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做人”摭谈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7-01-04 16:10:51
标签:

 

 

“做人”摭谈

作者:丁纯(华南师范大学)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十一月廿八日壬午

           耶稣2016年12月26日


 

翻阅《四书》,大抵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论语》讲“仁”,《孟子》倡“义”,《中庸》把握的是“度”,《大学》更深层次论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换个说法,《四书》全面阐释了做人的原理——仁,做人的内核——义,做人的方法——度,以及做人的目的——止于至善。

 

抽绎出《四书》中的一些句子,你会觉得儒家文化充满了人文情怀。比如:《论语·学而》里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卫灵公》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公孙丑问曰》里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中庸·第一章》里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大学》里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儒家经典关于做人的教诲,言简意赅,言短意远。按照这样的做人之道,人活着就得像个“人”样,谦虚、温和,有教养,否则,即便是家财万贯,充其量是个土豪。美学家宗白华在《美学散步》里说儒家人格美就八个字“刚健、笃实、辉光、日新”,也是这个道理。

 

德育工作者会联想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道理和儒家精神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指导如何做好一名社会主义公民,通俗易懂,简单明了。马克思讲:“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层面约定的8个字,就是一种“隐性契约”。

 

做人与“为官”是紧相关联的。“三严三实”的要求,仔细思忖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转化表述,遵循了“公正”“法治”“敬业”“诚信”等等方面的要求。自古以来,对官吏的治理大于庶民,宋明理学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针对的就是“士”阶层,而不是普通老百姓。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高于一般群众,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管好身边人。

 

常听到抱怨:做人难,做好人难。难在哪里呢?有人说,国人缺乏的是率真和纯粹,四周充斥着各种似是而非的做人做官之道。人在现实中,被各种利益裹挟,往往迷失自己。学者们所批评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也是对见利忘义的批判。在利益和价值面前,究竟如何摆正自己?毫无疑问,坚守个人价值和追求,是非常重要的。做一个“人”,坚守“做人之道”,也就是要能够守得住底线,经得起考验。德育的根本问题其实就是解决做人的问题。传统文化的“做人之道”,有其恒久的价值。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