必等待外界的“配享”认可。作为文化命运共同体的一员,我们本就与圣贤同在平行时空:当我们在生活中践行仁义、在思想中接续道统,便是在天地间为自己立起···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家文化更多
【专访】上海交通大学终身教育学院讲座教授彭靖:···

在传统家庭道德教育中,家训、家书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家族传承的重要法宝,中外家训、家书各有千秋。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是中国传统家训文献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众家训之首”。

原道辑刊更多
【陈彦军】儒教之辩与民间信仰活化:以萧太傅信仰···

陈明则从建设的视角提出,以理代天的理学的兴起反而造成儒教“无根偏枯”,因此需要从公民宗教视角重新理解儒教。笔者的闽台萧太傅信仰研究部分印证了陈明的观点,进而表明民间信仰是中华民族在复杂历史变···

当代儒林更多
往圣先贤更多
【张祖军】南宋名臣张栻

张栻出生官宦世家和书香门第,远祖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西汉开国功臣留侯张良,父亲张浚,南宋中兴名相、抗金派政治领袖右相、民族英雄、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张浚曾在钦宗、高宗、孝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