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燕南整理《曹元弼友朋书札》出版暨整理说明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19-01-14 23:29:35
标签:崔燕南、曹元弼友朋书札

崔燕南 整理《曹元弼友朋书札》出版暨整理说明

 

 

 

书名:《曹元弼友朋书札》

整理者:崔燕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2月

 

内容简介

 

曹元弼爲近代著名经学家,生于清末,经历晚清、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几近百年动荡剧变的岁月。自早年登科受翰林院职,后亦曾与湖北两湖书院、湖北存古学堂、江苏存古学堂等事,但辛亥革命后即坚持以清遗民自居,闭户絶世,讲学著述,事迹亦随之不显。其群经专著多已刊刻出版,尚有日记、书牍、文集等稿本文献,赖门生王欣夫先生收集整理而得以保存至今,向未刊布,少爲人知。是册收録复旦大学馆藏复礼堂未刊稿本文献两种,包括《复礼堂朋旧书牍録存》、《复礼堂书牍》。


【作者简介】

曹元弼(1867—1953),字叔彦,苏州人。早年肄业南菁书院,从黄以周学,与唐文治、张锡恭等相友。入民国后以遗老自居。淹贯群经,尤精于三礼,被誉为“清代最后的经学家”。

 

【整理说明

 

曹元弼爲近代著名经学家,生于清末,经历晚清、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几近百年动荡剧变的岁月。自早年登科受翰林院职,后亦曾与湖北两湖书院、湖北存古学堂、江苏存古学堂等事,但辛亥革命后即坚持以清遗民自居,闭户絶世,讲学著述,事迹亦随之不显。其群经专著多已刊刻出版,尚有日记、书牍、文集等稿本文献,赖门生王欣夫先生收集整理而得以保存至今,向未刊布,少爲人知。是册收録复旦大学馆藏复礼堂未刊稿本文献两种,包括《复礼堂朋旧书牍録存》、《复礼堂书牍》。兹将曹氏生平及两种文献相关情况略作介绍如下。


曹元弼(1867—1953),字谷孙,又字师郑,一字懿斋,号叔彦,晚号复礼老人,又号新罗仙吏。同治六年生于苏州。吴县曹氏自明清之际由安徽歙县迁苏,累世耕读传家,至乾嘉间门庭渐盛,有儒医世家之望。曹元弼之父曹毓俊、伯兄曹元恒皆爲吴中名医。曹元弼生长儒门,学问早成,十八岁选充拔贡生第一名,旋中本省乡试第二十七名举人,爲座主黄体芳所激赏,调取江阴南菁书院肄业,师从礼学名家黄以周。光绪二十一年(1895)登科,授以内阁中书。直至辛亥革命,未曾担任清廷实职,其前半生之事功,主要在于旧学教育。


光绪二十二年(1896)张之洞电聘曹元弼主讲两湖书院,任经学分教。任教期间,张之洞撰写《劝学篇》,纵论改革图强之径。张氏认爲,面对近世内忧外患、艰难急迫的现状,儒学之正统仍然必须坚持,但讲习新学,改革旧学,已成必行之势。因此提出经学“守约”之法。以此爲宗旨,曹元弼始撰写《十四经学》,并爲此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辞去两湖书院教职,离鄂返苏,闭户专心著书。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张之洞奏请设立湖北存古学堂,并定《存古学堂章程》,七月即电招曹元弼爲湖北存古学堂经学总教。至此,曹元弼已归乡著述近十年。湖北存古学堂成立之后,江苏存古学堂亦由巡抚陈启泰于苏州设立,曹元弼遂再次自鄂返苏,出任江苏存古学堂经学总教,因两任监督及诸同仁之竭力挽留,遂允仍兼任湖北存古学堂经学总教之职。


张之洞过世之后,以保存国粹、培养旧学师资爲办学目的的存古学堂,亦遭到提倡新学潮流的质疑与否定,关于存古学堂之存废,在地方咨议局及清廷学部均引起极大争议。曹元弼因此数番上书,爲之力辩,而终不能挽回,宣统三年(1911),曹元弼先后辞去湖北、江苏两存古学堂教职。


就在曹元弼辞去鄂苏存古学堂总教后不久,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清帝接受《清室优待条件》,颁布《退位诏书》,宣布退位,清王朝至此结束,延续两千余年的帝制亦随之完结。曹元弼闻讯痛感悲愤,自此以清遗民自居,闭户絶世,殚心著述。


乡居期间,曹氏与同爲清遗民的梁鼎芬、沈曾植等始终保持密切的关系,对于光绪皇帝之崇陵的修建、清皇室的命运等亦始终保持关切。1920年,无锡国专成立,唐文治任校长,函请曹元弼赴无锡国专讲学。唐文治与曹元弼、张锡恭曾共同肄业南菁书院,情谊笃厚,终身未变。曹元弼虽以体弱未能赴无锡执教,唐文治却屡遣诸生自无锡至吴县登门学习,唐兰、王蘧常等皆曾从曹元弼问学。隐居在家的曹元弼除专心著述,讲学授徒,亦关心地方公益,保护文物古迹。1949年后,曹元弼曾受邀出任文史馆员,终因年迈,不能成行。1953年,曹元弼病逝于苏州,享年八十又七,归葬穹窿山祖茔。


曹氏一生专研经学,尤其着力于《周易》、《尚书》、“三礼”等诸经,其爲学兼融汉宋,著述宏富。有《周易郑氏注笺释》、《古文尚书郑氏注笺释》、《礼经校释》、《孝经郑氏注笺释》、《十四经学》(未竟全功)、《经学文钞》、《复礼堂述学诗》等卷帙浩繁的专著。此外又有诗文集,如《复礼堂文集》及二集、三集,《复礼堂诗集》等。此次整理《复礼堂遗书》二种,爲《复礼堂朋旧书牍録存》、《复礼堂书牍》,皆非学术著作,而是关乎曹氏生平交游的书信。


《复礼堂朋旧书牍録存》与《复礼堂书牍》爲两部内容极其丰富的书信集。《复礼堂朋旧书牍録存》涉及与曹元弼书函往来者六十余人,包括晚近学林与政坛的诸多重要人物。如谱兄梁鼎芬,师辈管礼耕、叶昌炽,知交唐文治、张锡恭、马贞榆、黄绍箕、江标,以及晚近名臣陆润庠、陈宝琛、汪鸣銮、陆锺琦、陈启泰、朱之榛等等,所有书信均爲他者致曹元弼之手札。而《复礼堂书牍》则爲曹元弼致张尔耆、张锡恭、封衡甫、王欣夫之书信。这两部书信集所收録信札,时间跨度几乎涵盖曹氏一生,由早年问学,至青年登科,讲学鄂苏,居乡撰著,至于辛亥后之闭户隐居,潜心著述,课徒授业,乃至晚年凄凉境遇,均有丰富体现。曹氏辛亥后虽杜门不出,但所与交游者,不乏学林与政坛较爲活跃的人物,往来信札中涉及近代史诸多重要关节,如与马贞榆信札中言及张之洞的死因,与梁鼎芬的信札中言及清帝逊位后崇陵的修建,与易顺鼎信札中言及袁世凯复辟帝制,与叶昌炽信札中言及存古学堂的运作及其兴废过程,与唐文治言及无锡国专的创办与教学,等等。曹元弼生于清末,耄耋以终,几乎与近代史百年风云相始终,虽半生杜户乡居,而交游亦称广泛。这两部书信集中,保存有大量一手史料,对于近代史的研究,亦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与极高的价值。


复礼堂诸未刊遗书之所以能够大量而相对完整的保存,多赖曹氏门生王欣夫先生的整理之功。王欣夫早年随曹元弼治“三礼”之学,之后更成爲著名目録版本学专家。曹氏未有后嗣,晚年境遇凄凉,乃至生活无着,穷愁潦倒,王欣夫多方爲之周全救济。曹元弼过世后,王欣夫又勉力整理曹氏遗集遗文,今复旦大学图书馆藏复礼堂遗书数种,絶大多数皆爲王欣夫先生所收集、整理和钞録。今将复礼堂曹氏遗书标点整理,既是对曹元弼先生賫志旧学的回应,亦是对王欣夫先生整理之功的表彰。


本书整理过程中,得到本师吴格先生的悉心指导和督促,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眭骏、乐怡老师亦提供了大量的帮助,王亮、柳向春、陈谊、金晓东、宋一明、秦蓁、林振岳诸师友皆给予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深致谢忱。因整理者学殖浅薄,识见有限,难免舛误之处,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崔燕南二〇一七年仲夏于沪上客寓

 

目录

 

整理説明
復禮堂朋舊書牘存
德清俞樾蔭甫(一通)
錢塘汪鳴鑾郋亭(四通)
元和陸潤庠鳳石(二通)
閩縣陳寶琛弢庵(一通)
長沙陳啟泰伯平(三通)
宛平陸鍾琦申甫(二通)
金山吳履剛子柔(一通)
元和丁士涵泳之(一通)
元和管禮耕申季(一通)
長洲王頌蔚芾卿(一通)
嘉興沈曾植子培(一通)
桐鄉沈善登穀成(七通)
吳縣劉傳福雅賓(一通)
吳縣吳郁生鈍齋(四通)
元和王亦曾鶴琴(一通)
吳縣顧肇熙皞民(一通)
吳縣鄒嘉來紫東(三通)
嘉定秦綬章佩鶴(一通)
常熟邵松年伯英(一通)
崑山李傳元菊農(一通)
瑞安黄紹箕仲弢(二通)
番禺梁鼎芬節庵(一百二十七通)
江夏張仲炘慕京(一通)
順德馬季立貞榆(四十通)
太倉唐文治蔚芝(一百五通)
長沙胡元儀子威(四通)
番禺陳宗穎孝堅(五通)
丹徒陳慶年善餘(四通)
吳縣王仁俊捍臣(四通)
羅田姚晉圻彦長(一通)
宛平桑宣磨盦(二通)
長洲葉菊裳昌熾(九十七通)
元和鄒福保詠春(一通)
武進費念慈屹懷(五通)
元和江衡霄緯(二通)
元和江標建霞(二十三通)
萍鄉文廷式芸閣(一通)
陽湖惲毓嘉孟樂(一通)
歸安錢振常竾仙(二通)
德清俞陛雲階青(一通)
武進沈同芳幼卿(一通)
陽湖惲炳孫季文(一通)
武陵陳鋭伯弢(一通)
吳縣朱孔彰仲莪(一通)
元和汪鳳瀛荃臺(二通)
餘杭褚成博伯約(二通)
廬江劉體乾健之(五通)
平湖朱之榛竹石(七通)
仁和樊恭煦稼軒(一通)
元和孫德謙受之(七通)
吳縣孫傳驊仰之(五通)
吳縣孫宗弼伯南(一通)
婁縣張錫恭聞遠(四十二通)
長洲章鈺式之(二通)
吳縣張一麐仲仁(一通)
上虞羅振玉叔藴(一通)
龍陽易順鼎實甫(一通)
錢塘張采田孟劬(一通)
吳縣王大綸虞生(十九通)
盱眙秦其增伯厚(三通)
善化蕭文昭叔蘅(一通)
三原王典章幼農(一通)
吳江施肇曾鹿珊(一通)
宜興朱啟勛又笏等(一通)
吳江費樹蔚仲深(二通)
常熟孫雄師鄭(一通)
吳江金天翮松岑(四通)
復禮堂書牘
致婁縣張伊卿年丈爾耆(一通)
致婁縣張聞遠同年錫恭(二十四通)
致婁縣張梯雲錫謹(二通)
致松江封文權(九通)
致及門王欣夫大隆(五十九通)
附録一蛾術軒篋存善本書録二則
附録二復禮堂遺著未刻稿跋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