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鹏】《頖宫礼乐疏》与中国传统礼乐文化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7-18 23:23:45
标签:《頖宫礼乐疏》、礼乐文化

《頖宫礼乐疏》与中国传统礼乐文化

作者:王玉鹏(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六月十四日甲寅

          耶稣2019年7月16日

 

李之藻(1565—1630),字我存,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曾授官平禄寺少卿、知州、太仆寺卿、南京工部员外郎等职。他学问渊博,“精于泰西之学”,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编译《同文算指》《名理探》《经天盖》《简平仪说》《天学初函》等10余部著作。同时,作为传统士大夫,李之藻中学造诣深厚,其代表著作为《頖宫礼乐疏》(以下简称《頖宫》),从中可以窥见他对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贡献。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乐文化是儒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礼乐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和伦理属性,古代统治者都很重视发挥礼乐文化对社会与人心的教化和陶成功能,“安邦治国,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明初统治者同样崇儒敦礼,如明太祖登基伊始,就“考礼定乐”,嘉靖九年明世宗颁行《大明集礼》。然至李之藻时代,出现礼佚乐坏的社会现实,祭祀礼乐为俗乐充斥,大晟雅乐几成绝响。

 

万历三十九年(1608),李之藻任开州(又名澶州,今河南濮阳)知州。赴任后,李之藻殚力区画,缓刑尚德,修葺城墙,兴修水利,还用西洋算法查核隐匿钱谷之弊,政绩斐然。不仅如此,他极为重视学校教育,“谓孔庙不宜用俗乐”,力图恢复古礼古乐。为此,他“创乐器,选生徒为六佾舞”。同时,他还与当地名耆宿儒讨论祀典,在参考古之“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孔子家语》《礼乐志》,以及明一代的《阙里志》《南雍志》《会典》等礼乐书籍的基础上,撰成《頖宫》一书。

 

頖宫最早是指西周诸侯所设立的学宫,据《礼记·王制》记载,“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頖宫实际上为地方学校的别名。唐贞观四年,皇帝下诏各州县皆立孔庙。自此,孔庙、文庙就成为古代頖宫的代名词。不过,文庙中泮池、泮桥建筑设施以及生员入学时的游泮传统等,都清晰标明其与古时頖宫的渊源关系。自唐以后,地方孔庙既是祭祀孔子又是培养人才的庙学合一的场所,负有祭祀与教育双重职能。

 

頖宫祭礼称为释奠礼。释奠礼本为周制,“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但汉儒所谓立学释奠并未清楚指出先圣先师为谁,导致在历史上主祀对象围绕周公与孔子时有更替,直到唐高宗时才正式将孔子奉为专祀对象。唐颁布《大唐开元礼》,对释奠对象、祭品、献祭者、程序作出明确规定,标志着释奠礼制正式确立,后世虽亦因革损益,但基本遵循唐制。

 

李之藻《頖宫》是对历代頖宫礼乐的注疏,全书共分十卷,内容包罗与祭孔礼乐相关的方方面面,涉及历代皇帝尊孔的封号述赞、庙貌服章、歌工舞列、堂庑配享、从祀位置等。正因为注疏对象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涵盖礼节、礼物、礼器、音乐、乐律以及饮射等诸多物象,这就要求采取多种编纂体例。为此,李之藻以时为经,以象为纬,根据不同物象,分别对之作疏、诂、图、谱、辨。这样,各种礼乐之事,皆有图有注,“灿若指掌”。

 

《頖宫》是明代释奠礼文献集大成者,是研究明末清初释奠礼仪节的最有益文献。

 

考辨区分奠礼与释菜礼之别。释菜,又作“释采”“舍菜”,指的是用“菜”(包括美酒、水芹、韭菜花、红枣、栗子等)表达对尊师的敬畏之心。根据李之藻的考证,虽同为尊师礼,但释菜礼“以食为主”,释奠礼“以饮为主”,释菜礼“不舞不授礼器”,释奠礼“有乐无尸”,两者有大小、轻重之别,“释奠释菜,祭之略者也”。而且,释菜礼对象仅用于先圣先师,而释奠礼则不局限于先圣先师,还包括先祖。

 

厘定从祀贤儒标准与位次。先贤先儒从祀制度基于羽翼圣道、有功后学、崇德报功而设,这一制度在唐朝真正确立。自唐至明,中间多有增祀、改祀和更祀,尤其是东西两庑排序凌乱。李之藻曾查阅《阙里志》以及《礼乐志》诸书,但其中多有杂错,未能统一,这就涉及从祀标准问题。李之藻认同瞿九思“论齿论世”之说,即“德同论世,世同论齿”。以此为标准,他重新对东西两庑先儒先贤进行排列,东庑四十九位,西庑由原来五十三位十三坛改为四十八位十六坛,这种安排就打破了原来“西多东少”的格局。

 

考订古乐,以乐合礼。释奠用乐始于汉,成于隋,盛于宋。明初颁布《大成乐章》,李之藻作《頖宫》,又作合理性之改进,乃奠定后世祀典六章六奏制“迎神、奠帛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基本架构。李之藻精于算法,故因数制律,将其数学天赋与音乐之才巧妙结合起来。首先,他从乐理出发,重新排列八音的次序。李之藻综合《周礼》《汉志》,提出以竹音居先,继之以匏土丝金石革木。然后,他又依据《大成雅乐》,究之谱,考诸家,尝试自制乐器,为琴瑟操缦之法,“别成一谱”。因为在他看来,教化首重弦歌,则丝音更为紧要,故其琴瑟之论特详。其琴谱遵循《松风阁琴谱》旧规,以数音谱出一字,少用钩剔,力求中和。瑟谱则以六律为主,行迟其声以应节,“盖欲近以和缓以和韶乐”。李之藻认为,操缦手法是能区别雅颂之音与淫声的关键所在,“凡学瑟者,两手十指皆伸切忌屈。其小指与筝手不同也,其指法擘托抹挑勾剔打摘俱与琴同,而雅音惟用擘抹勾三法。此外尚有厯撮轮带等三十法,俱出淫声,非雅颂之音所有”。

 

此外,在《頖宫》中,李之藻对于释奠礼祀主之木主形象,祭时选择,礼仪参与人员及其分工,祭前散斋、演乐、涤牲诸礼,释奠器物,释奠舞蹈等都阐幽发微,考镜源流。同时,他还辟出一卷专门考订乡饮射礼。乡饮酒礼和射礼是儒家思想在基层民众中进行教化的重要途径,可以起到“厚人伦、美风俗”的效果。李之藻专门做“仪礼乡射古文解”,详细记录了乡射的完整程序,其中,他大胆订正饮礼合乐与射乐听发之节因袭而成的各种舛讹,力图恢复其本来样貌。同时,他又修订乡射的乐谱,使这项仪礼更加合乎“和平雅正之节”。《頖宫》关于释奠礼乐的诸多记载皆《明会典》及《南雍志》诸书所未载,因而这部著作成为对明官方礼乐祀典的重要补充。

 

李之藻在开州任期有两年左右的时间,迟至1609年底卸任。此后,他将主要精力用于西学编译,未再继续深研儒家礼乐文化。这样,《頖宫》就成为人们了解李之藻儒学思想弥足珍贵的一部著作。万历四十六年,这部著作由其弟子冯时来刻印出版。至清时,《頖宫》被《四库全书》收录。《四库全书》对这部著作评价颇高,称其“稽古证今,考辨颇为赅悉”,“足自为一家之学”。《頖宫》一书深刻影响了清代祀孔礼乐的发展,清历次祀孔的乐章均保留此书所记仪序及基本音乐架构格式。时至今日,《頖宫》仍为中日韩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孔学礼乐文化研究考据的权威文献和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