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脉:在历代刻本中寻觅濂溪遗踪(图)
作者:寻霖、沈小丁
来源:湖南省古籍保护中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三月十八日辛未
耶稣2017年4月14日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孔孟儒学,已成为当时一派显学。
▲孔子圣迹图
▲孟子圣迹图
至西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了中华民族立国立政的主导思想。
▲董仲舒像
儒家学说始终坚持仁道、仁政的思想原则,关怀人类的共同利益,又擅长应对时代环境,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作出调整。
汉唐以后,儒家学说不断融合、发展,至北宋周敦颐,发扬光大,在理论上达到一个新高度。
《宋史·道学传》序云:“孔子没,曾子独得其传,传之子思以及孟子,孟子没而无传。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周敦颐,字茂叔,湖南永州道县人,北宋中期在世。历任江西、湖南等地小官,累官湖南永州通判摄邵州知州、湖南郴州知府、尚书虞部郎中、广南东路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江西南康军知军。后卒并葬于江西庐山。
▲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 明万历三年(1575)王俸、崔惟植刻本
▲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周与爵刻本
▲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 明天启四年(1624)李嵊慈刻本
▲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 清雍正六年(1728)周有士刻本
▲濂溪志 清道光十九年(1839)爱莲堂刻本
周敦颐是继孔子、孟子之后中国儒学最重要的人物,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代表作《太极图说》一篇、《通书》四十篇及一些诗文中。
《太极图说》是一篇阐发宇宙万物本原的简洁精致的大纲。“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并第一次提出了“无极”的概念。后世理学根据周敦颐理论,认为“极是道理之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理”是永恒的,世界万物皆由“理”派生,“仁”、“义”、“礼”、“智”等是人们必须遵循的“天理”。
太极图
▲元公周先生濂溪集 宋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道州八景之月岩仙踪
▲道州志 清光绪三年(1877)刻本
月岩图
▲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 明万历三年(1575)王俸、崔惟植刻本
《通书》是周敦颐融会《易经》、《中庸》而重新建构的新的儒学体系。文中最为推重“诚”。认为“诚”是“圣人之本”,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又主张“无欲”,“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
通书
▲元公周先生濂溪集 宋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爱莲说》是周敦颐一篇著名的散文,文虽仅百余字,却是其“文以载道”思想的体现。文章讨论莲、菊、牡丹三者之间的取舍,认为隐逸不可取,富贵不足道。只有清廉、高洁、正直、有为,才是士人的理想取径。
爱莲说
▲濂溪志 清道光十九年(1839)爱莲堂刻本
▲明刘俊绘周子赏莲图(美国明尼亚波利斯艺术馆藏)
▲张聿光绘周子赏莲图(湖南图书馆藏)
周敦颐著述并不丰富,政绩亦不显赫,《太极图说》不足300字,《通书》不足3000字,诗文亦仅3000余字,但周敦颐的思想经过胡安国、胡宏、朱熹、张栻等人不断完善及阐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
▲胡安国像
▲张栻像
▲朱熹像
宋代理学是对魏晋南北朝至五代时期社会人文式微、廉耻沦丧的反正,是对中国传统儒学的升华与创新,是宋代以后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它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国家的观点与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结合起来,使得理学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形成了理高于势,道统高于治统的政治理念。其思想也对朝鲜、越南、日本、琉球等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圆明园四十景之濂溪乐处
▲朝鲜李退溪《圣学十图》
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开山鼻祖,也是继屈原之后,王夫之之前湖湘文化最为重要的人物。两宋以前,湖南本土没有诞生过具有全国性学术影响的人物,湖南学术寂寂无闻,不足轻重。周敦颐之后,湖湘学派从此作为中国重要学术流派而影响中国社会进程。如今镌刻于岳麓书院的王闿运所撰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便是对濂溪学术、湖湘文化在全国地位最简明的概括。
岳麓书院内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