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读品”
作者:魏行
我的文章《媒体暴力与学术独立——关于一起媒介公关事件的备忘录》在网上公布后,引发出“读品”发出“严正”声明:
魏文信口雌黄,令人莫测高深。我们认为,这篇文章已经不仅仅是在“汪晖抄袭门”事件上转移视线和对【读品】予以污名这样简单,而是涉及到了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混淆视听,指鹿为马。因此我们不得不辨,亦不容不辨。
(http://docs.google.com/View?id=dghhs4jr_6dnwwx5fk)
这里对该声明简答如下:
我的文章只描述了豆瓣“读品”网站上涉及“汪晖被抄袭”事件的内容,作为品牌“读品”的其他各项事务与本议题无关。
豆瓣“读品”与“汪晖被抄袭”事件的关联,并不是我建立的,也不是我的文章在网上公布后才“卷入”的。请看这一段由《南都周刊》发出的报道《汪晖抄没抄,这是个问题吗?》 :
争论很快淹没了天涯、关天茶舍等各大思想论坛。仅以豆瓣小组为例,除“汪晖”组外,“读品”、“读书”等小组首页上的话题也全部被汪晖事件覆盖。“挺汪”和“反汪”网友各自为政,激辩不已。一方面,“反汪派”不断提出汪晖抄袭的新证,网友欧文、VIVO等发掘出《反抗绝望》抄袭所涉对象还包括李龙牧、陈瘦竹等作者的论文以及英国学者麦克莱伦(D.Mclellan)的著作。另一方面,一些关于此事讨论的言辞激烈的帖子频频被删。网友心岳曾在“中国思想论坛”发帖转载王彬彬文,帖子立即被删,甚至很快被禁止发言。该论坛的回应是:“事件在学术界已澄清,论坛希望冷却有关讨论。”(作者:洪鹄,刘雅静,《南都周刊》2010年第13期)
请注意,我的文章上网是在15日,而这篇报道见于网络是在4月13日。
这里明确提到的所有网站中:
1,“读品”已经存在;
2,并没有提到任何左翼色彩鲜明的网站,包括“左岸”文化网站。事实上,虽然我的文章首发在“左岸”文化网站,但该网站首页上的文章主要是文学评论类文章,和此议题无关。该声明说:
发表污蔑【读品】的《媒体暴力与学术独立》一文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一批师生创建的“左岸文化网”。原来诸公都没有话语权,都无法操纵公众舆论,而有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后台的“左岸文化网”也都不算“媒体”,反倒是以一批“80后”年轻人为主体,没有任何后台,几乎纯属自娱自乐的【读品】才是足以搅乱学术界生态,令某些人必欲污名化、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暴力“媒体”。颠倒黑白,瞒天过海,有如是乎?
豆瓣“读品”有没有“暴力”问题,上过这个社区的人都可以得出结论。虽然,在我的文章公开之后,我举证的豆瓣“读品”的所有网页都消失了,一些不堪入目的语言也被清扫了。这起码说明,豆瓣“读品”并非没有自知之明。豆瓣“读品”是否有权有势,并非我的论点。我的论点是,当这样的网络暴力被有权有势的主流媒体征用之后,它就成为中国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极大危害。《南方周末》靠证据造假、豆瓣“读品”靠销毁证据,这样来维护“正义”的方法是走在正义的反面。究竟是谁在颠倒黑白,瞒天过海?
3,豆瓣“读品”的网民“心岳”与中国思想论坛的关系,在这个报道中是重点强调的问题,它是不是也“捏造事实”?
魏行先生无中生有,捏造事实,挑起两个论坛"激烈的交锋"的用意何在?
魏文处心积虑地挑拨【读品】这个品牌与其他机构的关系,用心何其恶毒。我们认为,这篇文章已经不仅仅是在"汪晖抄袭门"事件上转移视线和对【读品】予以污名化这样简单,而是涉及到了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混淆视听,指鹿为马。因此我们不得不辨,亦不容不辨。
如果说这是“挑拨”是“污名化”,请先和《南都周刊》去辩。中国思想论坛网站就反驳说了《南都周刊》在上述报道中的如下言论:
另一方面,一些关于此事讨论的言辞激烈的帖子频频被删。网友心岳曾在“中国思想论坛”发帖转载王彬彬文,帖子立即被删,甚至很快被禁止发言。该论坛的回应是:“事件在学术界已澄清,论坛希望冷却有关讨论。”
他们的回答如下:
所谓一些关于此事讨论的言辞激烈的帖子频频被删,纯属捏造。这种捏造让人怀疑南周周刊,是不是有不可告人发的目的,为了这个目的而不惜扭曲事实。
此外,我倒是想问问南都,汪晖事件不是由学术界来澄清,难道由南周、南都等来澄清吗?
前面看,心岳及《南都》(周刊与都市报)以扭曲事实的方式把中国思想论坛推到此次事件的前台;从后面看,魏行的这篇文章,也将论坛推到了战场上。彷佛是不进则退。宇文多次说事情已经不值得讨论,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心岳们穷追不舍,把论坛逼上梁山。
对心岳禁止发言的管理,完全是正常管理,看看他所说的那些话,我们暂不管这些话是如何地有失心岳本人的身份,更重要的是,他一再将讨论设置在非正常讨论的层次上。在禁止他发言之后,在读品与儒学联合论坛,不断展开对论坛、华师大哲学学科的攻击,这种攻击在《读品》不断地被扩大。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撰写《读品究竟要做什么》作为反击。但我们也就这一个帖子而已,论坛基本上仅仅是反击了一下而已。读品虽然对论坛的攻击没有停止,但论坛并不认为值得与它们交锋,那种非理性的交锋是消耗,不如做自己的事情。论坛几次想要冷却、退出甚至终止汪晖事件的所有讨论,但心岳们却时刻“惦记”着论坛,使得论坛“不得脱身”。心岳们又借用南都等打压论坛。
南都们应该注意:心岳在这个论坛被禁止发言过几次了,为什么在汪晖事件发生之前对心岳的若干次禁止,南都不闻不问?在汪晖事件中禁止心岳,为什么南都倍加关注?论坛是删过心岳的帖子,但心岳关于汪晖事件的帖子却一个都没有删除。至于为什么去删除那些被删除的帖子,南都应该去有关部门查证。如果南都、南周等敢于将心岳那些被删除的帖子中的任何一个发表出来,那么论坛也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保留那些帖子。至少论坛可以有理由对有关部门说,我们只是转载南周。读品们应该注意,在所谓论坛与读品的“交锋”中,是谁在不断引火?
(http://www.zhongguosixiang.com/thread-20833-1-1.html)
所以,事情很清楚:是“心岳”和“南都”在“处心积虑”地不断地要与中国思想论坛去“交锋”,我的文章只是追认。实际上,正是《南方周末》发起的“军事行动”,迫使中国的学术界与它“交锋”,——这才是更准确的说法。
“魏文称“豆瓣读品网站是vivo这样的网民活动频繁的地方。中国思想论坛http://www.zhongguosixiang.com作为?..n.com/group/dp/ 这样的网站发生激烈的交锋呢?”这就是典型的污蔑和诽谤的话语。”
Vivo在豆瓣“读品”活动频繁,这只是一个基本的事实陈述。请与这一段声明做个对比阅读:
虽然vivo和欧文都是【读品】小组热情的支持者和参与者,vivo还是【读品】骨干成员的多年好友乃至“畏友”,但他们都不是【读品】编辑部成员和讲座沙龙活动的主要组织人员。他们搜集汪晖的抄袭证据,抨击汪晖的抄袭行为,都只是他们的个人行为。同样,【读品】前出品人李华芳所写的博客文章“谁来评价汪晖”(后被网友心岳转贴至豆瓣【读品】小组),也只是他的个人行为,不代表【读品】的观点。
声明人其实已经承认了vivo与“读品”的关系,因此“污蔑”与“诽谤”这样的棍子和帽子如数奉还,请他们用在自己的身上。
魏文多处宣称,“心岳则是豆瓣读品的主干分子之一”、“豆瓣读品迅速做出了反应,以vivo为首的读品网民发现了一个新的兴奋点”。而前文早已澄清,心岳和vivo只是【读品】豆瓣小组近1.5万名小组成员中的普通两位,既非【读品】编委,也非【读品】沙龙的组织者。魏行先生如果有心查阅一期【读品】电子期刊的版权页或者略微浏览一下【读品】的活动,也不至于昏昏然做此判断。
上述我的观点都附有举证之帖的网址,这个名为《汪晖列入清华大学2010年“政府特殊津贴”推荐名单》帖子,正是豆瓣“读品”策划和实施对清华大学施压的纪录。但是,在我的文章公布后,这个帖子也在一夜之间消失了。这种“澄清”办法除了欺网民和读者太甚,也是欲盖弥彰,否则如何解释?豆瓣“读品”是“倒汪派”的大本营,豆瓣“读书”是“保汪派”的大本营,而“天涯社区”的“闲闲书话”和“关天茶舍”是具有强烈右翼色彩的网络社区,这些都是基本事实,否认这些,已经丧失了基本的辩论伦理。我的判断是针对豆瓣“读品”此项事宜,不关心也不涉及“读品”的其他活动,不必以此来混淆视听。声明多次试图把vivo、心岳这样的网民与“读品”作为组织者和编委区别开来,以示自己“清白”,但这样的区分和它的结论之间完全没有因果关系。更何况,一面强调自己是“中性”的,一面他的组织者和编委却以“个人”身份参与“倒汪”活动,这究竟该如何理解?该声明四个发起人有两个人的网民是豆瓣“读品”网站上的主力“倒汪”派,梁捷网名“萧敢”,李华芳网民“小李匪盗”,都是在近期在豆瓣“读品”耳熟能详的名字。豆瓣“读品”的组长“李牧之”则是第一个在上述帖子里号召大家去清华抗议的人,而“李牧之”正是发起人之一聂日明的网名。
感谢网友 Du品 他把自己保存的、被豆瓣“读品”删去的帖子重新贴在了豆瓣“读书”和豆瓣“读品”上,更名为《读品小组倒汪风采贴•完全版•“Du品”评注版•有码...》,并加上了自己的评注。从上面,可以清楚的看到“李牧之”的表现,难怪这个帖子要删去,否则怎么保持自己在声明里的“严正”性呢?
2010-04-13 11:50:34 李牧之号召大家写信去反对。
【李牧之是读品电子期刊的编委,也是读品沙龙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参见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854801/】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877058/)
请注意这里的日期13日,我的文章上网是15日。网友 Du品给的链接,正是“读品”的“严正”声明。那么,这里的“李牧之”,是代表“读品”,还是代表“个人”?或者兼而有之?
早在3月28日,豆瓣“读品”网站上曾转载了这个被广泛张贴的帖子:《王彬彬和汪晖,从苍蝇和蛋说起》,里面这样说到:
我检视了两个豆瓣小组,分别为读品小组和汪晖小组,两个小组在早上九十点间分别有了相关的主贴,其时想必大家都十分震精。有意思的是,读品小组里萧敢、匪盗二老分别转了王老师雄文和《京》报报道。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526925/
“读品”到底是主动“卷入”还是被动“卷入”?请读者判定。
以下是“小李匪盗”在豆瓣“读品”上陆兴华《关于汪晖的抄袭(一)至(六)》之后的跟帖,该帖就是被中国思想论坛大段引用,陆叫嚣要“置汪晖钱理群于死地”的著名帖子:
2010-04-02 09:32:52 小李匪盗
论汪晖的抄袭(七):由于错乱,汪晖并没有什么观点和立场可让我们反对和生气 from 陆兴华 理论车间 by 理论车间
我想有必要重申一下:汪晖抄袭是第二位的,最要命的是:他有立场么?他这样的错乱的语法和逻辑下能形成他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么?
我这么反对他,但就是找不到他到底有什么观点和立场,他的书和文章都是一团烟雾。
所以,汪晖的成为我们的理论大师,我认为是中国理论界学术界最近二十年里的最大恶作剧,是每一个汉语理论和和学术人的耻辱。我们只配得到汪晖!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581625/)
声明辩白说,只是“在vivo和欧文等几位搜集证据的网友在网上遭到无端的围攻和谩骂之时,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义无反顾地站在事实一边”,这不符合基本事实。豆瓣“读品”以谩骂著称,vivo号称骂遍天下无敌手。声明者请看看自己的脚下,到底站在“事实”的哪一面?正面,还是对立面。
声明不断分辨“读品”与南方报业集团没有任何合作关系,与活跃在豆瓣“读品”上的很多网民也都不认识,不认识汪晖、王彬彬,等等,但是所有这些并不妨碍豆瓣“读品”成为“倒汪派”的大本营,不构成我对豆瓣“读书”的描述的反驳,因为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如果不想认定这是基本的逻辑混乱,唯一的解释只能是这些都是为了搅混水,迷惑读者。对此,不再一一辩驳。
最后来看这声明中的这一段:
反观衮衮诸公,“抄袭门”事件的主角汪晖先生,是国际知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读书》杂志的前任主编。为汪晖先生辩护的钱理群先生,是北京大学教授、鲁迅研究“泰斗”;为汪晖先生辩护的杨念群先生,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新史学”的倡导者;为汪晖先生辩护的靳大成先生,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为汪晖先生辩护的舒炜先生,是三联书店资深学术编辑;为汪晖先生辩护的陈赟先生,是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为汪晖先生辩护的陆扬先生,以余英时先生高足的身份在国内学术界左右逢源。
在这份名单里,陈赟先生出现,是要感谢豆瓣“读品”的人肉搜索的。我这里希望比较的是另一份名单:
在记者就此问题向十多位学者咨询,除秦晖和许纪霖拒绝接受采访外,包括徐友渔、崔卫平、傅国涌、张闳、萧功秦在内的近十位学者均表示,80年代没有学术规范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汪晖抄没抄,这是个问题吗?》 ,作者:洪鹄,刘雅静,《南都周刊》2010年第13期)
我已经说过,从这次出来站在《南方周末》立场上的学者阵容来看,除了“造反派”式的学者如王彬彬、肖鹰(他们属于体制内的vivo派),其左右分野的立场是非常鲜明的,这一点刚好与为汪晖辩护的学者身上的中性色彩成为对比。声明和《南都周刊》再次联袂证明了这一点。
在我看来,豆瓣“读品”如此“严正”声明的出现,不过是再次印证了我的观察,就是事态继续朝着错位和极端化方向发展。声明对我所有的指控,都没有建立在基本的事实根据上,本无须作答。但是,为了警惕这样严重违背和混淆事实的文字,再次被《南方周末》或者别的“南方系”媒体征用为“民意”,来欺瞒读者,荼毒中国之公共空间,我还是愿意在这里把基本的事实再补充一遍。不过,如果这样的文字还是不出所料地出现在《南方周末》或者任何一家“南方系”的媒体上,也无需惊讶,再次证明了这个事件背后的“政治性”而已。
有迹象表明“南方系”加强了集团军作战的部署。13日《南都周刊》2010年第13期,发表了《汪晖抄没抄,这是个问题吗?》的报道;18日,也就是今天,《南方都市报》发表了署名“自由撰稿人”谢源卿 的文章《汪晖的治学:以批判消解反思》,坦白地说,正是这篇文章让我决定回答“读品”。该文精彩言论摘录如下:
“汪晖成长的年代,是斯文扫地,人伦沦陷,学术荡然无存的年代。先天的学养不足,后天的野心又太大,所以导致这一代学人几无克制之心,论学无所不为。其下者如当今学术诸公,大言空言千篇一律;其上者如汪晖,以别人所得现成结论进行综合加工。这种根基不实做大学问的场面背后,总是难免投机取巧之嫌。 ”
为了打倒汪晖,不惜去否定整整一代学人的成就,这已经不是无知无畏的问题,而是利令智昏了。
“因此《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诸篇,质量良莠不齐,各篇之间的关联互动,也几无可道。此外,学者对治学对象的移情乃是常情,而汪晖的聪明之处在于他采取了貌似古老而长效的治学态度:理解之同情。可笑的是,这也是汪晖治学唯一能够一以贯之的地方。所以我读汪晖的《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时,总有这么一种感觉,汪晖对其论述的历史人物,都持几乎宿命论般地肯定态度,在这里,什么问题都不复存在,存在的只是他们在历史制约下的“内在张力”,以及长袖善舞的表现——— 一如新左派在肯定毛泽东体制后对毛所作所为的“理解之同情”。而汪晖暴得大名的所谓现代性批判,往往是借着批判的调子来消解学界对历史人物的真正反思,这种学术批判和对历史现实的无原则认同是合二为一的。所以说,汪晖的治学,其实是拜什么菩萨烧什么香———新左派的权力崇拜,是大有本源的。” (谢源卿 自由撰稿人《汪晖的治学:以批判消解反思》,《南方都市报》2010年4月18日)
对于《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中外学者已经有不少论述。这位“自由撰稿人”凭借怎样的学术自信去否定这部著作,还顺带汪晖的“现代性批判”呢?不过是“新左派”的帽子而已,最后那句话应该理解为“图穷匕首现”。终于,可以不需要中立、客观、“学术规范”这样的遮羞布了,政治已经赤裸裸上台。
“读品”的声明最后以林肯的话作结,我也愿以这段话与“读品”声明人共勉:
“你能在一段时间里骗过所有人,你也能在所有时间里骗过一些人,但你不能永远骗所有人。”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的文章及本答,都不过是一份备忘录,是为了让今后的中国新闻史、思想史的研究有案可查。在我看来,由《南方周末》策划和发起的此项非法事件,已经足够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案例。不过,故事还没有完。
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http://www.rjfx.net/dispbbs.asp?boardID=4&ID=11209&page=1
附录:媒体暴力与学术独立--关于一起媒体公共事件的备忘录(魏行)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2010
【上一篇】【赵牧】汪晖与王彬彬:谁的学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