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东海】为什么而读书?(微集)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8-03-25 21:17:09
标签:
余东海

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著有《大良知学》《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论语点睛》《春秋精神》《四书要义》《大人启蒙读本》《儒家法眼》等。

 

为什么而读书?(微集)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二月初九日丙辰

          耶稣2018年3月25日


 

 

【读书】为什么而读书,读书为了什么?为了父母,为了名利,为了出人头地荣华富贵,诸如此类,不值一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口号曾经风靡一时,影响很大,貌似正确,实不正确。此言即使出自儒家,也是不中肯、不究竟、不儒家的,何况出自他家之口,纯属自欺欺人的巧言,远不如为了父母实在。

 

【读书】今有儒生提出“为天下太平而读书”,更加高远,但仍然大而无当,立足于外,本质上与为了父母、为了中华无异。建中华、平天下都侧重于外王,是明明德于天下,而读书学习首先是为了自立自达成己、尽心知性知天、明明德。这才是儒生读书的第一目的、根本目的、基本立足点。

 

【读书】读书的目的是为己还是为天下,是为良知光明还是为天下太平,内外有别,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有别,第一目的和第二目的有别,本末先后之别。身为主天下为客,修身、致良知为本,平天下、致良制、致太平为末。根本坚固自然枝叶葱茏,良知光明自有天下太平的追求。

 

【读书】大学八条目都很重要,都是儒家共识,然有本末主客之别。修身为本,格致诚正齐治平都是末。相对于家国天下,统肉体身、意识心、良知心于一体的身为主体;相对于肉体意识,良知心又是主体中的主体,不妨借用佛教名相,称之为法身。格致诚正齐治平归结于修身,修身归根结底又是为了明此法身。

 

【读书】内圣外王,既相辅相成,又有本末之别。明明德为本,明明德于天下为末;修身为本,格致诚正齐治平为末;修己以敬为本,安人安百姓为末;自立、自达、成己为本,立人、达人、成人成物为末;自尽其性为本,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化育、与天地参为末……一句话:立德为本,立功立言为末。

 

【读书】“性与天道”是大本,具有超越性,超越一切现象。天道超越宇宙万象,仁性即道心,超越肉体意识和和事功,包括外王事业。朱熹在《答廖子晦》中说韩愈,“韩公只于治国平天下处用功,未尝就其身上讲究持守耳。”“只此便见得韩公本体功夫欠阙处”云,意谓韩愈为外王所囿而内圣功夫不足。

 

【读书】注意,本末有别而又不二,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以树木为喻,本是树根,末是树干枝叶及花朵。没有树根,树干枝叶不能凭空而出;没有树干枝叶,树根则成了无用之死物。再以人为喻,良知心为本,肉体身、意识心为末。三者水乳交融,难分难解,不可割裂。

 

【读书】本末关系即道器、体用、本质现象之关系。有其体必有其用,能自立、自达、成己、明明德,必怀抱立人、达人、成人、明明德于天下的追求和愿景。以内圣为本,并非否定外王追求。太平大同作为王道政治的最高境界,始终是儒家最高社会理想。无此理想,即非儒家。

 

【读书】但本末不能颠倒。孔子早就指出:“古之学者为己”,读书学习是为了成就自己,这才是究竟之言。为致良知、明明德而读书,为成德成圣而读书。这是读书第一目的。故王阳明从小立志,要读书做圣贤。孔子反对“为人而学”,当亦不会认可“为天下太平而读书”。

 

【读书】程颢为了强调内圣的重要性和天理的超越性,说过一句名言:“太山为高矣,然太山顶上已不属太山。虽尧舜事业,亦只是如太虚中一点浮云过目。”或对内圣强调过度,但基本立场无误。说“为天下太平而读书”,态度恰好相反。把立足点放在外王事业上,偏大了。要纠正的话,可以说,读书的目的,首先是为己,其次为天下太平。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