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作者简介:吴钩,男,西历一九七五年生,广东汕尾人。著有《隐权力:中国历史弈局的幕后推力》《隐权力2: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游戏》《重新发现宋朝》《中国的自由传统》《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原来你是这样的大侠:一部严肃的金庸社会史》《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宋仁宗:共治时代》等。 |
从宋画看宋人的造船技术有多牛掰
作者:吴钩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 “我们都爱宋朝”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闰六月初四日甲寅
耶稣2017年7月26日
还是先展开《清明上河图》,来看张择端捕捉到的紧张一幕:一艘客货两用船欲通过虹桥,高耸的桅杆眼看就要撞上桥梁,桥上的行人都惊呼起来,水手们赶紧将桅杆横放下来。
(正在通过虹桥的船只)
这艘船舰显然使用了“可眠桅”的技术。所谓可眠桅,即桅杆底座装有转轴,可以随时将桅杆竖起或放倒。它的细部构件,可以在另一幅宋画——郭忠恕的《雪霁江行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看得更加清楚:
(《雪霁江行图》中的可眠桅)
据沈括《梦溪笔谈》的记载,中国人还将可眠桅的技术传授给了高丽海商:“嘉祐中,苏州昆山县海上,有一船桅折,风飘抵岸。船中有三十余人,衣冠如唐人,系红鞓角带,短皂布衫。见人皆恸哭,语方不可晓。试令书字,字亦不可读。行则相缀如雁行。”原来他们是高丽屯罗岛人,在航海时因大风吹折桅杆,随洋流漂到昆山海岸。昆山知县韩正彦“召其人,犒以酒食”,又“使人为其治桅,桅旧植船木上,不可动,工人为之造转轴,教其起倒之法。其人又喜,復捧首而冁”。
宋代的大型商船通常都由一个复杂的多桅帆装置来提供动力:“大樯高十丈,头樯高八丈,风正则张布帆五十幅;稍偏则用利篷左右翼张,以便风势;大樯之巅,更加小帆十幅,谓之‘野狐帆’,风息则用之”。这种复式桅帆技术,能够利用不同方向吹来的风:“风有八面,唯当头不可行”,其他方向的风都可以用来驱动船只前行。不过进入汴河,由于接近城市,船只拥挤,航行速度不可以太快,所以《清明上河图》上的船都卸下布帆,放倒桅杆,改用拉纤,或者用橹。
宋船的船舵也设计得非常高明,使用的是升降舵与平衡舵。平衡舵指将舵杆轴线略往舵叶中间靠拢,减小转舵力矩,操作起来更省力。升降舵则指舵叶上装有舵链,可根据吃水线深浅来确定舵位高低,水浅将船舵拉高,水深将舵降下。有些航海巨舰,甚至设有“正舵大小二等,随水浅深更易”。
(升降舵与平衡舵)
在船舵正上方的船尾,设有舵楼,是舵工操作船舵的工作室。操控船舵的舵柄叫做“关门棒”,“欲船北,(关门棒)则南向捩转。欲船南,则北向捩转”。这个控制行船方向的装置,我们也可以从郭忠恕《雪霁江行图》中看得清清楚楚:
(《雪霁江行图》中的舵楼)
宋代的大船还普遍采用了“水密隔舱”结构,《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13世纪“印度诸岛”大船的水密隔舱:“若干最大船舶有内舱到十三所,互以厚板隔之,其用在防海险,如船体触礁或触饿鲸而海水渗入之事。其事常见,盖夜行破浪之时,附近之鲸见水起白沫,以为有食可取,奋起触船,常将船身某处破裂也。至是水由破处浸入,流入船舱,水手发现船身破处,立将浸水舱中货物徙于邻舱,盖诸舱之壁嵌隔甚坚,水不能透,然后修理破处,复将徙出货物运回舱中”。
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所说的“印度诸岛”船只,实际上是南海中的中国商船。可惜《清明上河图》与《雪霁江行图》都未绘出水密隔舱,不过,宋船的水密隔舱技术已为出土的南宋商船实物所证实,如泉州后渚港出土的宋船,用十二道舱板分隔成十三个船舱,舱壁的水密程度非常高。有人说,如果当年“泰坦尼克号”采用了水密隔舱技术,碰撞冰川后就不至于沉没。
责任编辑:柳君
【上一篇】【钟海燕、黄力】修身之实学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