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燕南 李筱艺】孔子周游列国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5-09 11:26:30
标签:列国、孔子、礼仪

孔子周游列国

作者:向燕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

          李筱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来源:《前线》杂志2019年第4期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三月十三日甲申

          耶稣2019年4月17日

 

关键词:孔子;列国;礼仪

 

随着儒家思想正统化进程不断推进,“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光环被逐一加在孔子的头上。他似乎不再是那个两千多年前出生在郰邑的鲁国人,而是一系列“仁”“礼”等思想的文化标签。要想真正了解孔子其人,读懂《论语》背后的深意,回到他的时代,重走他所走过的路,可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周游列国的背景

 

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幼年丧父,17岁时母亲也撒手人寰。父母的相继离去,使少年孔子懂得,只有凭一己之力才能在这个“礼崩乐坏”的乱世中生存。成年后,孔子的第一份工作是管理仓库。虽然这个工作身份低微,但他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直怀揣着恢复礼制这一远大抱负。他刻苦钻研,勤奋学习,从15岁起便立志学习儒术,随后又开馆授徒。很快,孔子的影响越来越大,连鲁国贵族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也愿意拜孔子为师。

 

在鲁国崭露头角后,孔子便带弟子去齐国谋求仕宦,却遭遇碰壁。随后,孔子回到鲁国,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直到“五十而知天命”的年岁时,才似乎离他的理想更进了一步。那时鲁国国君的权力形同虚设,国政都操纵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三姓最有权势的鲁国卿大夫)手中,而季氏又被他的家臣阳货所控制。此时,阳货和另一个家臣公山弗狃都想请孔子出仕,孔子也动心了。弟子们非常不解,因为这些权臣正是孔子口中的“乱臣贼子”,而孔子这时却要服从他们。但孔子显然有自己的打算,他认为如果能得到这些权臣的帮助,那他便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打造出第二个“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孔子还是没有实现这一计划。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此后鲁国局势陡变:阳货不满足手上的权柄,企图通过政变尽灭三桓,但计谋失败,只能狼狈地逃亡齐国。这时季桓子才幡然醒悟,意识到只有孔子才是真正为自己着想的人,于是请孔子出山,任中都宰(鲁国都城的长官)。孔子治理中都一年,成绩突出,继而迅速升任司空(主管工程营建)和大司寇(主管刑狱)。孔子任职期间,对内整肃民风,仅三个月就让鲁国风气焕然一新;对外则通过夹谷之会威慑了齐国,帮助鲁国收回了之前被齐国占领的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等地。但好景不长,齐国见鲁国任用孔子日益强盛,深感威胁。在齐大夫黎鉏的建议下,齐景公挑选了一些美貌的歌女和宝马送到鲁国。最终,沉迷于美女宝马的季桓子耽于享乐,不理朝政,甚至在祭天时忘记给大夫分配象征尊重的祭肉。这让孔子非常失望。加之孔子的一些政策触及了鲁国贵族利益,无法贯彻到底。55岁的孔子对鲁国当政者心灰意冷,选择离开鲁国,踏上周游列国之路,寻找他心目中真正能理解、支持他的贤君去了。

 

周游列国的经过

 

所谓“周游”,就是在全国各地奔波求职。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行经卫、曹、宋、郑、陈、蔡六国以及楚国的边境,从55岁走到了68岁,最终返回了鲁国。而卫国是孔子选择的第一站,拉开了周游列国的大幕。

 

卫国与鲁国接壤,关系密切。孔子第一站选择这里,也许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原因,而是由于卫国是文王嫡子的封地,是姬姓诸侯。孔子曾说:“鲁卫之政,兄弟也。”他或许觉得周礼能在卫国这样的土地上重新焕发生机。

 

刚到卫国的孔子雄心勃勃。冉有为孔子驾车,看到卫国都城人口众多,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冉有问孔子:“这里人丁兴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孔子说:“让他们变得富庶。”冉有又问:“大家都富庶起来了,我们又该做什么呢?”孔子说:“教化他们。”可见,孔子是怀揣着宏伟的计划,准备来这里大显身手的。卫灵公对孔子亦是礼遇有加。但不久之后由于小人进了谗言,卫灵公对这位刚来不久的客人起了疑心,派手下公孙余假监视孔子的日常生活。孔子见状,担心自己还没站稳脚跟就被人陷害而获罪,所以只住了十个月就离开了。

 

离开卫国后,孔子本想往陈国去,但是路过匡这个地方时,孔子一行突然被当地人团团围住。原来,当地人将孔子错认为鲁国权臣阳货,而阳货曾经在匡当过官,任官期间横征赋税,虐待百姓,匡的百姓都十分痛恨他。孔子是替阳货背了黑锅。众弟子见匡人来者不善,都非常害怕。但孔子却十分镇定,他长叹一声,说道:“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区区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说罢,孔子横琴在膝上,一边弄弦,一边放声高歌。弟子们见孔子毫无惧色,也逐渐镇定下来,与孔子一起吟唱。就这样五天过去了,孔子一行的粮食虽然所剩无多,但弦歌之声不绝于耳。后来,孔子派随从弟子到卫国做宁武子的家臣,得到卫国的帮助后,孔子一行才得以转危为安。经过这么一遭,孔子只得返回了卫灵公身边,这次一待就是三年。还闹出了一件影响师生关系的事件——孔子见南子。

 

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与宋国公子朝有私情,还仗着卫灵公的宠爱干涉卫国朝政。卫国的太子蒯聩曾欲杀她而不成,反倒被逼出走。南子仰慕孔子的名声,派人请求与孔子见面。孔子本不愿见她,但南子是卫国的实权人物,推辞不得,孔子最终还是去了。这件事惹得子路非常不快。他不愿孔子去见南子,一方面是厌弃南子的品行,另一方面是不希望孔子借助南子这样的宫闱女子入仕。孔子说道:“我之前是不愿意见的,现在迫不得已,但就算是见也要以礼相待,若是我做了什么不对的事,连上天都要厌弃我。”最终,也正如孔子所言,南子与孔子以礼相会。可见,孔子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碍于礼节与南子见面,又担心弟子误会自己,所以发下重誓自证清白。

 

可是,卫国还是让孔子失望了。有一次,卫灵公以如何排兵布阵询问孔子,孔子回答道:“礼仪规定的事我倒是知道,至于军事我却闻所未闻。”这话是在讽刺卫灵公不内修朝政,却整天想着对外扩张。孔子心里也明白,卫灵公和南子只是想利用自己的名声来掩盖荒淫的朝政而已,并不是真正需要他的辅佐。于是这一次,孔子彻底离开了卫国。

 

孔子在去陈国的路上,首先路过了宋国。宋国的司马桓魋厌恶孔子,便派人将孔子及弟子们讲习场地上的大树砍倒了,以示警告。此时的孔子还是一如既往地镇静,他告诉弟子们不要慌张:“上天既然把传扬道德的使命赋予我,桓魋他又能把我怎么样!”后来,孔子还是匆匆离开了宋国。

 

一路西行,孔子一行到了郑国。人生地不熟的孔子还没进城门,便与弟子们走散了,只能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等人来寻他。弟子们见老师失踪,纷纷四处寻找。子贡在询问时,一个郑国人对他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子产,可是从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真像一条丧家狗。”子贡一听,这相貌正是孔子,便匆匆赶往东门。找到孔子后,子贡便将这段话如实地告诉了孔子,孔子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地说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但说我像条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可见,孔子虽然志向远大,但并非自负而不可一世,他对自己的处境有清楚的认知。

 

不过孔子还是如愿入仕陈国。虽然陈湣公屡次与孔子交谈,但谈话内容大都是一些周初的奇闻逸事,与朝政无关,至少《论语》中不见陈君问政孔子的记载。三年后,陈国受到晋楚争霸的波及,孔子被迫再次离开。在前往蔡国的途中,恰逢吴国攻打陈国。战乱之时,粮食最是紧缺,孔子一行也断粮了,很多弟子都生了病。幸亏楚国派楚叶公率军救陈,才得以转危为安。楚叶公听闻孔子在陈国,便将他请到国中。这位楚叶公据说上演过著名的“叶公好龙”闹剧,可他对孔子确实十分尊重。只可惜他与孔子的政治主张颇为不同,孔子最终还是决意离开。

 

经历了楚国边境这一遭,孔子回到了陈国。这次,也许是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已倦于四处奔波的孔子,决意回到鲁国。这一年,孔子63岁。

 

返回鲁国的路上,又要经过卫国。这时卫灵公已死,当年卫国太子蒯聩的儿子辄当了国君,是为卫出公。这时卫国的时局很乱,晋国想送蒯聩回卫国做国君,但是辄却不让自己的父亲回来。这样不孝的行为当然不容于孔子之眼。子路于是就问孔子,如果卫君现在想要任用他,首先应该怎么做?孔子毫不犹豫地回答他,当然是必须要纠正名分大事,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就这样,孔子在卫国又停留了四年,似乎是想要改变父子对峙的局面,但是终究未能成功。当时卫国贵族孔文子与太叔疾关系紧张。孔文子便想攻打太叔疾,出征前来询问孔子的意见。孔子一行本为“复礼”而来,在卫国却被屡屡咨询军事,心中的不悦可想而知。于是,孔子又拿出了当年对卫灵公说的那句话:“我只懂礼乐祭祀之事,甲兵征战我不知道。”此事过后,孔子决意离开卫国。孔文子想阻止他,孔子的回答坚定而决绝:“飞鸟能选择栖木,哪有反过来的道理!”说罢,孔子带领弟子毅然踏上了回国的路途。

 

回到鲁国后,孔子已是七旬老人,虽不得任用,但早已看破世事,也不以为意。他退回书斋,以讲学为业。“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孔子晚年悠游与豁达态度的写照。

 

周游列国的意义

 

孔子周游列国的事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孔子:他从来都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他亲力亲为、践行大道。

 

如果要问孔子“圣”在何处,那便应该是他“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劲头,是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豁达,是他“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豪情。千年后的我们,想要了解孔子也需如此,不仅需要读一读孔子说过的话,还要知道他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经历过的世态炎凉,才能更加明白为何司马迁敬他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千古“至圣”。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