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沙龙】如何让《论语》“飞入寻常百姓家”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7-05-23 14:58:32
标签:

如何让《论语》“飞入寻常百姓家”

来源:中国孔子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四月廿七日己酉

         耶稣2017年5月22日

 

 

   


中国孔子网编者按:自2010年起,山东财经大学王蔚教授开始走出高校,应邀到机关、企业等单位公益讲授《论语》,一直坚持至今。

 

后来,在他身边逐渐聚集起一大批《论语》研读者。大家一传十、十传百,争相邀请王蔚教授到各地去讲授《论语》,他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原本不定期的集体学习也品牌化为齐鲁《论语》研读公益活动。这项雅集活动在不同的文化道场轮流举办,承办者有时还需要提前提出申请。许多跟随王教授的民间《论语》研读者,也由他的粉丝变成了入室弟子。他们为这个“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小群体命名为“蔚然《论语》师门”。他的弟子在热心人士于大虎等人的组织下,还成立了敏而好学、乐善好施的秘书处。

 

2017年5月19-21日,在团中央“青年之声”国学教育联盟、山东财经大学孔子学堂、中国青年网、中国孔子网等单位和组织的支持下,王教授与“蔚然师门”三十余人,以“走进周游现场,践悟孔子思想”为主题,由济南出发,途经濮阳、新郑、信阳、淮阳、商丘、曲阜等地,开启了首次“重走夫子路”活动。

 

20日,我赴商丘与大部队汇合,参加了此次活动的后半段,感受到了“蔚然师门”对孔子文化的理解之深刻和热情之高涨。

 

在今天这个时代背景之下,我们都在大谈文化自信、文化复兴。那么,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走近它,到底该从哪里下手呢?传统文化到底能够给百姓带来什么样的“实惠”呢?面对老百姓讲文化,有没有好的平台和机制,能不能受到欢迎?等等,诸多问题都亟待我们回答。现在看来,以师徒关系的建立为纽带,以一本经典的研读为职志,以线上线下的互动为形式,王蔚教授和他的追随者已逐渐摸索出一条让孔子文化接地气、活起来、可持续的道路。值得关注并倡导。

 

蔚然师门,蔚为大观!

 

 


从左往右:于大虎      江澎     李刚     李佳霓     竹韦红

 

【访谈嘉宾】

 

于大虎 :齐鲁《论语》研读公益活动秘书长、《论语》研读者

江  澎 :企业经营者、《论语》研读者

李  刚 :长清平安中学语文教师、《论语》研读者

李佳霓 : 历城双语实验学校音乐教师、《论语》研读者

竹韦红 :嘉兴孔子学堂志愿者、《论语》研读者

 

【访谈人】

 

常  强

 

【一】“重走夫子路”是追求幸福人生路

 

问:5月19-21日,在“蔚然论语”灵魂人物王蔚教授的带领下,您也参加了首次“重走夫子路”活动。于大家而言,为什么要参加这个活动?意义何在?

 

于大虎: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这是我参加这次活动的原因也是意义所在。

 

江澎:参加活动的初衷很简单、也很自我,说出来让大家见笑了。第一,自小学阶段大家就开始学习《论语》的章节,对孔夫子周游列国略知一二,但到底去了哪里却是没有深解,那些地方也就一直充满了神秘,参加这个活动算是圆了幼年一个梦吧。第二,与王教授等儒学大咖、同门师兄弟一起出游,不仅有寓教于乐的《论语》、地理、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还能增进感情,留下美好回忆,何乐而不为呢?第三,希望我的参与能够带动身边人学习《论语》、正确认识《论语》、将国学精华活学活用到工作生活中,让《论语》成为我们的人生指南。

 

李佳霓:我是一名音乐教师,从教已经17年。时代变迁,今天学生很多方面已不是从前。大家崇拜明星,知道大腕儿、富商、高官,却不知道圣贤。我曾问一位班长:你的理想是什么?她答:要做世界首富。功利化、全民娱乐化的时代,孩子的心灵被蒙上了灰尘。明星、大腕、高官都是外在的地位和财富,而圣贤是内在的道德追求。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很多时候我却觉得影响了他们的审美,却还没有触及灵魂。

 

跟王老师学习《论语》以来,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如老师所言,夫子的一生是波澜壮阔且充满苦难的。我想,夫子路是心怀天下、教化天下之路;夫子路是用人格与智慧铺就的路。王蔚老师多年来行走在传播《论语》的道路上,这,就是重走夫子路!如今,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也开始给学生讲《论语》,我深深感受到灵魂的工程师是多么神圣又任重。报名“重走夫子路”,是朝圣之路,是学习之路,更是追求幸福人生路!

 

竹韦红:我想观看话剧、电影和亲临演唱会现场,是跟看小说和听录播歌曲的感觉效果都是不一样的。同样,我想通过“重走夫子路”,去真实地感受圣人的心中的情怀。孔子缘何在如此困境下仍能恒定心中志向,一以贯之,且始终保持着乐学的状态,这位圣人究竟有一种什么样的高度和境界,能在2500年后,依然让我们中国人,甚至是外国人都愿意去亲近他、走近他?我想用自己的双脚和脉博去丈量、去贴近这一段里程。当然,如果时间上能充裕些会更理想,三天的时间实在太赶了,不过也许这只是跨出的第一步。

 

李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为中华民族之精神和灵魂。仁爱之精神、义勇之精神、辩证之精神、超脱之精神、实践之精神、现实之精神、自强之精神,乃我们民族不朽之精神。一个人如果能有以上精神,那可真是了不得。孔老夫子死而不亡者寿,你永远活在中国人心中,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在王蔚老师的引领、诲人不倦下,学习《论语》能够提升自我,践行精神。面对“十有五而志于学”的莘莘学子,我利用所学,尽己之力,施于影响,引导所在的长清区平安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共同学习《论语》,收获很大。重走夫子路,践行儒家精神,以此影响学生、家人、朋友、陌生人,得以让国人充满仁爱,充满力量,也让世界充满爱。

 

【二】成大事者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问:在“重走夫子路”中,大家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把最深刻的体会分享给我们。

 

于大虎:我最大的收获和体会,可以用《论语》里面的两句话来概括:第一句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第二句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江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次“重走夫子路”活动如同一次时空穿越,一路上王蔚教授边走边讲,大家也边走边问,以前死记硬背都难以理解的章节,现在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在河南封丘,王教授对“子罕篇”中“子畏于匡”的章节详细讲解以后,又将孔子为什么会在“匡”这个地方遇到危难的原因做了解释,原来这是一场误会,因为孔子相貌和曾经在匡地做过坏事的名叫阳虎的人很像,导致遭受当地的百姓围堵。有趣的是“貌似阳虎”竟然是山东邹平的一句地方俚语,表示两个事物相似。由此可想而知,我们的身边处处充斥着《论语》的影子,只是我们浑然不觉罢了。

 

通过王教授现场的讲解,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带领着一众弟子临危不惧、沉着应对的学者,听到他为学生们做心理疏导,感受到了他那种舍我其谁的历史使命感。重走路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李佳霓:三天虽短,但我却比以前更能深刻体会到老夫子的人格魅力了,这让我更加有勇气、更加乐观豁达地生活。这是最大的收获。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重走夫子路,让我感佩圣哲的光辉人格,并能更加勇敢地面对命运给予的一切。最深刻的感受是传承文化势在必行,这个世界会好起来。

 

重走活动中,走到孔子还乡祠,近旁几家商店面对外乡朋友不愿伸出友谊之手,借用卫生间交钱也不行。令人感叹!夫子祠天天见,仁爱却不在心间。三天所到之处除了弦歌台是康熙年间重修之老建筑,其余大都是新的,雄伟的建筑、大大的宣传标语,形式上有了,但我认为教育还浮于表面,没有走进百姓心里。近几年,传统文化特别火热,有很多人在学,却也有很大的功利性,这也正是圣贤教育所亟待要改变的时代特征。如何有效开展圣贤教育,是个重大的课题,其中讲学的人才问题很重要。

 

子畏于匡,不忧不惧,坚信有天道、有圣道,决定命运的不是恶势力或坏风气。梁漱溟先生有本书,名为《这个世界会好吗》。我想,孔子在生命遇到威胁时,依然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人生信念,我们也坚信儒家文化一定能改变社会风气,这个世界一定能好起来。

 

竹韦红:原来只是在线上交流的老师、师兄师姐师妹们,现在可以近距离相处,好多积在心里已久的疑惑可以直面请教。他们学习时间比我长,我的问题一般说来他们都能直接给出答案,通过回答我的问题,师兄师姐们有时也会重新再去查阅资料,生怕给我错误答案。一问一答中,他们也得到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所谓教学相长,大概就是如此吧。


晚上和师姐王成兰同住一间,早就听王教授讲起有这么一位能通篇背诵《论语》的师姐,我问她读了多少遍背出的,她说她抄写了两遍,默写了九遍,至于读了多少遍已经记不清了。问她为何要学《论语》,她说退休前在企业做会计,工作中经常会涉及做假账,每次心里都很不安宁,夜不能寐,自从接触《论语》后,学习一次,心里就开朗通透许多,当自己退休,女儿参加工作后,就全身心投入了对《论语》的研读。现在她经常去社区讲学,也在积极地做着公益,她还告诉我,《论语》不仅能让自己快乐,还可以“美容”,对这一点,我俩会心一笑,我明白她所说的“美容”是什么意思。

 

5月20日下午四点,在离开楚国(信阳)前往陈国(淮阳)的途中,第55次齐鲁《论语》研读公益活动在高速大巴上进行。当亲眼看着成兰师姐淡定地背诵《论语·子罕》时,我感到非常惊讶。当时,王蔚教授激情澎湃地为大家讲解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发生的事件时,汗水不断地顺着他脸庞流下来,而他自己却浑然不知,那时户外温度已经有30多度,而车内因考虑到研读录音的效果没有开空调,温度应该在35度以上,每个人都蒸了一次桑拿。那一刻,我在心里把这一群人和孔子当年带着弟子们一路奔波的场景作了比较,但是,仍然无法想象孔子是如何带着弟子在这些列国之间奔走的。而身处太平盛世的经济学教授,如今带着弟子们,不辞辛劳,不畏艳阳高照,一天奔波在“数国”之间,这不是使命又是什么?我为之感动。

 

李刚:我重走夫子路的最大收获是:强行者有志。认准方向,把握规律,坚持力行,慎终如始,永不言弃,成功亦乐得之。苏轼曰:“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是成就每个人所从事任何事业的根本。“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除了尊道贵德,还要有智慧。

 

【三】讲授《论语》,要让初学者听得懂

 

问:大家分别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跟随王蔚教授学习《论语》的?当初,为什么要加入“蔚然师门”?

 

于大虎:2013年。因为我发现,就学习《论语》而言,你再也找不到比王蔚教授更好的老师了。

 

江澎:师门中我是和王教授是最早认识的,我们结缘于2012年2月12日成立的“泉城读书慧”的第一次读书活动,我们都是发起人。那天,第一次听他讲《论语》就被吸引住了,后来还跟随教授去过莱阳鲁花集团讲授《论语》,当时鲁花集团孙董事长和全体销售精英,不仅学《论语》,而且还把《论语》应用到了管理中,令我很震撼。

 

王教授的《论语》讲授幽默生动,既有大道理又极富生活化,即可用现代的案例讲述,又能用故事诠释现代生活。跟随他学习《论语》,很容易结合实际、融会贯通,现在很多章节都成为了我现在的生活指导。例如:“公冶长篇”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孔子说:“谁说微生高直呀?有人向他借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里到邻居家借了后,再转借给人家。”这在孔子看来是不“直”。虽然微生高尽力满足邻居的愿望,在某种意义上符合助人为乐的美德,但微生高隐瞒了自己家里没有醋的真实情况,这种隐瞒本身就是不“直”的表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在处理真情实感与道德原则的时候,把前者看得比后者更重要。但这并不是说孔子不讲道德原则,孔子只是不讲脱离真相的道德原则。一项道德原则如果在具体实施时与人的真实情感相矛盾,这项道德原则就需要变通。就是这个微生高借醋的故事,吸引我开始学习《论语》,并从《论语》中重新领悟做人的准则。


由于知道王教授开始开放“蔚然《论语》”师门收徒的时间比较晚,所以按入门顺序来排,我就比较靠后了。但是自从加入了“蔚然《论语》”师门,学习就变得更加系统了,认识也更加透彻了。

 

李佳霓:我真正学习《论语》,是2015年3月参加王蔚教授在安联保险公司举行的齐鲁《论语》研读公益活动。经典的生涩难懂是一般人不愿意学习的主要原因,王教授却是联系实际,教学风格生动活泼,让初学者听得懂、乐于听。逐渐地,我便喜欢上了《论语》。

 

我从小爱读书,尤其偏爱哲学类,对价值观、人生观的问题特别感兴趣。于是在研读活动秘书处做志愿者,在年会上朗诵、唱歌、担任主持,由此走进了《论语》,爱上了《论语》。比如孔子开创私学,让老百姓享受到了受教育的权利,这份情怀何其伟大,在当今社会是多么缺乏;比如他一生坎坷、历经磨难却心怀天下,这在当今社会更是难得。作为一名公办学校从教17年的教师,我不从政,也不经商,内心确是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我想,如果我可以做一名《论语》老师,教化学生、传播《论语》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为了这份理想,我成为了“蔚然师门”第19个学生。

 

竹韦红:因为孔子学堂的缘分,我从去年开始学习《论语》。2016年6月3日,是我第一次听王蔚教授在宁波理工大学给企业家讲《论语》课。而决定加入“蔚然师门”,是在听王老师现场讲《论语》、听他在FM104.3电台的陈滨《我能赢》《论语》节目,以及看他出的书《〈论语〉注译及人物类编》之后。我决定在师门群里跟着老师、同学一起“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李刚:我于2016年6月在齐鲁《论语》研读43次公益活动中结识了王蔚老师。王老师的丰富学识、真知灼见、谆谆告诫,令我崇拜。读《论语》的人要影响别人读《论语》,于是乎,自己下定决心,要师从王老师学习《论语》。非常荣幸,我于2016年12月成为王老师的弟子。

 

【四】《论语》滋养人的心灵

 

问:跟王蔚教授学习《论语》后,与以往相比,个人思想、个人生活和工作等方面有没有大的变化?请具体谈谈体会。

 

于大虎:当然有变化。因为王教授把《论语》的核心思想概括为修身处世十字诀,人人听得懂,人人学得会,你不用背诵原文,有这十个字就足以指导你走上人生大道,所谓大道至简,其斯之谓与!

 

江澎:《论语》是儒家的代表著作,在跟随教授学习之前,只是泛泛的知道几句内容,并没有深入系统学习过,甚至没有全文通读过。现在通过读、写、听几个步骤后,对“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理解是,一切要有章有法,有理有据,既不愚忠执拗,也要遵循礼数。其实说起感受,还真有点复杂,我感觉我们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和西方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有相似之处呢。虽然博弈论比“中庸之道”晚了两千年,我想如果西方人早些了解“中庸之道”也许历史都会重写呢。

 

《论语》“子路篇”记载,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我以前好多事情在处理上会有些急躁,现在则平和了很多,“欲速则不达”,明白了做事要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我觉得这也和现在常提的“和谐”是一致的。工作中如果遵循了这个道理,就会踏实很多,成功也就变得必然了。

 

李佳霓:我是一个亲情缺失的孩子,加上生活上的挫折,我在生活上一直是有些悲观的。跟随王蔚教授学习《论语》以来,逐渐地,我感受到了圣人的坚忍和达观。现在的我多了内省,也多了豁达。《论语》中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有“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更有孔颜乐处。朋友说面对生活我更从容了,对学生着急发火的时候也少了,《论语》滋养了我的心灵。同时,面对学生的很多问题,我也更有办法了。颜回的好学、不贰过、安贫乐道,子路的忠勇,曾子的勤与孝,孔子学琴的精益求精等故事和精神,已经开始影响学生的心灵。看到他们律己修德,我有了职业幸福感。现在,学校得知我拜师学习,2017年3月让我开始给学生开设《论语》选修课。愿《论语》能滋养更多人的心灵。

 

竹韦红:自己感觉还是有些变化的。比如说在和青春期的女儿相处的时候,遇到她极其不愿意做的事情,如不肯吃推荐她的营养餐,以前会很生气,想强迫她去吃完,现在经常会想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发怒之前会多了些克制,即使有时候还是没忍住发怒了,也会在事后诚恳地向女儿道歉,心平气和地和她去交流。本着为女儿和先生好的出发点,看到他们过多吃冷饮、喝酒时,会本着“忠告而善道之”的原则,语气上会缓和好多,这样他们反而愿意接受。以前在和父母相处时,可能习惯了平时和亲人之间的随意,说话不够柔和,也没有应有的宽容,但现在每每想到子夏问孝时孔子回答的“色难”二字,马上就在心里警醒自己,毕竟他们已经老了,承受力不如以前那么坚强了。

 

我相信我的一些微小变化给家庭带来了正能量,哪天您有机会采访我父母或者先生、女儿时,或许能听到他们对我的夸赞。正如王大千理事长所言:“不遇到孔子,孔子还是孔子;你遇到孔子,或多或少会改变自己。”

 

李刚:人一生的重大转变,多取决于三个贵人:一是好的父母,二是好的领导,三是好的老师。感谢王蔚这位好老师。

 

【五】《论语》是天下的法度

 

问:王蔚教授对《论语》有好多精彩的评价。那么,在大家看来,《论语》是部什么样的书?

 

于大虎:在我看来,《论语》就是一本人生的教科书,里面既有价值观,又有方法论,它告诉你应该成为一个君子,又告诉你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君子。

 

江澎:王教授对《论语》的经典评价太多了,例如:对《论语》高度概括的“一核二尺三法四道五识六学”——一核,一个核心:仁;二尺,两把尺子:君子与小人;三法,识人三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四道,君子四行:行己恭,事上敬,养民惠,使人义;五智,五大智慧:敬天命,远鬼神,辦上下,重前后、顾左右;六学,《论语》六学:生活之学、教育之学、修养之学、处世之学、为政之学、智慧之学。

 

王蔚教授说《论语》是一部百科全书,我结合自身的经历,认为《论语》还是“经商之学”,儒商儒商嘛,经商如做人,从商者要从《论语》中找寻经商的原则和道理。其实不论每个人怎么看《论语》,谁都不能否认的是,它已经彻底渗透到我们的语言中、血液中了,日常生活中很多词句都是《论语》中的语言,只是大家口口相传,没有研究它的出处罢了。

 

李佳霓:《论语》是孔子用一生伟大人格与智慧所谱写的歌,是一部提示人道德向上的书,是教师必读之书、学生必读之首选书,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书。

 

竹韦红:就是一本最正宗的经典——“一本正经”。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都显苍白,王大千理事长的经典语录里都有:“孔子是中国人的名片和钙片”;“《论语》能让我们进步也能进补”……今天,我们用青春去读这本经典,请相信,当我们老去的时候,这本经典也将会唤醒我们心灵的青春。

 

李刚:《论语》是“一言足定天下法”。《论语》是天下的法度、人生的准则。

 

【六】孔子是伟大导师和人格典范

 

问:大家心目中的孔子又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分别谈一谈您的认识。

 

于大虎: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个能时时认清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并超越自己的人,是一个处处爱人、恕人、立人、达人的人,是一个终其一生为天下苍生计、充满着淑世情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江澎:通过深入学习《论语》,我发现《论语》是一部活灵活现的生活记录,有喜怒哀乐,有家长里短,更多的是通过身边发生的事情概述人生准则。这样一看,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就变成了一个和蔼、微胖、蓄着胡子的老先生,这位老先生有个性、乐于助人、爱好音乐、知识渊博、讲起话来爱打比喻、说服力强、偶尔还会自我解嘲一下。

 

李佳霓: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导师、人格的典范,每一位教师都该认识孔子,学习他高尚师德和情操;孔子是人类文明的使者,他心怀天下、悲悯苍生,几千年过去了,我们依然需要他的光辉和智慧。

 

竹韦红:“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恂恂如也、色勃如也、侃侃如也、怡怡如也……每一个“如也”都是老夫子的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和人格修养的体现,孔子就是一个积极乐观的快乐达人。

 

李刚:孔老夫子是“匹夫而为百世师”,是渊博、温和、慈爱、严厉、有真情的、可爱可亲可敬的好老师。

 

【七】“蔚然《论语》”最接地气

 

问:齐鲁《论语》研读公益活动在王蔚教授的支持下,在于大虎先生等人的组织筹划下,办得有声有色。这个品牌立足济南,已逐渐辐射到山东其他县市。它也被孔子基金会王大千理事长称作“流动的孔子学堂”。对于《论语》,乃至孔子文化、儒家文化的传承,作为一位非专业学者,大家认为这种形式好在哪里?为什么会受大众的广泛欢迎?

 

于大虎:我们都是老师和同道的服务员。齐鲁《论语》研读公益活动因其公益性、通俗性、实用性而受人欢迎。

 

江澎:这个公益活动,让《论语》走下了神坛,让大家正确了解了这样一部经典巨著,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到《论语》的魅力。相信也有很多朋友会像我一样,从中寻找到为人做事的准则。以前,并不是《论语》不受欢迎,是学习《论语》的机会太少了,难得有王蔚教授这样高水平的专家走到寻常百姓身边讲授,他讲课时旁征博引、古今结合,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对学生不设门槛,不收费用,没有起点要求和男女老幼之分,给了所有人平等学习的机会,这样的《论语》研读活动能不受人欢迎吗?

 

王蔚教授不顾旅途疲惫,在车上坚持为弟子讲授《论语》

 

李佳霓:我想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王蔚教授教学魅力,内容思想深刻,形式生动活泼,结合大众生活,讲的是生活中的《论语》、用得上的《论语》;二是五年来做到了两个坚持:坚持每月一次,坚持做公益,这份恒心和传播文化的信念本身就是一种感召;三是流动的讲课地点,如同孔夫子周游列国的脚步,走更多的路,影响更多的人,这也是每一个传播《论语》者的责任和使命。

 

竹韦红:这一定和老师的讲课风格和人格魅力分不开。我们都是从学生过来,都有知道不对却又很难改的一个缺点,就是喜欢挑老师。如果老师讲得不生动、没有趣味,学生听课就容易犯困。比如说,这次和我一起同行的好姐妹顾慧红在回嘉兴的高铁上,就在我耳边“唠叨”着:“这次虽然累,但是来得非常值,如果下次这个老师还来嘉兴,你一定要提前告诉我,我要去听他讲课。”此外,策划也很重要,同样的活动经过生动的包装,就会吸引大众的关注和参与。

 

【八】期待更多人的参与和关注

 

:参加“首次重走夫子路”后,大家有没有新的目标和期待?

 

于大虎:衷心希望能有更多的社会团体参与进来,积极引导、倡导,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受益。

 

江澎:参加“重走夫子路”活动之前,《论语》是我的学习爱好,偶尔也是与朋友交流中的谈资,现在感觉那时候的学习层次太浅薄了,对《论语》的学习太表面化了。在重走路上,我才重新领悟到《论语》的魅力,逐渐理解王教授讲的《论语》是一部“百科全书”的意思。说起目标,那就是更深入学习《论语》,将《论语》学习融入生活、融入工作,将这部世代相传的经典好书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接触它、了解它,从中汲取智慧。期待我们的研读活动更加壮大,期待全国有更多像王蔚教授这样无私奉献的学者做公益性的《论语》研读,也期待我们的“重走夫子路”活动得到各界的支持和认可,有更多的社会人士参加,大家都来感悟《论语》精华,从而让生活更幸福、更美好、更和谐!

 

李佳霓:第一,继续深入学习《论语》,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的传播者,真正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第二,期待有更多这样的游学、讲学活动,能更深入地学习《论语》,同时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交流;第三,期待有好的培训机制,发现并培养更多优秀的《论语》老师,让传播《论语》的工作,从纸上研讨推进到讲学走读。

 

竹韦红:这是一次真正的文化苦旅,也是文化乐旅。三天时间,走了那么多个点,好多都是蜻蜓点水。我在途中就在想,我还要走一次,最好能从从容容地走完圣人走过的每一处,能让我们在每一处去感悟当时的场景。若是暑假期间,有一些家长愿意带着孩子去参加这样的文化体验,我也愿意陪着他们再走一遍。我的新目标是希望自己也能像师姐那样淡定自若地背诵《论语》全篇,然后再去做普及推广。期待有越来越多的嘉兴人能认识孔子学堂,能和我们一起学习《论语》,一起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李刚: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的未来规划是:学好《论语》,研究好《论语》,教育好我的学生,使学生博文约礼,把他们培养成自强、好学、有德之人。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