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冬晖】两办《意见》:用国家工程构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7-03-02 09:58:31
标签:

两办《意见》:用国家工程构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作者:潘冬晖(中山市国学促进会)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二月初五日戊子

           耶稣2017年3月2日

 

 


  

 

1月25日,新华网对外发布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文,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当晚央视新闻联播也进行了重点报道。《意见》明确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也是第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形式与内容结合、组织与法制护航、用国家重大工程的方式全力推进的全民行动纲领。

 

定位国家工程,预示长久、复杂而系统

 

十八世纪,欧洲创造了“工程”一词,通常指将自然科学的理论应用到具体工农业生产部门中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在现代社会中,“工程”一词又延伸定义为由一群(个)人为达到某种目的,在一个较长时间周期内进行协作(单独)活动的过程。而一个全面的、大型的、复杂的包含各子项目的工程——则称为“系统工程”。

 

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工程的,当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对实施工程作出部署。如今,在党中央领导下,在意识形态各部门努力配合下,在广大理论工作者积极参与下,这项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该工程的实施,创立了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一种新格局、大格局,极大地提高了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同样,党中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上升为 “国家工程”,预示着这是一项长久、全面、大型、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意见》在“重点任务”中先后提到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工程、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实施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实施戏曲振兴工程,实施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等11个子工程,以及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中华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实施馆藏文物修复计划、实施网络文艺创作传播计划,实施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计划等多个子项目。意在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走上积极健康、规范有序的轨道。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政策扶持,加强文化法治环境建设,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协同推进、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新格局,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整体、持久、全面、深入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定位国家重要战略,夯实民族复兴的基石

 

作为“国家重要战略”部署的纲领性文件,《意见》全文7000余字,分四个方面内容共18条,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讲明了为什么传承发展、传承发展什么、怎样传承发展的问题,论述和部署清晰、系统而具体。

 

之所以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定位于“国家重要战略”,首先是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迫切需要。《意见》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内容。而这些精华内容,恰是中华民族5000年来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的核心基因和文脉,没有这些作为最深层次基因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就不再是中华民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同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也都是涵养和提升全民素养的核心精神食粮。

 

其次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西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以洋为美、以洋为尊,甚至于贬低、漠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去主流化”“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虽非主流,却很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高度警惕。虚无或扭曲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在虚无或扭曲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基因,从而使这个民族的存在失去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强调,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第三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从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在中国的内政还是外交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都提出了许多新理念。这些治国理念既来源于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发展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来源于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学习、提炼和总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意见》指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均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第四是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一系列重要智慧的迫切需要。自先秦至当代,中国人“天下一家”的观念源远流长。自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走到哪里,就把“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带到哪里。从2013年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提出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到2014年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上呼吁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到2015年在博鳌亚洲论坛提出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再到参加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时提出“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6年年初在亚投行开业致辞中说,亚投行要“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当2017的新年钟声敲响之际,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再次向世界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吁:“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我真诚希望,国际社会携起手来,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我们这个星球建设得更加和平、更加繁荣。”紧接着,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做了主旨演讲《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翌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再次向全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习近平在不同场合谈“命运共同体”已经不下百次,热切传递着“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的信念。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将永远向世界敞开怀抱,也将尽己所能向面临困境的人们伸出援手,让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实践再次彰显了他广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气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有容乃大”“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大格局,体现了“天下为公”“海纳百川”“万邦和谐”“万国咸宁”的中国政治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通过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国家战略部署,不仅是坚定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更是铸造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牢固的基石。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