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监察部网】浙江文成刘伯温:事必力戒奢华 人宜淡泊谦卑

栏目:家风家训
发布时间:2017-05-02 12:50:52
标签:


 

浙江文成刘伯温:事必力戒奢华 人宜淡泊谦卑

作者:周群(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 )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四月初七日己丑

           耶稣2017年5月2日


 

刘伯温

 

 

 

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被誉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朱元璋多次称其“吾子房也”。明朝建立之初,曾任太史令、御史中丞。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正德九年(1514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今文成县即以其谥号为名)。

 

刘伯温博学多识,学究天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其诗古朴雄放,被称为“一代之冠”,文集《郁离子》、散文《卖柑者言》等都是名作。在文学史上,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有《诚意伯文集》传世。

 

刘伯温家风家训

 

刘伯温家风家训的核心内涵是“重文崇智,尚俭倡廉”。不同于其他历史名人以成文的家规家训传世,刘伯温家训不以“言传”,而重“身教”。它不是传统意义上文本式的家训,而是将家训之要义寓于一件件具体的“家事”之中,如刘伯温先祖的文武兼备、乐施重义;刘伯温本人的手撕墓图、大义拒金;刘伯温后代的去奢尚俭、恪守家规等,对后代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教化作用。这些“不成文”的家训,体现得正是淳正的“刘氏家风”,其内涵之丰富,深受朝野称颂。朱元璋在《(刘伯温)父永嘉郡公诰》中评价“朝廷所赖,士民所瞻,皆遗训之功,力善之征也”。后来南田武阳等地的刘伯温后裔,又在刘伯温治家思想的基础上拟定了新时代的家训。如今在刘伯温故居入门口的影壁背后,就镌刻着“爱家国、睦邻里、尊祖宗、孝父母、和兄弟、敦族亲、训子孙、正名分、勤职业、慎官守”的祖训族规。

 

视频脚本

 

浙江文成刘伯温:不留身名与后世但得清风存人间

 

公元1375年,农历四月的一天,一位垂暮老人躺在病榻之上。当两个儿子递上石人石马坟墓草图时,他生气地一把撕个粉碎,语重心长地告诫:“这‘墓’字,上草下土,用石板铺地,如何长草?人不能靠造石墓、立石碑流芳百世,还是用土作床,与草为伴吧!”

 

 

 

刘基墓

 

这位在临终之前仍不失智慧思想和廉俭风范的老人是谁呢?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刘伯温。

 

刘基的一生,清廉刚毅,不畏强权,不徇私情。关于这位“大明第一谋士”,他的故事还有很多。

 

生死如一的俭朴淡泊

 

600余年后的盛夏,当我们祭拜刘基墓时,眼前这一代名臣的长眠之所,果真只是掩埋于萋萋芳草的一抷黄土。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 周群:

 

怎么可以花大量的钱为自己造这个墓呢?所以,刘基对于百姓的利益,民本的思想,他的理解是非常的深刻的。从造墓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刘基这种淡泊的性格操守。

 

不但刘基墓的规制与其正二品的官职形成强烈反差,刘基故居的清贫俭朴也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刘基故居内遗物

 

这些,就是刘基故居出土的“宝贝”,一副破石磨、一个破石臼、一个破马槽。

 

刘基一生,做事力戒奢华,做人淡泊谦卑。史书上记载,晚年刘基归隐之后,每天只是游山玩水,喝酒下棋,口不言功。

 

即便是在这么一个简陋的居室里,当年的知县多次求见而不可得。后来这知县穿上便装,打扮成山野村夫,这才在茅舍屋里见到刘基一面。当这知县坦言自己的身份后,刘基大吃一惊,赶紧站起身来行礼,并且自称为草民,随后,就拜谢而去,终不复见。

 

文武兼备的世家风范

 

“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可以说,成就刘基“王佐”“帝师”之功的重要力量之一,就是刘氏一族重文崇智的淳正家风。

 

从刘基先祖刘光世荣列南宋中兴四将,到刘基死后获封谥号“文成”,见证了刘氏一族文武兼备、重文崇智家风的形成。

 

 

 

刘基故里·南田武阳村

 

南田,今属温州,刘光世的嫡孙刘集,是南田刘姓开基祖,也是个“隐而不耀”的“处士”。刘集之子刘濠,也就是刘基曾祖,却已是南宋翰林掌书了;刘基祖父刘庭槐,通览古代典籍,是南宋太学上舍生;刘基父亲刘爚,“通经术”,是元遂昌县教谕。南田刘家还建有“武阳书院”,教导族人读书。

 

温州市刘基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陈胜华:

 

刘基的祖辈,不少是将领,在南宋有一个著名的武将,叫刘光世,他跟岳飞、韩世忠、张俊被称为南宋中兴四将。在刘光世之后,则基本上都是高雅文士。刘光世的谥号为“武僖”,刘基的谥号则是“文成”,一武一文遥相呼应。

 

刘基的母亲出生名门,是北宋名相富弼之后,勤劳而又知书达礼。渊源深厚的家学使得刘基自小既能接受庭训,又能饱揽群书。

 

元泰定元年(1324年),14岁的刘基就是从这条蜿蜒山路走到括城(今属丽水)郡庠求学,并受业于理学名家郑复初。刘基天资颖异,令先生“大器之”。郑复初对刘基父亲刘爚说:“你这个儿子必然会光耀你家的门庭。”三年后,刘基又来到青田(今属丽水)石门书院继续学习。

 

刘基继承先世重文崇智传统,经过十年寒窗苦读,终成元末进士、一代文学家。他又将此家风发扬光大、传承后世。

 

刘基在绍兴隐居期间,白天种菜,晚上会客,抽空还会对两位幼子进行教育。

 

 

 

《授经图》

 

今天我们在温州博物馆看到的《授经图》,就生动反映了晚年刘基致仕归乡后向子孙传授儒家经典的场景。

 

刘基之后,文武兼备的世家风范代代相传。其长子刘琏自幼聪明好学,10岁就能作文写诗,20岁时已熟读四书五经;次子刘璟也是年轻时就通晓诸经,喜谈兵、究韬略,随军参与帷幄,锋芒初露,朱元璋赞其“刘璟真伯温儿矣”。刘基长孙刘廌也有很深的诗文造诣。其后,刘氏后代涌现了诸多文人、将军、乡贤、名流等人才。

 

抗战期间,浙江省图书馆、杭州联立中学、《东南日报》社等机构迁至南田,刘耀东等刘基后裔主动让出刘基家庙及私人宅院,支持文教工作。

 

宁折不弯的刚毅清廉

 

宋朝地理志史《太平寰宇记》载:“天下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

 

迁居南田武阳后的刘家,乐善好施,德惠乡里。细究起来,这一家风,正是刘基“以民为本”“以德施政”思想的源头。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 周群:

 

他的祖先,当时在武阳那个地方,到了下雪天,就会让家人站在高处去看,看什么呢?看哪个地方没有炊烟,(就)马上送去粮食,给那些地方的老百姓吃。

 

元至元二年,即公元1336年,刘基初次为官,出任江西高安县丞,年仅26岁的他,提笔写下《官箴》自铭。其中就有“无矜我廉,守所当为;无沽我名,以生众疑”,告诫自己保持清廉品行,表里如一。

 

纵观此后近40年的官海沉浮,刘基的所言所行,无不以《官箴》中倡导的刚毅廉俭思想为准绳。

 

《太祖实录·刘基传》记载,“基为人刚毅,慷慨有大节”。《故诚意伯刘公行状》也评价刘基,“以廉节著名。发奸擿伏,不避强御”。

 

“安得廉循吏,与国共欣戚”,刘基的一生为官耿介。丞相李善长的义子、中书省都事李彬贪赃枉法,刘基知道之后,不顾李善长出面求情,将他严格查办。刘基的刚正不阿、洁身自好,赢得了满朝称赞。

 

《明史·刘基传》中记载,刘基在元朝为官时就不受枭雄方国珍厚金贿赂,力主诛之以儆效尤。明朝开国后,他又主张“修德以倡廉,立刑以戒贪”,后成为御史台实际主官,专门从事治贪反腐工作。

 

浙江文成刘基研究会副会长、刘基后裔 刘日泽:

 

他的一生是为国为民的一生,他在官场上做到了一尘不染、两袖清风。为什么他能够做到这一点呢?主要是受到家风家训的熏陶。家风家训告诉他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处理好邻里关系,当官的时候怎样为民服务等。所以,刘基从小就养成了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他的两个儿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也都在父亲的熏陶下和家规家训的滋润下,养成了刚正不阿的正气,最后做到舍身取义。

 

   

 

铭廉壁

 

刘基家庙旁这座岿然耸立的“铭廉壁”,彰显着刘基的廉洁品性。这一清廉之风,也被刘氏后人传承接续。

 

历久弥新的刘氏家风

 

今天,当我们置身刘基墓和刘基庙,直面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太公祭时,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盘桓在青山绿水间的刘氏家风带来的灵魂洗礼!

 

数百年来,随着散布各地的刘基后裔依据祖训推出承古容今的新时代家训,重文崇智、倡廉尚俭的刘氏家风不断地滋润人心。

 

离文成南田100多公里的苍南县莒溪镇,是刘基次子刘璟一支的聚居地,建于明弘治七年的诚意伯庙,仍保留着忠孝廉节的家风印记。

 

刘氏后裔 刘杰海:

 

刘姓的姓氏在整个莒溪有三千五百多人,在这整个莒溪来说还算是一个大族,大家对我们刘基后裔的评价还算是可以的。我对我们后辈的要求就是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别图名利。

 

如今,随着温州市、文成县、青田县等刘基文化研究会的相继成立;随着“刘基文化节”成为一年一度的文化节庆;随着刘基文化广场、刘基纪念馆、郁离子长廊等依次落成,刘基伯温先生,其仁德廉俭的家风,正与其博大精深的才学、名垂后世的功业、智勇刚毅的品性一起,在更为广阔的范围、更加深远的维度里,为后人带来有益的借鉴和深刻的启迪!

 

 

 

刘基故居

 

刘伯温家风家训摘编

 

俭朴淡泊

 

是以去奢尚俭,明君所以弭邪侈;澄心省事,哲王所以清烦嚣。

 

——摘自刘伯温《拟连珠》

 

【译文】

 

所以远离讲究奢侈和排场,崇尚俭朴低调,这是贤明的君王用来消除放荡不正的行为;使自己处于淡泊宁静的心态,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事,这是智慧的君王用来清除喧扰的办法。

 

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基。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茆舍,炊黍饭令。令告曰:“某青田知县也。”基惊起称民,谢去,终不复见。

 

——摘自《明史·刘基传》

 

【译文】

 

刘伯温致仕还乡后回到南田山中,只是喝酒下棋打发闲适日子,从不提及自己曾经的功勋。青田县令上门请求拜访他,刘伯温避而不见。于是,县令换上便衣,装成山野农夫来求见。这时刘伯温正在洗脚,答应见一下本土乡亲,就叫他的侄儿将县令带进了他住的茅房里,煮糯米饭给访客吃。这时“山野农夫”才直说:“在下就是青田知县。”刘伯温吃了一惊,马上从饭桌边站了起来,自称草民,连连拜谢,此后,就再也没有与青田县令见面。

 

重文崇智

 

人未尝见其执经读诵,而默识无遗。习举业,为文有奇气;决疑义,皆出人意表。凡天文、兵法诸书,过目洞识其要。

 

——摘自《故诚意伯刘公行状》

 

【译文】

 

人们没有看到他手捧着经书诵读,只是默读后却都能完整地记住。攻读科举考试的学业过程中,写文章有令人称奇的气韵;在破解、对答疑难策论时,都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新意。科举学业之外,他平常也广泛涉猎天文、兵法等方面的书,看后都能领会这些书中的精要内容。

 

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暇则敷陈王道。帝每恭己以听,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又曰:“数以孔子之言导予。”

 

——摘自《明史·刘基传》

 

【译文】

 

遇到急切困难的事情的时候,他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可以马上定出计划,普通人不能揣测他的心思。闲暇的时候就向朱元璋讲述儒家王道。朱元璋每次都恭敬地认真听取,经常尊称他是老先生而不叫他的名字,说:“(你就是)我的张良啊。”又说“(刘伯温)经常用孔子的思想开导我”。

 

月满高楼留客话,灯明寒榻课儿书。

 

——摘自刘伯温《再用韵答严衍二上人》

 

【译文】

 

月满高楼,我正留着来客谈话,客人去后,我又在寒榻上挑灯夜战,督教儿子读书。

 

刚毅廉洁

 

基为人刚毅,慷慨有大节,每论天下事,是是非非,无少回曲。

 

——摘自《太祖实录·刘基传》

 

【译文】

 

刘伯温为人刚正坚毅,性格豪爽而有远大的志向,每当在公众场合讨论天下安危的大事时,直接表明利害关系与态度,没有隐瞒或者曲意逢迎。

 

无矜我廉,守所当为。无沽我名,以生众疑。

 

——摘自刘伯温《官箴》

 

【译文】

 

不可自夸廉洁,廉洁是官员的该有操守;不可沽名钓誉,那样会让人生疑。

 

匹夫贪以亡其身,卿大夫贪以亡其家,邦君贪以亡其国与天下,是皆不知贪者也。知贪者其惟圣人乎。圣人之于仁义道德,犹小人之于货财金玉也。

 

——摘自刘伯温《郁离子·贪利贪德辩》

 

【译文】

 

平民因贪而毁掉他的身家性命,卿大夫因贪而毁掉他的家族事业,诸侯君主因贪而毁掉他的封国和天下。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贪”的真正含义。“贪”的真正含义应该是,贪德而不是贪财。知道“贪”的这个含义的大概只有那些圣人吧。圣人对于仁义道德的渴求,就如同小人对于金银财宝的贪恋。

 

孝敬慈爱

 

朝原思眷令,夜船梦萱草。寸步隔河山,惄焉伤怀抱。

 

——摘自刘伯温《发安溪至青田戎事急不得留有感》

 

【注释】

 

①萱草:代指母亲。古代传说萱草可以使人忘忧。游子出门远行的时候,常常要在母亲居住的北堂的台阶下种上几株萱草,以免母亲惦念游子,同时让母亲忘记忧愁。

 

②惄(nì):忧郁,伤痛。

 

【译文】

 

早上在田野之上思念家人,夜晚在渡船上梦见母亲。虽然离老家仅寸步之遥,却因战事紧急,只能是咫尺天涯,真是令人忧郁伤怀。

 

久别离,别时小儿未解语。

 

今日踉蹡庭下来,向人问爷泪如雨。

 

——摘自刘伯温《久别离》

 

【译文】

 

长久地别离在外,离家的时候,儿子还不会说话。现在儿子刚刚蹒跚学步就四处向人打听父亲,眼泪就像下雨一样。

 

 

 

刘基庙

 

专家观点

 

周群:修德以倡廉立刑以戒贪

 

诚如所誉:“朝廷所赖,士民所瞻,皆遗训之功,力善之征也”,刘伯温的刚毅德行和仁爱素养,与其深厚的家学及自身的秉性密不可分。明朝创立之后,长时间主事御史台的他,不仅参与草创、制定了《大明律》,还以宋、元以来宽纵、荒废的吏治为鉴,采取了“修德以倡廉,立刑以戒贪”的综合方法。

 

明王朝建立后,刘伯温不阿权要,秉公执法,突出表现在处斩李彬一事上。明朝开国,淮西勋贵娇奢狂纵,影响纲纪民风,当时,朱元璋赴汴梁大会诸将,刘伯温与李善长共同在京师居守问政,恰逢中书省都事李彬贪纵侮法,触及刑律,理应处斩。李彬是李善长义子,李善长希望刘伯温能缓治其狱,但刘伯温不为所动,随即奏请批准,坚定推行法则,处斩了李彬,维护了治理秩序。

 

刘伯温的廉政实践还体现在公正为官上。他不以亲疏为别,不挟私情评骘人物,以公允平正之心推荐人才。

 

修德以倡廉,倡廉必反贪。但贪作为恶德,主要是贪财、贪利。相反,如果能贪于仁义道德,则是圣人之德。刘伯温一反常识而为“贪”作是非辨,其目的是要修圣德以抑贪纵,亦即道德的修养是克制贪欲的有效途径。他澄清了一个道理:贪廉全在人心,全在自我,要杜绝贪者托于外物的借口。

 

刘伯温重德,但并不废刑,有时将德刑并举,德刑互济。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刘伯温任御史中丞后,承荷着执法纠察之责,他说:“宋、元宽纵失天下,今宜肃纪纲。”这是对整肃吏治而言的。但是,刘伯温主张待民宽仁,即严明法纪与惠爱百姓是可以统一的,即“严而有惠爱”;同时,他所说的“振以法令”并不是滥施刑暴,他曾“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振肃纪纲是循法而行。

 

当然,自幼即受“乐善好施,德惠乡里”家风熏染的刘伯温,在德与刑之间,又主张德主刑辅。在《官箴》中,他论述了为政之道:“治民奚先,字之以慈;有顽弗迪,警之以威。”在《郁离子·公孙无人》中,他还表述了德、政、财互济,以德为主的思想,这其中也可窥见刘伯温以养德为主、刑戒为辅的为政思想。

 

刘伯温被称为三不朽人物,其德,是廉洁无私之德;其功,是守正奉公,不阿权贵,不徇私情,一心为生民社稷之功;其言,是抒写磊落情怀、高洁志趣之言。刘伯温之不朽,实为廉能互映之不朽。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