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德当归?“女德培训”争议扫描
作者:徐柳君、李迅驰
来源: 腾讯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五月初八日庚申
耶稣2017年6月2日
近期,“女德专家”丁璇在九江学院举办了一次讲座,演讲内容涉及“女性衣着暴露容易失身”、“女孩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等言论,被网友在微博公布后,引发热议。
全国妇联机关报《中国妇女报》最先发声,发表了高富强署名文章《某些人宣扬的所谓“女德”,已经触碰性别平等的文明底线》,从捍卫女性平等地位的角度,矛头直指丁璇相关的“女德”公益讲座和“女德班”,认为这些“女德班”、“女德教育”贩卖封建糟粕,把女性贬为生育工具,完全从属于男性,动辄神神叨叨地祭出“冤家投胎”、“招来啖精气鬼”,鼓吹封建迷信、因果报应。并且告诫学校的负责人,要闻得出香臭、辨得出美丑,不能再让封建糟粕披上“传统文化”的画皮横行校园了。
随后,《中国妇女报》记者赴九江调查“女德讲座”事件,当地妇联也在第一时间介入,在九江学院之后原本安排了同样讲座的九江某学校取消了讲座。迫于种种压力,九江学院5月16日发表公开声明,强调该讲座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旨在指导在校女大学生端身正己、自尊自爱,找到获得幸福的人生密码,并声称“部分网民发布的丁璇老师讲座内容有断章取义,部分PPT图片并非在我校使用等情况”。
但是,关于“女德讲座”的讨论并没有就此打住,《中国妇女报》、凤凰网、儒家网、《南风窗》、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环球时报》等媒体纷纷刊文,参与讨论。由“女德”问题而引发关于男女平等、女性贞操以及前两年就爆出的民间“女德班”、“女德培训”等问题又再度引发关注,舆论汹汹。
对《中国妇女报》的这篇文章,曾维术博士在儒家网撰文《今天当然要讲“女德”,但并非不要讲“男德”》,予以回应。曾维术认为高富强的忧虑有理,丁璇的“女子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此一观点虽然无误,但有其片面性。关于女性贞操的问题,曾维术从儒家正统观念入手,认为今天当然要讲“女德”,但并非不要讲“男德”,夫妇有平等之义,妇女要守贞操,丈夫也要守贞操,而且就丈夫在家庭中的经济和道义上责任而言,更是要带头守贞操,所以说今天要讲“女德”,首先必须要把“男德”讲清楚。
席越在凤凰网评论栏目发表题为《“最好的嫁妆是贞操”:这样的“好心”在今天为何还有市场》文章,同样从女性平等的问题入手,认为男女平权观念不断发展的今天,女性摆脱男性附庸,享受作为独立自由人格应有的权力,而丁璇的贞操论则是将女性平权的努力退到原点。该文还指出,丁璇的贞操论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现实,女德作为根深蒂固的“封建糟粕”仍旧存在,加之丁璇这类自认为“传统文化的”卫道者的蛊惑,女性平权之路任重道远。
无独有偶,热播电视剧《欢乐颂》第二季情节正上演邱莹莹与新男友应勤的恋情告吹,正是因为应勤有“处女情结”,他认为邱莹莹在结婚前失身就是不检点、不自爱,自己无法接受与非处女邱莹莹继续交往,走上婚姻殿堂。于是,大众娱乐节目所引发的女性贞操问题,恰巧与女德争论重合。
《南风窗》发表甘如怡撰写的文章《比“处女情结”更可怕的,是邱莹莹们的自轻自贱》将电视剧里的邱莹莹与女德讲座中“女性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结合起来,认为女孩最好的嫁妆多读书,多思考,养成独立的人格和理性的态度,女性自我独立人格是比贞操更可贵的东西。
对上述评论,学者齐义虎在接受儒家网的采访中,表示了不同意见。齐义虎对丁璇所提及的“女人衣着暴露容易失身”、“女孩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等言论持赞同态度,他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自由的时代,但是不等于是一个没有规矩的时代,在今天这个盛行约炮的荒唐时代,提倡贞操显得尤为必要。齐义虎指出,女性穿着暴露不是自由,而是自由的堕落,可以说是伤风败俗,所以说在正经的社会中,谁都没有诱惑别人的自由;男女平等不应该对立男女关系,不管是男德还是女德,都应该遵守德性的内涵,因为,不论是自由还是平等,一旦脱离了德性的内涵,都是害人的魔道。
就在此问题讨论持续升温之时,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发表了《这样的所谓“女德”,实质是反科学反伦理的思想糟粕》,文章以客观的态度梳理了“‘女德’讲座”事件的经过、当事各方的和媒体的反应,以及丁璇的身份及其历史言论。
当然,文章的重点是最后的表态:“丁璇女士宣扬家暴合理、认为女性应当忍受家庭暴力,是不符合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要求的;宣扬孕妇吃素、持咒念经保平安等思想,是违背科学标准的;发表歧视女性的言论,宣扬血统论、命理学说、因果轮回,更不符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章最后还提出,继承传统文化须分清“精华”“糟粕”。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这篇文章,随即被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转发,引发了更大关注。
纵观上述各家媒体对丁璇所倡导女德的讨论,无可避免的都会谈到对传统文化继承问题的讨论,一谈到女德,似乎就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此,《环球时报》发表了刘百淞撰写的《警惕披美德外衣的“恶德”》文章,从学理的角度辨析了民间“女德”文化与中华传统美德的关系。
刘百淞指出,有些民间“女德班”宣扬的实际上是一种恶德,集中表现为巧言令色,危言耸听,占据道德高地对普通人进行误导、干扰甚至控制,从而实现某种特殊的目的。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过程中,要警惕“恶德”披上华丽的外衣,混淆视听,传播歪门邪道,扭曲公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者吴钩在接受儒家网的采访中,也表明儒家不背“女德培训”这个锅,女德的具体的内涵需要与时俱进。吴钩认为,丁璇的“女德培训”,跟某些地方出现的“二十四孝”宣传、“弟子规”热、民间“读经班”一样,都是借着传统文化复兴的大潮而兴起的风浪,其中未免鱼龙混杂;中国人以前全盘反传统,传统几乎被完全打倒批臭,现在终于拨乱反正,但有些人又有点饥不择食,难免会爱上丁璇老师端出的那碗鸡汤。
吴钩特别指出,现在许多批判丁璇的自由派人士,对“女德”的反应非常强烈,但对这个时代的“病”却视而不见,这就好比,他们发现了一个庸医,将她赶跑了,但病人还躺在那里,他们却认为“疾病”不存在。
这场争论,参与者甚众,网络大V亦多,思想立场各异,其中最愤愤不平者当属女权主义者。一些维护女权的组织打出了“手撕女德班”的口号,呼吁“消灭女德班,女德变女权”,并最终上演了5月31日在海口女德班的“踢馆记”。海南某女权小组潜入了由女德讲师马益玲主讲的《女德教育乃齐家之源》的讲座,打断讲座提出质疑,引发与现场观众纷争,“踢馆者”由是发出了“我们想挽救群众,救救孩子,群众和孩子却认为我们不可救药”的无奈和感慨。
身处舆论风暴眼的丁璇,面对诸多批判也颇为不解。她在给媒体“北京时间”的回应中表示,之前的讲座“讲了大家都爱听、都受益,而且当场好多人都哭,都哭自己错了”。那么,“这么做是为了她们好”的“女德培训”,为何会成为群诛笔伐的对象?
不可否认,诸如丁女士这样的民间女德培训师,存在夸大其词进行绝对化、说教式宣传的问题,将“三精成一毒,专伤不洁女”等目前缺乏科学依据的民间认识奉为至理名言,其结果必然引起质疑。而且,将女德的“谦卑”、“柔顺”、“包容”等美德修养,阐发成诸如“妻子被家暴一定要忍,总挨揍的女人身体好,不爱闹病”、“男人谈大事,女人不能插嘴”等极端化的言论,引起反感和抨击亦是在情理之中。另外,没有做好传播的受众细分与因材施教,也是该讲座与以往情况不同、引起反弹的一个因素。
这些问题,反映了当前传统文化在具体内容、宣传方式、落地形态与现代社会的对接融入尚有距离,深层次上是不同思想立场和文化传统的交锋,但最终都聚焦于如何安顿好生命。抛却大是大非的问题,其间一些分别拥有认同基础的见解纷争由来已久,不是在这一话题讨论中能够一决高下的。
当前,民间传统文化界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存在着诸如本次“女德”讲座暴露出的种种问题。面对这种局面,政府及民间各界既要坚定“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这个认识,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同时,也应对民间传统文化界存在的问题抱以一定的包容,并给予积极的对话和引导。
对于这次“女德班”的争议,我们不妨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面对,以真切的生命体认去辨析,在中正仁和中去践行“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
责任编辑: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