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春天温暖的音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浩荡启航
作者:钟哲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正月初十日甲子
耶稣2017年2月6日
丁酉新春佳节,神州大地亿万家庭同享欢乐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受到广大学者关注。《意见》规定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将具体开展深入阐发文化精髓、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等几大任务。围绕有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专家学者。
强调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这些论述对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了精确的估量和定位,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
春节是我国最具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之一。多位受访学者表示,《意见》在这个时间节点出台,意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标注出更加清晰的蓝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党圣元认为,保护、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诠释、传播好优秀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当代中国社会,与现代文明建立起深度对话的关系,在传承的过程中得到创新性发展,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在思想文化建设领域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春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还属于活态的优秀传统文化。党圣元表示,正如千家万户都过年一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事业。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在春风中浩荡启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春天到来了。
“文化味十足的春节,使传统节日更加色彩斑斓,现代生活赋予过年新的内涵,年俗在继承中发展衍变。这本身就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例证之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鱼小辉如此表示。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陈文江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比作“这个春天最温暖的音符之一”。他认为,以实施工程的重视程度,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党中央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再次推力,体现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思维。
厚植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强大文化基因。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文明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当前,迫切需要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用优秀传统文化为现代中国提供丰厚滋养。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周建新称,文化自信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基因,是构成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它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来滋养和厚植。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既指涉过去和当下,也指向未来。
党圣元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光辉体现,更是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的主要依据。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进途中,迫切需要一种来自历史深处的文化精神和思想力量予以有力的支持与驱动。
着重文化创新
加强党史国史及相关档案编修,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推出一批研究成果;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意见》中许多与学术研究联系紧密的语句,令学者感到任重道远。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表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说到底就是如何处理好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关系。要以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意识去传承传统文化,给文化创新以广阔的空间;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对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借鉴结合起来,增强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既要做文化命脉的维系者,又要做文化发展的推动者。
朱晓进认为,作为历史文化的研究者,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要让历史文化“活”起来,活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这是文化传承的使命所在。既要对历史文化进行反省和选择,在反省和选择中有所发现;也要重视对历史文化的意义阐释和价值揭示,在意义阐释和价值揭示中使优秀历史文化得到增值。
“根据现实的需要,融合时代主题,在传承的基础上智慧灵活、大气磅礴地进行文化创新,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根本目的所在。”党圣元告诉记者,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勇于探索和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进一步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其在现实社会中获得新的生长点,从而在传承的过程中得到创新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相符合、与人类优秀文化相汇通。
“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中,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立足于中国本土进行学科建设,并将它推向全世界。”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大兴向记者这样表示。
责任编辑:柳君
【上一篇】【时亮】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