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东海】梁涛三误——三论孟荀不可调和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7-12-01 17:23:09
标签:
余东海

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著有《大良知学》《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论语点睛》《春秋精神》《四书要义》《大人启蒙读本》《儒家法眼》等。

梁涛三误——三论孟荀不可调和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  首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十月十四日壬戌

          耶稣2017年12月1日

 

梁涛教授也是主张孟荀并重、孟荀调和的。据《中华读书报》2016年2月3日《学者热议将〈荀子〉列入儒家第十四经》记载,梁涛说:

 

“在儒家的仁礼之学中,孟子有所失,荀子有所偏。孟子过分发展了仁学,对礼乐有所忽略。荀子偏重外王秩序,礼乐刑政,但如何建构心性之学,如何定位,还有一些问题。”

 

梁涛表示:

 

“要统合孟荀,只有这样才能建构今天新的儒学思想体系。也正是在此思想基础上,梁涛提出了“新四书”(《论语》《礼记》《孟子》《荀子》)体系。在他看来,旧的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过分偏重心性之学,对儒家传统未能全面把握,特别是现在,儒家政治哲学或外王之学与心性之学如何统一,是当代哲学面临的重大问题。在这个背景下,提出重新审视荀子,让荀子在当代儒学理论重构中发挥积极作用,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梁涛的话和表示,有三个错误。

 

其一、低估了四书。四书直接五经,形上形下统一,内外圣王并重,并无“过分偏重心性之学”之弊。《论语》《孟子》《中庸》都阐说为政之道,强调仁政王道和齐家治国之重要。《大学》之大,就是大在内圣外王俱全。儒家政治哲学或外王之学与心性之学如何统一的问题,在四书五经中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其二、过抬了荀子。荀子重礼,但他不识“性与天道”,不能正确把握礼的原则和精神,这就丧失了讨论和追求王道的资格。他的礼有失于王道之正,他的礼学偏离了外王学之正。

 

严格地讲,荀子的礼学不能称为外王学,它导不出王道来,而最容易培养出韩非李斯之类恶徒,导出暴秦之暴君暴政。《荀子》一书应列为子书,最多只能列为儒家辅经,绝无与《论语》《孟子》并列的文化资格。对于《荀子》的思想观点,应该根据中道标准即孔孟标准予以取舍,是者是之取之,非者非之舍之。

 

其三、失察于《礼记》。礼乐之原则和精神具有万古不易的普适性,但作为制度的礼乐刑政,则具有强烈的时代性,需要与时俱进、与时偕宜。《礼记》和《仪礼》《周礼》所记录的各种礼仪要求、制度规范,适应性有限,于现代礼乐制度建设,只有参考价值而不能复古主义地照搬。故那些记载具体礼仪制度的篇章,不宜与《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等量齐观。

 

注意,《礼记》收录之文,内容、取向不同,价值参差不齐。其中侧重阐述道德、政治、教育、音乐义理的篇章,如宋儒选入四书的《大学》《中庸》,普适性极高;另外,《学记》《乐记》《礼运》《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表记》《缁衣》《儒行》等,普适性也很高。要建“新四书”体系,不妨从中挑选。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