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祭孔仪式

栏目:礼仪祀典
发布时间:2018-09-11 19:52:58
标签:


罕见:民国时期的祭孔仪式

来源:中国孔子网综合((综合自“羊城晚报”、“凤凰网资讯”、“网络资料”)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八月初一日乙巳

         耶稣2018年9月10日

 

  

这就是山东曲阜的孔庙

 

从汉朝开始,不论在曲阜或者在首都及地方政府,都已普遍祭祀孔子,也都订有礼仪。随着时代的演变,孔子的封号由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的褒成宣尼公,逐渐提升为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的文宣王。仪式也就愈来愈完备而隆重。这里是山东曲阜孔庙举行的祭孔,大早就有学生前往参加。


  

 

大殿里排好的凳子,让当地官员和有影响的社会人士就座。他们对孔子也是表示崇敬,认为要“千古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祭孔的最重要议程是三献礼,主祭人要先整衣冠、洗手后才能到孔子香案前上香鞠躬,鞠躬作揖时男的要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女的要右手在前左手在后。所谓三献,分初献、亚献和终献。文艺表演也是重要项目,曲阜祭孔大典共分为明故城开城仪式、孔庙开庙仪式、现代公祭和传统祭祀四个部分。


  

 

祭孔大典主要包括乐、歌、舞、礼四种形式,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仪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大典用音乐、舞蹈等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


  

 

祭孔大典中的乐舞表演,继承了上古时代汉民族祭祀天地和庆祝丰收与战功的原始舞蹈形式,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庙堂祭祀乐舞,有“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之谓,是唯一保留下来的汉民族舞蹈,自古以来具有巨大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初献帛爵,帛是黄色的丝绸,爵指仿古的酒杯,由正献官将帛爵供奉到香案后,主祭人宣读并供奉祭文,而后全体参祭人员对孔子像五鞠躬,齐诵《孔子赞》。亚献和终献都是献香献酒,分别由亚献官和终献官将香和酒供奉在香案上,程序和初献相当。


  

 

明嘉靖年间,龛内曾设有孔子塑像,由于当时全国各地皆设有文庙,达千余座,而工匠所制孔子像一人千面,后嘉靖皇帝将孔子像改为木牌位,让人们拜祭。有的地方每年都要举行两次大型祭祀孔子的仪式,即仲春(农历二月)上旬丁日和仲秋(农历八月)上旬丁日的上丁祭祀,简称“丁祀”或“丁祭”。

 

 

 

孔庙又称“文庙”,是祭祀孔子的祠庙,中国国内曾有约1600座,而目前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只有300余座,最具代表性的当推山东曲阜的孔庙和北京国子监旁的孔庙。


前者在孔子的故乡,是家族为纪念和祭祀他而修建的。据称始建于公元前478年,最初仅“庙屋三间”,后来经过历代的不断兴建,发展成为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约95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每到孔子诞辰,社会人士以及学校师生都会前去拜祭。


祭孔典礼则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以后的民国时期,由教育部主办。曾作为中华民国教育部佥事的鲁迅,先后多次参与操办北京孔庙的“祭孔”活动。祭祀日前几天,要预先演习典礼的过程,以免临时出差错。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