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漫远著《蒙以养正泽后世:王阳明与王氏家风》出版暨简介目录
书名:《蒙以养正泽后世——王阳明与王氏家风》
作者:黄漫远
主编:徐梓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6月
【内容简介】
本书为“名人家风丛书”之一本,重点介绍了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家族历史以及形成了的王氏家风,重点介绍心学大师王阳明在家风领域的成就及其后人在家风建设领域的重要贡献,对今天的家风建设有一定的助益。
本书共分七章,主要有“追本溯源,琅琊高门”“风华蛀世的翰林清华”“余姚出了王阳明”“不姓王的王家人”“家风泽姻亲”“西风逐晚霞”等,从这些内容的叙述中,反映出王阳明形成的王氏家风,这些家风主要有孝悌、忠义、蒙以养正、隐逸无求。
【作者简介】
主编:徐梓,即徐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从事中国传统教育、历史文献学和史学理论的教育教学工作,致力于推广普及中国传统教育,尤其是蒙学教育、学校教学、家族教化、社会教化等方面的知识,曾主编多地传统文化地方课程教科书,发表、出版相关论文、论著百余。
作者:本套书作者,均是徐梓教授学生,现多为大学教师。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姚江水流圣学绵绵
第一节 追本溯源
第二节 勋贤世家
第三节 秘图山王氏
第二章 风华浊世的翰林清华
第一节 少年才子
第二节 任教祁阳
第三节 忠诚耿直仕宦路
第四节 忠孝两全代代传
第三章 余姚出了个王阳明
第一节 忠孝之性情
第二节 立德立言立功
第三节 教导诸弟
第四节 拳拳教子
第五节 赫赫绍兴伯爵府
第四章 不姓王的王家人
第一节 是亲人数载相依
第二节 是高足受道传学
第三节 是遗憾英年早逝
第五章 家风泽姻亲
第一节 姻亲诸氏
第二节 姻亲谢氏
第六章 西风逐晚霞
第一节 身后蒙尘
第二节 平反昭雪
第三节 孙辈后裔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个家族的传统
方敏
一个家族即使走过百年繁华、千年流转,但雁过留声、水过流痕,终有些许东西镌刻在族人心中,难以磨灭,这就是家风。家风是一个家族几代人行为范式的传承,是一个家族气质和风习的积淀与生活结晶,家族成员的举手投足间无不显现着这个家族的习性。
王阳明是圣贤、是能臣,他龙场悟道,心学流芳;戎马倥偬,彪炳青史;讲学授徒,百世师范,是一位无愧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称的“圣人”。是怎样的家风,教养熏染出这样一位“完人”,他的品格情操又带给了王氏后人怎样代代不移的精神力量?本书行文跳出了理论教化的窠臼,如讲述故事般娓娓道来,把王氏家族的家风贯穿于具有代表性的几代人的言行中,书写了王氏族人秉承的孝悌、忠义、谦恭、蒙以养正、隐逸无求的王氏家风,显现着一个家族的传统、一个家族的文化。
自王季从上虞达溪迁居余姚秘图山附近,王季成为余姚秘图山王氏家族的始祖,在此繁衍生息。王季嫡传曾孙、王阳明的六世祖王纲,素来淡泊知隐,携母避乱归隐浙江五泄山。其友刘伯温爱惜王纲之才,向朱元璋举荐,70高龄的王纲奉旨赴京,以德教化平定了广东潮州叛乱,归途中遭遇海盗,不屈服于盗贼被杀,其子王彦达“父死于忠,子殚其孝”,背着父亲的遗骸千里迢迢回到故土,拒绝朝廷征召,耕田奉母,终身布衣。王彦达之孙王杰,自号”秘湖渔隐”,耕读传家,侍奉父母,应老母临终前的嘱托,才出仕为官。然不幸英年早逝,其子王伦虽家贫无所依,却日日苦读先祖们留下的书籍,学识渊博,成就了考中状元之子王华。王华不仅学识丰富,堪称“五经笥”,而且极重孝道,在仕途中升任皇帝的经筵讲官时,老父病倒,其不为升官终日奔走,终日挂念老父,称病不出。老父去世后,在墓旁结庐守孝,老虎虽常常出没,却与王华和睦相处,其孝感化了猛兽。王华辞官回乡侍奉老母时,日日陪伴老母,吃喝住行凡事尽心,为讨老母开心,以七旬之躯“彩衣娱亲”。在其弥留之际,教导儿子王阳明谨记“知足、知止”,切记“月满而亏,水满则溢”之理。纵览王阳明一生的仕途,虽其时常饱受朝廷的苛待,但谨记王家不贪功、不忘德之传统,对仕途之艰不以为意。王阳明自幼受祖父王伦蒙以养正,少时虽玩性十足,但其思想不拘一格,对人生何为头等事,12岁则言“读书中状元非第一,惟为圣贤方是第一”的志向,15岁策马居庸关,对诸夷狄的种类及其村落考察,写了一份长长的报告,提出了对边防备战御敌的策略。考中进士,登上仕途后,为救助进谏的正义官员,上书弹劾刘瑾,被流放贵州龙场,卧薪尝胆,悟出物理不在心外,而在自身心性中,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强调“事上磨练”等实践修行的重要性。王阳明奉旨到江西省南赣等地讨伐叛贼,其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以仁义王道劝服叛贼,战乱结束,为防止民风再次走向萎靡,建社学,结合自己幼承廷训的经历和多年问学的心得,出台了《南赣乡约》,以“孝、礼、义、信”为念,延请师儒教化民众。在经历了宸濠之乱及小人之难后,他赋诗“人生达命自洒落,忧谗避毁徒啾啾”,洞彻“致良知”可以使人忘却患难,超越生死,即可判别真伪、是非、善恶。王阳明一生淡泊仕途,追寻学问的“致良知”,几次上书呈辞,眷恋乡土老父、祖母的养育之恩,以尽孝道,然辞呈数次被拒,为朝廷效力燃尽了最后一丝精力,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八个字,长辞于江西南安府青龙铺。
当下,人们在商品经济大浪中,一度以权力的大小、财富的多少论成功,资本遮蔽了心灵,迷失了自我,人难以享受精神深层之悦。在当下之境中,这样的家族文化犹如一剂心灵之汤药,令今人在追根寻源中,获得当下心灵的存在感。本书史料确凿,行文通俗易懂,受众宽泛,是一本难得的家庭文化熏陶读物,无疑对培养社会的良风美俗意义重大。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