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展望:“东亚儒学视域中的朱子学与阳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作者:唐青州(复旦大学)
来源:《现代儒学》第三辑,郭晓东执行主编,三联书店2018年11月版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腊月初七日己酉
耶稣2019年1月12日
2017年10月14、15日,由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的“回顾与展望:东亚儒学视域中的朱子学与阳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成功举行。来自中、日、韩等国家及台湾地区的27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会议主题,各位学者根据会议组织方事先拟定的题目,采用书评、综述或以专论的方式来撰写论文,会场上出现了互相批评乃至思想碰撞的学术氛围,形成了本次会议的一个显著特色,而与以往的“各说自话”的学术会议形式有所不同。在会议总结阶段,大家一致认为这种会议形式对于深入推动儒学研究的交流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东亚阳明学的总结与深化
阳明学自16世纪初形成以来,曾在东亚地域发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国阳明学领域,中山大学陈立胜教授《阳明学登场的几个历史时刻》一文客观描述了阳明学在“明清之际”、“清末民初”、“共和国前后”、“中国梦时刻”等历史阶段所发生的跌宕起伏的不同面相,特别是针对当今阳明学复兴的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怪象,提出了深刻的省思。中国人民大学刘增光副教授《启蒙与救亡——近代中国阳明学的二维展开》则以孙中山“心理建设”思想为切入点,从“科学与道德的关系”、“心理与伦理的交叉”、“哲学观念本身的反思”等方面,结合救亡与启蒙的时代主题,对近代中国阳明学思潮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线索进行了梳理。
在日本阳明学方面。今年三月逝世的日本中国学研究领域的泰斗荒木见悟教授的研究不仅在日本而且在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赞誉,日本东北大学三浦秀一教授《荒木见悟先生著〈阳明学的位相〉浅析:良知心学与晚明思潮》一文关注于荒木先生晚年在《阳明学的位相》一书中提出的“包容体”与作为良知的自我异化状态的“异化个体”等关键命题与核心观念,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揭示了荒木先生的一个重要观点:自我良知只有在主客相即的“包容体”前提下才能呈现与发挥自身的积极功能。
复旦大学吴震教授《论“两种阳明学”——近代日本阳明学的问题省思》则关注于近代日本阳明学,借用沟口雄三提出的“两种阳明学”的著名论断,对明治二十年之后的近代日本阳明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近代日本阳明学已经是完全变异的“另一种”阳明学,是为迎合当时的国家主义、国粹主义、民族主义的思潮而出现的一种思想现象,而近代日本阳明学所走过的这段弯路,对于当下中国的儒学复兴也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在韩国阳明学方面,韩国忠南大学金世贞教授《近代韩国阳明学的回顾与展望》详细介绍了韩国近代李建昌、朴殷植、郑寅普三位学者的阳明学思想及学界研究状况,并提出近代韩国阳明学的哲学研究及其现代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凸显。在韩国阳明学研究领域中,象山学这一存在面相历来被忽视,韩国成均馆大学高在锡副教授《朝鲜初期道学者对象山学的态度》深入探讨了朝鲜时代象山学的流传、演变及其发展等状况。
二、阳明学著作的书评式研讨
书评论文是此次会议研讨的新模式,引发了争鸣不断、高潮迭起的现象。中山大学张卫红教授《宋明理学的研究范式:超越蕲向、工夫实践与内在辩证》对林月惠教授《诠释与工夫:宋明理学的超越蕲向与内在辩证》一书的理论特色进行了评述,指出作者以工夫实践为基础的解释路径既有本于传统儒学,同时亦兼具现代学术视野;然而围绕“良知坎陷”的问题则提出了疑问,认为良知在事实知识面前无须隐退,而是时刻遍在的。另一方面,林月惠教授《发现工夫——评张卫红〈由凡至圣:阳明心学工夫散论〉》则对张卫红《由凡至圣》一书以工夫进路来开拓阳明后学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作了充分肯定,同时也针对张教授的有关“良知坎陷”的质疑提出了反批评,指出良知经由“曲通”的方式来开显知识,乃是良知自身“由体显用”的必然要求。
金吉洛《韩国象山学与阳明学》是一部韩国阳明学研究的名著,浙江省社科院钱明研究员对该书进行了深度的解读,针对“‘接受期’的阳明学者的定位”、“李栗谷学术基本立场”、“‘接受期’与‘发展期’的区分”等关键议题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并就有关问题提出了质疑。延边大学李红军教授从五个方面梳理了崔在穆《东亚阳明学的展开》一书写作的整体理路,并就如何对待和研究中日韩阳明学的关联性和差异性这一问题提出了新的建议。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魏月萍副教授《君师道合: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论述》是对晚明心学思潮中的“三教合一”论等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清华大学高海波副教授从形式、方法、风格、核心要旨等角度对该著进行了点评,指出晚明时期各种思潮交织,“三教合一”更是晚明思想研究的一个难点,通过对三教合一论的思想背景、义理内涵等问题的深入考察,我们或许可以揭示出晚明儒者三教合一论的特殊意义。
三、朱子学的综述与检讨
朱子学在近世东亚的深远影响已为学界所熟知。以《朱子家礼》传入日本为标志,儒教丧祭礼仪在日本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然而有关的历史研究却意外地少见,日本关西大学吾妻重二教授对于江户时代日本《家礼》的接受、容纳及其转化等历史现象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他呼吁东亚儒学研究应多关注“东亚的儒教礼仪”这一重要课题。吾妻先生的有关《家礼》的主要研究成果经吴震教授编译,在大陆出版了中文版《朱熹<家礼>实证研究》,对此,台湾大学田世民副教授发表书评,他从“揭示《家礼》研究的现状及课题”、“实证研究并订正旧说”两个方面考察了该著的学术特色及其重要贡献,并在江户时代的“深衣”、“神主及排位”等方面提供了若干珍贵资料照片以作为重要补充,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关注。
在朱子哲学研究方面,台湾中正大学陈佳铭副教授《中国朱子学研究述评》一文从“心本具理的诠释系统”与“维护牟宗三先生的诠释系统”,以及“朱陆会通的诠释系统”三种诠释系统作为观察视角,探讨了当代朱子学的研究特色。复旦大学郭晓东教授对陈来《仁学本体论》发表书评,认为该著是一部富有哲学创见的重要理论著作,同时,针对陈来以“实体论”来建构朱子“仁体”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朱子思想更看重的是道体,而实体与道体这两个概念是否可以互证,则仍有探讨的余地。杭州师范大学张天杰副教授探讨了《清初朱子学发展的意识形态化》的问题,他以陆陇其“独尊朱子”说为例,指出清初“由王返朱”的思想转向对朱子学的再度意识形态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关中国的韩国朱子学研究,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洪军《韩国朱子学研究述评》一文对其概况进行介绍的同时,提出韩国朱子学以其独特品格在东亚儒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若能加深韩国朱子学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开拓朱子学的新认识,也有利于推动中韩学术乃至东亚人文的深层交流。同济大学陈毅立副教授《论中日韩三国的“实学”研究》对东亚三国的“实学”思潮进行了概述,提出朝鲜“实学”与朱子学存在着紧密的学理渊源,然而对于其所使用的“实学”概念,不少学者提醒有必要再进行细致的概念史考察。
四、东亚儒学的多元发展
在近世东亚,儒学对朝鲜、日本以及越南等地产生了广泛影响,然而在这种所谓“影响”的过程中,作为外来文化的中国儒学与东亚地域的本土文化必然产生诸多碰撞、融合乃至转化等现象。就日本而言,儒学传入日本所发生的“日本化”现象之背后,究竟存在怎样的文化机制?对此,日本著名学者丸山真男曾经提出“古层-原型”论来进行解释。
关于丸山真男的思想研究,法政大学名誉教授、丸山真男弟子饭田泰三教授《有关丸山真男的文化接触论•古层论的考察》一文详细介绍了丸山思想的“古层”论,并从文化接触论和古层论(广义称为文化成层论)两个角度系统考察了日本思想文化的特色,提出日本文化是在有选择的吸收外来文化并进行本土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近年来随着丸山晚年的论著、讲义录等资料的不断整理出版而开始受到日本以及中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例如吴震教授的《当中国儒学遭遇日本》一书就有专章探讨了丸山思想中“古层-原型”论等重要问题。
针对吴震该书,台湾师范大学张崑将教授在《“儒学日本化”与“日本儒教”之间》的书评中指出,丸山思想的古层原型论非常重要,对我们了解日本文化传统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近代日本儒学等问题上,张教授表示不能认同近代日本儒学已经发生“自杀”的观点,他指出近代日本儒学的真正致命伤并不在于西学的冲击,而是鼓吹“国民道德论”或“国体论”的明治及至昭和帝国时期的国家权威主义、民粹主义对儒家思想造成了严重的扭曲。日本神户大学绪形康教授《丸山真男日本儒教论述中政治神话之语境》对丸山思想中隐而不显的“政治神话”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认为丸山的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对于日本儒教的描述显然有一种“神话”般重构的迹象,而对于丸山的日本研究而言,政治神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值得引起我们关注。
关于台湾儒学的研究,复旦大学青年研究员张子立《台湾儒学与当代新儒学的问题省察》以当代新儒学为中心,梳理了近几十年来台湾的中国哲学及儒学的整体脉动及其特质,提出近年来台湾儒学研究整体呈现出专业化、多元化的趋向。台湾东海大学蔡家和教授《台湾韩国儒学研究述评》主要围绕李明辉、杨祖汉、蔡振丰、林月惠四位学者的五本韩国儒学研究专著,对台湾韩国儒学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概述和评析,提出当代新儒学特别是牟宗三哲学,对于台湾学界的韩国儒学研究具有重要影响,成为台湾韩国儒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特色。
关于东南亚儒学的历史和现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魏月萍副教授《东南亚儒学的历史发展及其研究现况》追溯了东南亚儒学的发展历史,详细介绍了当今东南亚儒学的生存状况,并指出“跨文化语境下的儒教思想”这一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展开深入而全面的研究。日本关西大学佐藤瑞渊讲师《越南流传的中国“家训”文献与〈朱子家训〉》介绍了越南地区朱子《家训》文献的流传情况,并提出《家训》文献对于越南社会有重要影响,而相关研究则有待未来拓展。
五、结语:东亚儒学的未来展望
最后,本次会议举行了以“‘儒学在东亚’与‘日本底儒学’、‘韩国底儒学’”为主题的“圆桌座谈”,吴震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日益呈现出跨国界、跨地域、跨文化、多元性之态势,儒学研究亦应该拓展视野、放眼世界,努力做到“从中国看世界”与“从世界看中国”的双向互动。与会学者畅所欲言,林月惠等学者再度强调,探讨东亚儒学问题的重点是要“去中心化”而绝非“去中国化”,由此出发,我们的学术研究才能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得以深化,而儒学研究应基于“跨文化研究”与“多元核心”等观点立场才能有真正的未来发展。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东亚儒学研究这一领域已经有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经验,我们相信未来儒学发展不能再画地为牢、仅限于中国,更应面向世界,积极回应全球性的问题,与全球其他文明传统展开积极对话,为此,我们有必要揭示儒学在文化东亚的历史角色,这才是深入开展东亚儒学研究的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