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作者;罗宗毅
来源:《学习时报》
来源: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二月廿七日庚戌
耶稣2017年3月24日
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他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他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
一是从文化的一般意义上来把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二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方位上来把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劳动创造的丰厚智慧,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深刻启迪,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是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需要上来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党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但也要看到,随着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我们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激发其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因此,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客观需要上来把握。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西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以洋为美、崇洋媚外,甚至贬低、否定、抛弃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另一方面,在当前社会上传统文化热不断升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功利化问题、庸俗化问题、盲目化问题,等等。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在继承中增强自信,在传承中勇于创新,进一步明确和巩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进一步研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走上积极健康、规范有序的轨道,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中国共产党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程中,不断弘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文化,“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等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今天,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文化阵地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牢固坚守的重要阵地。2017年1月25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两办《意见》,党员领导干部应更加自觉地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推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重点要做好“四个坚持”。
一要坚持正确导向。《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这就表明,实施这一工程要始终坚持服从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共建共享。
二要坚持辩证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秉持客观、科学、敬畏的态度,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反对文化复古主义。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的东西。我们要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要用历史和科学的观点考察传统文化,深刻理解其核心本质,并根据现代化的基本理念,有选择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综合。总的来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是我们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三要坚持融会贯通。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贯通起来。中国梦既是国家梦、民族梦,同时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代表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孜孜追求,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社会主义的价值特性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于一体。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就要做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及其现代意义的研究阐释,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讲透彻、讲充分。同时,还要做好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无论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还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思想素材。用活用好这些素材,是用中国智慧讲述中国故事的客观要求,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当代中国人“心田”的有效路径之一。
四要坚持“双管齐下”。要一手抓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工作,一手抓统筹好各类资源和平台,大力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两大挑战,一方面是消极的外来文化不断利用各种传播途径进行文化渗透;另一方面是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宣传教育不够得力,未能提供足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料和养分。有鉴于此,要更加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深入阐释其中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与当代文化的关系、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推动传统文化与上述三者之间在交流对话、碰撞摩擦中相互吸收各自需要的养分,融合发展。同时,整合各类资源和优势,搭建互通互动的桥梁和平台,利用多种形式把最优秀、最精彩的文化食粮呈献出来,让读者、观众、听众了解历史、汲取知识,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越是临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就越加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深深地联结在一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和精神的富矿,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责任编辑:姚远
【上一篇】【张琴】荒草荆棘中的路标——读刘强先生《论语新识》
【下一篇】【万翔、俞云龙】达之四海的《袁氏世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