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湘蜀徽”三学何以融通?众学者齐聚岳麓书院研讨
作者:普庆玲
来源:凤凰网国学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六月初四己酉
耶稣2018年7月16日
7月15-16日,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18年湘学·蜀学·徽学高层论坛”在湖南长沙隆重举办,国内近40位知名学者齐聚岳麓书院,共讨湘学、蜀学、徽学等地域学术文互补互融,为进一步加强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融合建言献策。
2018年湘学·蜀学·徽学高层论坛现场(向松阳/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在史前时期,已呈现出“多源同归“的文化格局。此后,这种多元格局延绵发展,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学术形态,如鲁学、洛学、关学、闽学、蜀学、湘学、浙学、徽学等,可谓百花齐放、各绽芳姿。湘学、蜀学、徽学是诸多流派中的重要代表,三种地域文化频繁交流,是地域学术文化交流合作的典范。三学的历史与研究现状如何?三学在制度建设、学术开先、信仰建构、经典传承、思想创新等方面如何深入交流并融通?是此次论坛的核心议题。
湖南大学副校长谢赤教授致辞(向松阳/摄)
开幕式上,湖南大学副校长谢赤教授、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向以鲜研究员、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徐道彬研究员分别致辞,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教授担纲主持。
谢赤教授代表湖南大学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莅临,感谢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的鼎力支持。他表示: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研究与创新的重镇,肩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责任。同频共振、砥砺前行。我们不仅要矢志不渝坚守湖湘文化传承的重镇,而且要注重兼容并蓄吸收多元文化营养。湖南大学期待与四川大学、安徽大学以及其他高校共同交流合作,建立并巩固“学术共同体”,促进不同特色的地域学术相互交流与借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教授主持(向松阳/摄)
随后进入大会报告,共分两场,分别由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向以鲜研究员和湖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邓洪波教授主持,七位学者先后作精彩发言,分享真知灼见。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舒大刚教授报告《重谱“家春秋”:纵论巴蜀的家族与家训》,他指出:巴蜀大地历史悠久,家族文化辉煌灿烂,自古以来便诞生了一大批文化名流,也催生了系列文化世家。综观巴蜀家族的成功经验,又无不与系统而优秀的家教、家训有莫大关系。清理巴蜀的家族历史,继承和弘扬巴蜀的家训成果,对改善当下家教缺乏、家族式微的不良现象,不无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舒大刚教授(向松阳/摄)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徐道彬研究员报告《论朱子学视域下“徽学”的名与义》,他指出:“徽学”之名的兴起,近则是与二十世纪中后期大量“徽州文书”的集中发现有关,远则是它承载了朱子学、新安理学和“皖派”朴学的思想脉络,而在新的历史时期又有新的角色展示。通过对“徽学”一词思想史的溯源与分析,可以揭示其丰富厚重的思想文化内涵及鲜明多样的地域文化特色。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徐道彬研究员(向松阳/摄)
湖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邓洪波教授报告《清代湖南书院的时空分布》,他指出:清代268年(1644-1911)中,书院经历了前期的普及性繁荣和后期的流变转型。由于官民两种力量的共同努力,书院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全国创建复兴书院5836所,基本普及城乡。清代湖南书院同全国一样,呈现繁荣强盛之势,且其制度日趋完善,形成具有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完备的书院文化教育体系,社会影响空前扩大,以“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而傲视群伦。
湖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邓洪波教授(向松阳/摄)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晶萍教授报告《钱基博的“湘学观”及其特点》,她指出:湖湘文化是中国文化体系中独特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湘学则是湖湘文化的内核。进入民国时期,对湘学的探讨由零散的议论发展为系统的叙述,出现了一批湘学研究论著,钱基博的《近百年湖南学风》便是其中之一。在地域视角与国家视角的融合下,钱基博从近代湖南人物中精选出7组人物,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构建了一幅独特的湘学知识谱系,揭示湖湘文化“独立自由之思想”“坚强不磨之志节”的品格,塑造出廉顽立懦、激励国人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湘学新形象。同时,张教授还指出,湘学观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更是一种“事实”,应全面而深入地挖掘湘学底色。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晶萍教授(向松阳/摄)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谢幼田特聘教授报告《巴山蜀水孕育的蜀军政府都督》,他指出:重庆蜀军政府是推倒两千年帝制的重要力量之一,土生土长的巴蜀读书人扮演了关键角色。其中最有功劳的四个都督人选,没有一个曾经出国见过孙中山。作为蜀军政府都督的张培爵,那时还没有出过川,他是在四川接受西方民主制度的新型历史人物。在他短暂的生涯中,做了许多对于四川人有益的事情,他被袁世凯杀害,留下了功在千秋的人生伟迹。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特聘教授谢幼田先生(向松阳/摄)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向以鲜研究员报告《童谣里的铁匠和姐姐——兼谈湖湘童谣中的张与李》,指出:蜀学偏史学、文学、诗歌等,湘学偏哲学、政治、事功等,徽学偏经世致用、商业实际等,三学极具地域独特气质,又都有共性,即“诗歌”“诗性”是湘学、蜀学及徽学等地域学术的契合点,诗歌是触摸世界的方式,用诗歌的形式来关注世界,从诗歌与三学的延伸来研究学问。民间、底层、田野为此三学奠定了基础,做学问应接地气,这样才会有生命力。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向以鲜研究员(向松阳/摄)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毛丽娅教授报告《宋代南轩之学在蜀地的传播》,她指出:作为蜀人的张栻,不仅是宋代理学的重要人物,而且是“湖湘学派”的奠基人。他创办城南书院,主教岳麓书院,以书院为基地传播理学,培养了一大批经世济用人才,在中国思想史和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南轩之学通过其门人、私淑在蜀地传播,而这些门人、私淑也把书院作为传播南轩之学的重要场所,其中范仲黼等“二江九先生”起了重要作用,他们依托书院,会文讲学,传播南轩之学,促进了理学在蜀地的传播。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毛丽娅教授(向松阳/摄)
接下来,围绕议题分成五个学术组多维度、多角度讨论,来自四川大学、安徽大学、湖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21位与会学者代表分别围绕“湘学、蜀学及徽学的历史与研究现状”“湘学、蜀学及徽学的交流发展”等论题,用不同的研究个案,从不同的视角展开深入研讨。
分组讨论现场(普庆玲/摄)
在分组讨论中,多位学者都提到:湘学、蜀学、徽学各呈异彩,湖湘文化勇于事功、经世致用,被誉“道南正脉”;巴蜀大地极富浪漫、学风大振,“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徽州地区人文荟萃,史料丰富,成为“东南邹鲁”“礼义之邦”。可见,湘学重“实”、蜀学重“融”、徽学重“礼”,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三学又有诸多共性,如三地同属长江流域,长江逶迤流经三地、化育人文;如三地均与程朱理学有重要渊源。文化的相似性使三学的对话更亲和,不断在个性中寻求文化共识,在共性中挖掘个性异彩。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文化交流互鉴,需“迎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合作与创新,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智慧。从湘学、蜀学对话延及徽学三学融通,再到各地域文化互学互补、互鉴互融,碰撞绚烂多彩的思想火花,从而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与会学者合影(黄沅玲/摄)
闭幕式上,三家主办单位代表分别对此次会议作总结:四川大学舒大刚教授认为此次会议虽时间短却收获多,取得圆满成功,并总结四点体会:一是以文会友、以友辅文,二是三学四地学术各美其美、互美其美,三是希望学术交流需阐明个性,突出共性,四是希望加强互动、交流发展;岳麓书院吴仰湘副院长表示,在未来的学术交流中,希望湖南大学、四川大学与安徽大学加大、加强合作,不断促进三学的发展;安徽大学徐道彬研究员则代表下一届会议的主办方,诚挚地邀请各位学者参加明年在安徽大学举办的湘学、蜀学与徽学学术研讨会。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