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语是不是回族语言?一条微博引发的热议
整理:儒家网编辑部
时间:西历2017年4月27日
近日,儒家网主编“@儒生任重”发了一条微博,题为《给北京市政府提个醒:阿拉伯语不是中国回族语言》,短短几天,已有3000多次转发,1400多条评论,83万人次阅读,微博上的讨论仍在热烈进行中。
这条微博内容如下:
“【给北京市政府提个醒:阿拉伯语不是中国回族语言】牛街地区公交车上要求报阿拉伯语站名?日前,宁夏卫视每日天气预报,还加上中东地区,被网民质疑,已经停止。北京牛街地区回族仅仅占人口总数的20%,为何要用阿拉伯语播报站名?这种做法与中央的民族交融及宗教「中国化」精神要求相违背,望及时纠正。”
诚如网友跟帖道:
“小时候我在牛街附近(儒福里,现在房子已拆)住过三年左右,几乎每周都经过牛街,从未听到一个回民说阿拉伯语,是哪些乘客要求有阿语报站的?有多少人?”
“北京的教门相对较好,本土化与世俗化相对较深,但是再好的群众,也架不住某些别有用心的上层人士起哄架秧子。”
“牛街那边以前常去吃馆子,都是老回回,也是老北京人,地道的京腔京调,而且食客云集,从来没什么阿拉伯语沟通,现在你整这个实际等同撕裂族群,搞民族分裂。”
有回族网友也说明道:“我们回族不使用阿拉伯语,而是使用汉语,回族不是全都信仰伊斯兰教。”
当然,也有不同的意见,代表者如“@博联社马晓霖”跟帖道:“【闲得蛋疼】有些人闲得蛋疼。地铁里的英语报站服务也都取消算了,因为英语不是任何中国民族的语言。便于阿拉伯人到牛街礼拜,这么点专项服务也被上纲上线?”
不过,对马晓霖先生的这个看法,“@张平特拉维夫”认为:“语言是民族‘想象的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小事。”
“@齐义虎”认为:“打着民族团结的旗号,干着文化分裂的事情。”
“@何光顺”认为:”阿拉伯语只是一门外语,而非民族语言,什么时候成了中国某个民族的民族语言了?这个理由真是让人啼笑皆非,一切去中国化的都可以打着‘民族团结’的幌子,有关部门应该关注下了。”
还有一种观点,如网友“@马老虎微博”认为: “那地区阿拉伯人很多好吗?几十个驻华大使馆及几乎所有来京的阿拉伯人都会去到牛街住、吃、去寺礼拜。还有,我国全国公交车站、地铁站都用英语。按照你的意思是都取消了,你才爽是吗?”
对此质疑,任重先生回复道:“第一,人家的理由是民族团结,不是中外友好,阁下弄错了。第二,即使为了中外交流,有多少大使馆工作人员去牛街做公交车去?那三里屯公交车是不是也应该同等待遇?第三,英语报站,当然应该取消,这是我一贯的观点。”
网友对此也提出异议:路过教堂要报拉丁语?路过佛寺要报梵语?望京地区有朝鲜语报站吗?
从北京公交集团的所持理由来看,牛街地区公交车用阿拉伯语报站,目的是为了“民族团结”,而非有些人认为的“便于阿拉伯人到牛街礼拜”。经查,《北京晚报》早在十年前暨2007年,就发表了新闻报道《一个13年前就被评为民族团结线路的车队》,其中就说及了途经牛街地区的10路车用阿拉伯语报站的“先进事迹”。
这条微博为什么会引发高度关注和激烈讨论?因为触及到当前日益严峻而敏感的民族、宗教问题。其实,关于回族是否有“回语”或者民族语言是否阿拉伯语,这本来就不是个问题,没想到在今天却成为一个问题,耐人深思。
如任重先生指出,就事论事,在这个事情上,政府部门和公交公司有责任,但并非有意为之,因为在知识上有欠缺,在认识上有误区,好心办坏事,希望从谏如流,尽快纠正。
需要注意的是,某些争取恢复阿拉伯语报站的人,以及有些以阿拉伯语为荣的中国回族穆斯林,是什么心态?值得警惕。
只有防微杜渐,才能禁于未然。
【上一篇】陈来等40多位专家倡议,以孟子诞辰日设立中华母亲节
【下一篇】【吴钩】宋朝也有一位“范雨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