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继承】儒学视域下中国精神的民族特色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7-03-15 18:09:20
标签:


 

儒学视域下中国精神的民族特色

作者:郭继承(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来源:《理论学习》2017年第3期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二月十八日辛丑

           耶稣2017年3月15日


 

中国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但其最深厚的根源,来自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和智慧。中国精神,在内涵上既反映了人类社会共性的文明成果,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创造,唯有如此,才能彰显“中国精神”的内涵和价值。正确理解中国精神的民族特色,既是全面理解中国精神内涵的需要,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儒学视域下的中国精神,有以下民族特色:

 

首先,在如何看待人类自身的命运问题上,中西方的文化存在巨大差别。“命运”的话题,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永恒话题,如何看待“命运”问题,与人类的文明道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息息相关。西方文化深受宗教的影响,认为上帝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创造者,人类最终的救赎和希望就在上帝那里,这就是学者们所共识的“外在超越”之路。与此相反,在“谁在救赎人类”的问题上,中华文化提倡“自强不息”的内在救赎,强调人类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这与西方文化的“皈依上帝”的“外在救赎”有着根本的区别。

 

西方文化认为作为原罪的人,只有祈求上帝的庇护和宽恕才能得到救赎。中华文化则认为这个世界没有创世主,世界本来如此。这就是《易传》上所言: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也是孔子为什么强调“敬鬼神而远之”的道理。所谓的“敬”,是为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目的是为了道德教化,而不是引导人走向迷信的外在崇拜;所谓的“远之”,是孔子担心人们一旦走向了盲目崇拜和狂热迷信之后,就会迷失人生自我把握命运的方向。在中国明代,有一本家训《了凡四训》,其中明确提出“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强调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在自己的手里,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德行和人格,有什么样的智慧和境界,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决定了人们的命运和人生轨迹。

 

可以说,这种自强不息的人生精神,既是中华民族博大智慧的体现,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无论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还是人类社会,到底发展的路向在何方?切不可走向对外部神秘力量的盲目崇拜和迷信,最重要的就在于人们自己的觉悟和智慧,在于人们怎么样深刻认识自己和宇宙,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和努力。十八大以来,在中纪委查处的一些违法、违纪的官员中,有些人甚至买了护身符保自己平安,这种迷信完全背离了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命自我立”,“福自己求”,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在于自己如何把握,领导干部最好的护身符就是我们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个领导干部,如果能够有浩然之气,风清气正,尽责任守规矩,一定会平平安安,这样既服务了社会和人民,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可以说,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是中华文化对全世界的一种启蒙,面向未来,人类社会的大家庭,只有好好合作,互相尊重、学习和包容,互利共赢,这才是人类的未来之路。否则,如果带着唯我独尊的狂妄,奉行所谓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野蛮,固守零和游戏的狭隘自私,推行对抗和冲突的霸权主义,都不会给人类带来任何的希望。

 

其次,在思维方式上,西方文明从柏拉图的理念和现实世界二分,到基督教的天堂和地狱的对立,再到康德“此岸”和“彼岸”的分野,养成了西方文化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和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美国奥斯卡取得大奖的影片,很多的主题都脱不掉“正义与邪恶”二元对立的窠臼。在这种思维方式的作祟下,西方社会往往有骨子里的优越,对其他国家和民族带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和傲慢,仿佛自己就是文明和先进的代表,凡是和自己不一样的文化和做法,均被打上有色眼镜的烙印。中华文化则不是如此,孟子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本就多姿多彩,五彩纷呈,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同时,每一个国家也都有自己的问题和缺点。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孔子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和而不同”,主张不同人、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相互尊重和学习,而绝对不是把自己当作真理的化身,对那些和自己不一样的文化和制度,就大加鞭笞甚至攻击。客观地说,西方国家有他们的优点,但事实上他们的问题也是非常之多;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问题不少,但我们也有很多的优势。看问题绝不可非此即彼,二元对立,而应该客观地呈现出世界的本来面貌,用正确的价值观做出判断。

 

再次,在宇宙万物的关系问题上,西方文化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必然带来现实社会的冲突和对抗。西方某些国家往往把自己当作真理的掌握者,带着所谓的“高傲”和“自负”,自以为是正义的代表,是上帝的选民,对那些与自己的文化和制度不一样的国家,采取敌视和对抗的态度。这实际上成了当今世界充满冲突和对抗的文化根源。那么宇宙万物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呢?《中庸》做出了非常好的回答:“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也就是说世界万物,不是互相征服和零和游戏,更不是互相对抗和冲突的关系,而是互相资生、互相哺育。用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中国发展的好,对世界都是利好;世界其他国家都和平、安宁与富庶,中国也才能更好。中国崛起是任何国家都阻挡不了的趋势,而且中国的发展为世界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是当今世界经济的最大引擎,可是某些国家由于自身文化的局限,并不能认识到万物并育的关系,不断的给中国发展制造障碍。实际上,对抗没有出路,合作共赢才是人类的未来。正是基于中华文化的智慧,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路一带”外交政策,成立亚投行,奉行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外交理念,引导全世界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应该说,这是非常智慧的政策和理念,儒家文化的这种精神和智慧,应该成为全世界的外交准则,只有所有的国家认识到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绝不可以大压小,以强凌弱,绝不可搞什么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而是要大家一起商量,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和包容,只有这样,人类才有未来。

 

最后,在“小我”和“大我”的关系问题上,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多民族交融与分分和和,中国人民痛切地知道国泰才能民安,知道什么时候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政治稳定,什么时候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强盛而有尊严;反之,什么时候陷入分崩离析,四分五裂,人民必然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因此,对国家和民族团结的认同,是中华文化的鲜明特色。一句话,个体的“小我”与国家的“大我”是有机统一的,国家好、民族好,人民才幸福安康;反之,只有人民活的有尊严、享受公正、自由、民主的阳光,国家才能有向心力和凝聚力。这种将“大我”和“小我”有机融为一体的观念,与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社会过于提倡的个体自由有所不同。近代以来,西方社会出现的单一民族国家认同与当今欧盟的分裂危机,都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片面提倡个体自由有关。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共生共荣,我们清醒的认识到维护国家团结统一的重要性,个体的“小我”与国家的“大我”要紧密的融为一体,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华民族要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形成强大的民族合力,才能有效地维护民族的尊严;否则,任何“自作孽不可活”的内乱,都是自毁长城,自断未来。

 

研究儒家文化视域下民族精神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质,并自觉传承伟大的民族精神,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九十五周年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一个文化上没有自信的国家,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要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培育我们的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