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维明、郭齐勇、张祥龙、杨儒宾、杨祖汉联袂推荐
《思复堂遗诗》是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的母亲陈卓仙(字大任,1887-1964)的传世诗集。近代佛学大师欧阳竟无为陈卓仙诗集作序,对其人其诗均给予很高的评价。欧阳竟无称其为“蜀中奇女子”,“能诗以才调见长者奚足望其项背。夫人之德古所难及”。因为教子有方,“佳嗣如君毅能学圣学”,其风仪可以“直接孟母之贤,岂陶母欧母之所能毗”,认为陈诗“至性过人”,“悲天悯人而不碍其乐天知命”。
杜维明、郭齐勇、张祥龙、杨儒宾教授欣然作序,杨祖汉先生盛情推荐,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秦燕春副研究员作了详尽的笺注,针对诗集重新考证编年,校订错讹,针对现代读者的情况,对难懂字词与引用典故逐一笺注。并将唐君毅之父唐迪风、唐君毅的少量古体诗词作品作为附录收入。
唐君毅全家福(后排:唐君毅母亲陈卓仙,唐君毅父亲唐迪风;前排左起:二妹唐至中、四妹唐恂季、六妹唐继渊、五弟唐君实、唐君毅)
名家推荐
读杂赋七首,哀音促节,至性动人。寻常能诗以才调见长者,奚足望其项背。夫人之德,古所难能,况兹末世。迪风往矣,佳嗣如君毅能学圣学,是直接孟母之贤,岂陶母欧母之所可毗哉!——欧阳竟无
诸章皆以肫挚之情寄于真朴之笔,一片性灵,奚假雕饰。诗之言志,实际在斯。由此进而游心物初,颐神道腴,直入三百篇之室矣。章法整饬,气韵醇茂,盖其余事。 ——李证刚
陈卓仙前辈的诗集《思复堂遗诗》是中国诗教传统的具体化。……这是中国传统儒学、尤其是心性工夫儒学的令人惊喜的个案,是成道的追求在日常生活中如实的落实,在人伦世界中如实的呈现。——杜维明
《思复堂遗诗》放在千年理学史的脉络下定位,具有重树儒门诗教赤帜的意义。……《思复堂遗诗》的诗作在诗教的意义上,当可与马浮先生的诗作相辉映,双照民国诗坛。……今年(2018)为诸多重要事件周星交会之年,戊戌变法两甲子,《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发表一甲子,唐先生逝世四十周年。百年波澜,文运再起。《思复堂遗诗》此时能在众多师友发心助缘下,群策群力,以更完美的形式独立出版,岂偶然哉! ——杨儒宾
读《思复堂遗诗》,可以让人了解何以唐家会产生君毅先生这种圣贤型的哲学家。儒家之道最重人伦,要在五伦间表现圆满的人生意义。人生活在五伦中可以表现最真挚的亲情,而亲情的真挚处就是自发而不容已,这便可以体会到道德实践的无条件性。即情即理的生活,不正是天地间最令人感到满足、充满享受的生活吗?读唐太夫人的诗,让人具体感受到唐先生所说“生活的全幅理性化、性情化”的意义。——杨祖汉
目录
001/序一/杜维明
001/序二/郭齐勇
001/序三贫乏时代的至情诗歌/张祥龙
001/序四/杨儒宾
001/导读/秦燕春
039/卷一39
野草/039
牧竖/041
九秋/042
九月十四夜望月感怀/043
芦花/044
忆亡姊/046
五月十七夜,川、黔军交哄成都/047
尚有/048
偕迪风小步中庭/049
述怀/051
哭三女德儿/053
友人约赴江楼,因用珠仙秋感原韵,有作/055
季弟视学平武,归为我言所见,因记之/058
恂儿游戏纪实/059
客渝州追念德儿/060
月夜寄迪风/061
蛙/062
偕迪风游懋园/064
寄季弟綦江/064
晓起/067
途中所见/067
思乡并寄迪/068
春晓/069
登楼/070
书室独坐/071
闲步/072
渔者/073
云影/074
拾石过江,至窦坝,望见旧宅/075
再过窦坝/077
天外/077
清晨/078
轻寒/080
沙滩/081
中春日,游流杯池及涪翁楼,有作,步迪风原韵/083
浪淘沙/086
卖花声和迪风韵。/087
清平乐咏小孩游戏。/089
客江宁初见雪/090
客江南偕迪玩雪/091
忆丹凤街旧寓/091
和迪风雪诗次原韵/093
雪/093
……
291/祭迪风文291
附信札断章二则/301
305/1973年台湾影印本编后记/唐君毅
308/母亲给我们留下的教诲(节录)/唐君实315/
附录
唐君毅诗作/317
唐至中诗作/326
345/参考书目
《思復堂遺詩》杜维明序
陳卓仙前輩的詩集《思復堂遺詩》是中國詩教傳統的具體化。中國性情之教的大傳統在養人、成人,剛剛結束的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主題的“學以成人”即回應了這個傳統。我們現在在一位女性身上,一位作為女兒、妻子、母親、祖母、學生、教師、主婦的女性而同時又絕不失其獨立的人格與澄明的存在的女性的筆下,鮮活而現量的看到了。這是中國傳統儒學、尤其是心性工夫儒學的令人驚喜的個案,成道的追求在日常生活中如實的落實,在人倫世界中如實的呈現。
《思復堂遺詩》繼承了中國詩教最好的傳統,庸庸穆穆、溫柔敦厚,教之極則。詩人有陶淵明的曠達飄逸、風骨卓越,也有杜甫的關切物理,悲憤民生,難怪歐陽竟無在題詞中稱道詩人能在“悲天憫人”中同時不失“樂天知命”。歐陽竟無和熊十力兩位先生論人都極嚴格,批評性很強,不輕易許人,但前者能以“奇女子”許之,後者更在老人的香港葬禮上以“好學好思宗往聖”之語弔念之。二人皆認為她的美德足以上齊鄒母,比較陶母、歐母,甚至還要難得。
唐先生擁有如此至德至性的母親,彼此相遇於家庭,是唐君毅先生的福氣,也是唐太夫人的福氣。陳卓仙前輩在寫給女兒的家書當中,她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成德”、是“遁世無悶,道無加損”(箋注本,1949 年秋冬致六女寧孺);甚至在清貧寒素、“零米升升過一冬”(《除夕戲作》)的日常生活當中, 這位母親也能夠“供奉纔完兒睡穩,布衣浣濯燦明霞。閑來展讀象山集,默默無言解得耶”(《臥病示諸兒》),這正是儒門心性之學的身體力行,在最平實的日常,體悟最高超的道理,是道的落實,道的落地生根。而對太夫人而言,擁有唐先生這樣的兒子正是她最大的驕傲,她對長子不僅充滿愛意、更是充滿敬意。除了“漠漠大地,孕育靈秀”的為母的喜悅之外,長子“浴德仁考,高蹈前修。薰然仁慈,物我無咎”的德行的修為力道更讓她引為自豪(《為長子毅五旬生日作》、《代至、恂、慈、甯諸兒祝長兄壽》)。
唐迪風公生前並不享大名,一度思想還頗為激進,但在1920 年代反身歸儒之後,卓爾自立,一時友朋中的英俊例如蒙文通、彭雲生、吳芳吉等並皆視為“真儒”“蜀中儒學之正”(《導讀》),歐陽竟無甚至稱為“古之徒”,可見其見地非凡。他英年早逝,家庭素無蓄積。太夫人與長子唐先生罹此遽變,仍能協力扶持子女妹弟一一成立,皆有完善的教育與人格的養成,至為難得。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迪風公生前播下善種善根,其後這些根種遂得發揚光大。唐氏家族的處夫婦之道乃是“道義相期”。這在唐迪風、陳卓仙夫婦,後來在唐君毅、謝廷光夫婦,表現得都相當突顯。唐家如實做到了家庭即道場,夫婦即道友,這是儒家“成夫婦,厚人倫,敦教化”傳統的如實體現。在新文化運動百年紀念之際,經由《思復堂遺詩》的作品與作者,我們感受到傳統生活深湛的內涵與意義並不虛妄,值得我們認真反思與繼續挖掘。
“家庭即道场,夫妇即道友。”唐君毅与妻子谢廷光之间的爱情可谓哲学式爱情之典范,夫妻二人诗文酬唱,书信往还,哲思与情思交织,理智与诗意并发,琴瑟和鸣,相濡以沫,可谓佳话。
今年是唐君毅先生去世四十周年,也是“中國文化宣言”發表六十周年,《思復堂遺詩》能夠出版箋注單行本可謂躬逢其盛,來得其時,有利於其思想精華與詩歌藝術的流布發揚。這是對唐先生、也是對“中國文化宣言”最好的紀念與繼承。
故乡宜宾淳厚的僰道遗风和金沙江边的灵秀山水,给予唐君毅人格和性情最初的陶养。
《〈思复堂遗诗〉笺注本》郭齐勇序
唐君毅先生是现代新儒学思潮第二代的著名代表人物, 是仁者型的大哲学家, “文化意识宇宙中的巨人”。关于唐先生的学术思想,我写过几篇论文,在去年出版的拙著《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中又有专章讨论他的道德自我、生命存在、三向九境,以及其文化哲学的价值与意义。唐先生具有悲悯意识,是一位开放型的儒家巨擘,充分尊重世界各文化、宗教传统,会通中外,融贯古今,尤为重视中华人文精神的诠释与弘扬。唐先生有崇高的人格,博大的胸襟,常常讲“德量”与“心量”。
唐君毅曾自谓,其一生思索写作,可以简化为两句话:大其心以涵万物,升其志以降神明。其阅读、撰述都高度专注,极为神速。写作时不眠不食,运思时观念风起云涌,有如天踪。援引先哲之言,往往只凭记忆,不惶查考,一日之间能逾数万字。唐氏思如泉涌,除其博闻强记,端赖其极为敏慧善感的心灵。
1988年 12 月,业师萧萐父先生与我同去香港法住学会出席首届唐君毅思想国际会议,萧老师让我关注唐先生所受的家教,于是我开始阅读《思复堂遗诗》。
萧老师1995年8月在宜宾唐君毅思想国际研讨会上的报告中,深论君毅先生所说作为思想动力的“乡土人文风教”,备赞君毅先生所受家学、家风、家教的陶冶,指出:“迪风先生和夫人陈大任女史(著名女诗人,有《思复堂遗诗》传世),以及他们所交往的蜀中学者群,乃是君毅自幼得以涵泳其中的乡土人文风教,也是使君毅童心中人格与智慧得以完美发育的多系灵根。”君毅先生10岁在成都入小学,启蒙老师萧中仑先生即以《庄子》中《逍遥游》《养生主》等篇作为国文教材来教他。中仑先生就是萐父老师的父亲,他与迪风(又名铁风)先生为讲友,都是蜀中高杰之士。他们在一个文化共同体中。
唐君毅故乡宜宾,处天府之国,山河壮丽,人杰地灵,司马相如、诸葛亮、陈寿、陈子昂、李白、杜甫、黄庭坚、苏轼、黄山谷、陆游皆曾流连忘返。唐君毅读小学时家居成都,南门外有祭奠诸葛亮的武侯祠,西门外有崇祀杜甫的杜甫草堂,东门外有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的薛涛井及望江楼,北门外有佛寺昭觉寺,城外西南有道观二仙庵、青羊宫。
《思复堂遗诗》的作者陈卓仙是蜀中奇女子,她有名丈夫唐迪风,又有名儿子唐君毅。超越一般妻以夫贵、母以子贵的俗见,平情而论,陈卓仙确实是卓尔不群的才女,又特别勤奋,在相夫教子、繁重家务之余,写下了这么多感人至深的诗篇。在生活拮据,贫病交加,丈夫英年早逝的重重打击之下,她意志坚强,勇敢地撑起这个家,抚育五个孩子健康成长。贫困生活中相濡以沫的经历正是《遗诗》的背景,也是《遗诗》咏叹的内容。诗人伉俪的夫妇之道令人赞佩。他们亦夫妇亦师友,“道义相期”,达到儒家夫妇伦理的最高境界。诗篇中展示的诗人夫妇的爱情,彼此的爱、敬、容让、理解、体贴及生死不渝的情感,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诗人的悼亡诗文,患难夫妻的离别愁绪,真乃千古绝唱,可以与古代名篇媲美。
“雨露滋芳华,风雷历柔靡。”他们夫妇营造了温纯敦厚、勤劳孝友和严格要求、砥砺志节的家庭氛围,养育了君毅先生及其弟妹。迪风先生原来反传统,1920 年发生思想转变。学界评论:“蜀中学问之正,未有过铁风者矣。”诗人说:迪风先生每言及孔孟学术垂绝,辄感慨歔欷,毅然以振起斯文自任,并以此教学子。他授课常常披肝裂肺,大声疾呼,痛哭流涕。其苦心孤诣,可见一斑,诗人常为夫君抹泪。迪风先生尝对妻子说:“倘能唤醒一人,算一人。”
迪风与夫人曾经宽容理解青年君毅在西化狂潮影响下的反叛,没有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他。君毅先生经过自己的反省,自识自觉,回归了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家教间接诱发了君毅中年“花果飘零,灵根自植”的文化悲愿。君毅先生一生喜欢志勤禅师的诗:“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诗人伟大的母爱和诗教感染了子孙。他们一家父母子女之道堪称楷模!尤其是作为丈夫早逝家庭的女主人,她的意志、品行更加关系到子孙的成长。中国有母亲文化的传统,在一定的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是靠一代代母亲的身教与言教传承下来的。欧阳竟无先生赞扬诗人:“直接孟母之贤,岂陶母欧母之所能毗”。熊十力先生为诗人写的挽联,高度评价诗人的学行:“仁寿过古稀,好学好思宗往圣;懿德齐邹母,教儿教女导来英。”好学好思、教儿教女,足以概括诗人的一生。
君毅先生是长子,是表率,诗人表彰他对弟妹的影响,这又蕴含着对兄弟之道的弘扬。我因研究熊十力,向君毅先生的胞妹至中女士请教,见过面,又有书信往还,深知她为人的谦和,待人的真诚。原来不知至中老师也是诗人,读本书所附至中女士的《白云轩诗抄》,才知到她的诗也写得如此之好,灵动、隽永,才情并茂。她的《哭兄长》催人泪下,云:“启篋寻遗札,未读泪先垂。幽明永乖隔,痛绝吴水湄。畴昔哭吾母,今复哭吾兄。孰云仁者寿,天地终无情。”
感谢中国艺术研究院秦燕春女史为《思复堂遗诗》作了翔实周全的笺注,使得我们可以顺畅地读懂陈卓仙的遗诗,理解其意蕴。作者花了不少心血与功夫,尤其以女研究者的细腻,梳理、诠释了女诗人的诗文,评品其得失。燕春女史对诗、诗学与诗教有独特见地,在本书里详论了思复堂的“陶之意境”、“杜之性情”,可谓鞭辟入里,深中肯綮。的确,思复堂有传统宇宙观的素养,又有浓厚的现实生活情怀,令人想起陶渊明的田园隐居和杜甫的三吏三别。我以为,思复堂有一定成就,应当在现代诗歌史、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这是《思复堂遗诗》的第一个单行本,作者不仅配了图文,作笺作注,附了资料,尤有导读在前,高屋建瓴,见解卓特,启发读者。我作为传统儒学与现代新儒学的研究者,从本书看到的是儒家伦理、家教、母教、诗教在健全的现代人成长中的意义和价值,看到的是另一种生动活泼的,有生命成长和全人培养意义的新儒学史诗。
是为序。
郭齐勇
戊戌年2018初秋于武昌
【下一篇】【曹雅欣】传统文化论价值观——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