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玮】明制昏礼感记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8-11-07 23:01:36
标签:


明制昏礼感记

作者:刘洪玮

来源:作者赐稿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九月三十日癸卯

        耶稣2018年11月7日

 

 


【作者简介:刘洪玮,字道瓌,号芥斋,别署蕲照阁主人。1984年生,山东武城人。蕲照阁山长,学宗张横渠、王船山。现供职于武城县实验中学、武城县教育局。】

 

在今年9月29日,我赴曲阜参加首届春耕园经学教育论坛暨治经方法研讨会前夕,住在济南大舅家。大舅问我参加会议的意义,我向大舅、表妹详细说明,就是为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11月3日下午,从武城开车出发,到达济南表妹新房,表妹让我试一件行衣,明天她结婚,就让我穿。我才知道表妹要举行汉服昏礼。记得大约一年前,表妹说要结婚,我立即提议办明制昏礼,当时她也表露了办汉服昏礼的想法,我转发了很多明制昏礼的文章、照片给她看。

 

 


11月4日,表妹大婚。早晨,我穿上行衣,亲戚纷纷说我穿得很好,读书人就应该穿这个,天生就适合穿汉服。作为四名女执事之一,内子身穿袄裙,梳着发型。新郎官、司仪、四名随从等人凌晨3点即从德州出发,到达济南。在亲迎的现场,遇到司仪,身穿襕衫。他见我身穿汉服,便说起话来,不成想我们都在大明律朱子家礼研习会,而且介绍他来主持昏礼的是新郎官的朋友,我也早就认识了,也在那个研习会中。在司仪主持昏礼,新郎、新娘为我大舅、大妗子敬茶、跪拜、告别之后,我和司仪下楼合影纪念这次邂逅。

 

 


我坐上迎亲车辆,很快到达新郎官家——德州市黄河涯镇崔庄村的村外。新郎骑着高头大马,新娘坐着八抬大轿,前面高举迎亲的牌子,四名女执事跟随其后。我在她们后面,手持着弓,身穿行衣,摇摇摆摆,走进村去。村中父老纷纷拍照、录像。伴随着音响播放的音乐、司仪宏亮的声音,表妹的明制昏礼正式开始。

 

 


当司仪讲到“夫妇并尊”、“家族传承”等礼学精神时,我立即想到船山先生“乾坤并建”的易学思想,这是相通的。儒家讲“天尊地卑”、“男尊女卑”,只是职责不同,一方像天空一样宽广,一方像大地一样厚重,夫妻双方在人格上是对等的。安上治民,移风易俗,这是礼乐的大用。在《仪礼》中,诗、礼、乐的成分更浓重,这三经之教有助于恩情相感、与民至极,是不同于书、易、春秋的。这是古代官员向民众施行教化的关键,融合在冠昏丧祭、乡射、释菜等仪礼活动中,不离乎人伦日用,上行下效,更直接为优良家风、文明礼仪、和谐社会创造环境,为政成效可谓捷如桴鼓、立竿见影,可以说是小共同体建设的有效途径,未尝不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方式,不一定是在学校教授经学。

 

 


昏礼礼成,我更深刻体会到,汉式昏礼是敬谨、隆重的,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结为夫妻,双方才会更加相亲相爱,始终如一。更因为穿的是常服,行的是常礼,尊的是常道,穿上这一身汉服,才是常人,才是普通人,才是华夏儿女。我们更应该在这场明制昏礼中受到教育、感化,消除戾气,涵养和气。天道性命的终极关切,礼乐教化的儒家复兴,我身为儒生,倍感任重道远。

 

 


11月5日,请职。从表妹明制昏礼出发,与家父深入探讨了经学与时王之政的古今汇通等问题,我提到上行下效,家父说就是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表妹的舅舅说我穿的行衣,明朝有品级且没有犯罪记录的官员穿的居家迎客服装。这是表妹夫的一位朋友帮忙复原的。

 

 


船山先生《识小录》记载:“乡约必六十以上非曾充吏胥有公私过犯者为之。戴东坡巾,(漆纱为之,后垂双带。)衣布行衣,青衣蓝缘;系大带,亦青质蓝缘;白袜、青鞋。耆老头巾如儒冠,而冠顶正方乡后如‘民’字样。吏巾如儒官而上方,亦微乡后,衣青绢袍,(无里衬。)皁皮靴。”根据百度百科,行衣具有士人正装的性质,外形与朱子深衣基本相似,但其下摆两侧有开叉,无摆;而深衣是没有开叉的。且行衣为通裁制,佩简化大带;深衣乃衣裳连制,下裳由十二片组成,佩蝴蝶结古法大带。

 

 


表妹的舅舅看我穿上行衣,规格最高,有面子,很挡事,并说这场明制昏礼很好,颇有“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的意味。

 

11月6日,家人聚会,广泛讨论中国与西方、古代与现代的文化差异、碰撞,学问与生活的融合,颇有小共同体建设的蓝图。

 

我身在体制,又是在野的儒生,在中庸的张力之中,无论是身穿深衣执经问难,还是身穿圆领袍释菜告祭,还是身穿行衣参观明制昏礼,一身汉服穿在身上,都深刻地感受到“常”。《春秋》常事不书,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这是我应该做的,就应该这样做。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