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浩】《近思录》:宋代理学之最佳入门书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9-22 01:35:31
标签:《近思录》

《近思录》:宋代理学之最佳入门书

作者:杨浩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七月廿三日壬辰

          耶稣2019年8月23日

 

朱熹一生编纂各类著作20余种,其用力、费时无疑非《四书章句集注》莫属,对后世影响最大也要数《四书章句集注》,然而传刻最多、流布最广的著作却可能是《近思录》。时至今日,在高校里中国哲学专业宋明理学原典选读的课程,学者往往直接采用《近思录》作为选读教材,无疑《近思录》是最佳的现成选本,不必他求。

 

《近思录》为什么能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这主要得益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选编者与选编对象的豪华阵容。二是一句极为重要的《近思录》的广告语:“《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三是《近思录》本身精炼、全面、逻辑严整的内容编排。

 

(一)

 

《近思录》的编者是代表南宋儒学精神的朱熹、吕祖谦两位大儒。选编的对象则是北宋理学最具建树的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四子的著作与语录,《近思录》一书集中体现了朱、吕眼中的周张二程著作的精华内容。

 

朱熹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以二程为核心的理学思想,建立了逻辑严密而又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被后代尊奉为官学,而其人与孔子并提,称为“朱子”,是对儒家思想卓有贡献的大思想家。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的传注为标准。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的六七百年,一直是统治阶级的官方意识形态。了解朱熹的思想,对于把握宋代以来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的主体内容非常重要。

 

吕祖谦在后代的名声与地位虽无法与朱熹比肩,但在南宋时期,吕祖谦代表的婺学与朱熹为代表的闽学、以陆九渊为代表的赣学是当时最重要的三大学术派别。吕祖谦并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南宋学术在理学内部百花开放、百家争鸣,各家主张颇不相同,而吕祖谦兼收并蓄,可谓是南宋学术的领军人物。因此之故,由他促成的“鹅湖之会”成为学术史上的佳话。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吕祖谦从浙江到福建与朱熹会晤,两人在寒泉精舍一同阅读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等著作,在阅读的过程中,感觉到四子的著作思想深邃内容广大,为了便于后学把握四子的要义,于是两人一起从四子的著作中精选出622条,辑成《近思录》,总分14卷。“近思”二字取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初稿形成之后,二人又多次讨论,才最终定稿。朱熹、吕祖谦分别作序跋推荐此书。

 

《近思录》中载有北宋四子之说,涵盖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的主要著作。在北宋,二程代表洛学、张载代表关学,除此之外影响很大的还有王安石代表的新学以及苏轼代表的蜀学等。在朱熹理学的系统建构之下,北宋五子(四子外加邵雍)被整合起来,成为理学的先声。

 

因此之故,《近思录》体现着“述而不作”的精神,朱、吕二人借北宋四子之言,全面阐述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此书实可谓囊括了北宋四子及朱吕一派学问的主体。因此,作为以北宋四子为宗的宋代理学实可谓重要的入门性质的选编著作。

 

(二)

 

单单选编者与选编对象的豪华阵容并不能保证此书具有理学入门书的重要地位,因为朱熹还选编了一些相似对象的其他著作,如《中庸辑略》《论孟精义》等,都没有成为如此流行的著作。要成为如今《近思录》的重要地位,还需要一句重要的广告语:“《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其中《四子》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朱熹说的这句话经由朱熹重要弟子陈淳记录,更显示出此句话的分量。

 

这句话,在当时实际上具有很强的震撼效果。传统儒家一直都是以“六经”作为最重要的经典,而且儒家也一直以传承“六经”为己任。传说孔子“述而不作”,是“六经”的整理者与阐释者。经学在后来发展中,经的范围逐渐扩大,《论语》地位首先高起来,唐宋之际《孟子》地位显著上升,《大学》《中庸》独立于《礼记》也受到格外的表彰。朱熹顺应历史潮流,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刻,后又将其对此四书的注释合并成《四书章句集注》,从而“四书”成为宋代以后新的儒家经典。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辑录《读论语孟子法》,其中引二程之言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不难看出,朱熹借由此语强调《四书》之于“六经”的优先地位。然后,朱熹又将其刚刚抬高的《四书》之前,又加上《近思录》一书,难怪后代对《近思录》宠爱有加。借由此句广告语,甚至可以说朱熹对四书重要性的强调都会加强《近思录》的地位。

 

此句广告语中还蕴含着朱熹道统论的建构。朱熹的道统论认为,“六经”思想的“道”是“尧舜禹传授心法”,以《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心传为核心。《四书》思想的“道”是“孔门传授心法”,主要是《论语》“克己复礼”以及《中庸》“中和”等内容。这个“道”中断千年,一直到周敦颐、二程、张载的时代又重新接续起来,其主要内容无疑体现在《近思录》当中。由此,《四书》成为“六经”的阶梯,《近思录》又作为《四书》的阶梯。朱熹曾说:“《近思录》是近来人说话,便较切。”《近思录》里面是北宋理学家更接近南宋当时人们的语言与思想,是朱熹所推崇的新经典。因此等之故,朱熹对《近思录》多有溢美之词。

 

(三)

 

经过朱熹、吕祖谦两位大家细致的安排,《近思录》的内容精炼而全面,逻辑严整,得到学者们的欢迎。《近思录》全书14卷622条,卷数与《孟子》相同,体量又与《论语》差不多,选编的对象仅仅是在理学家眼中最为重要的宗师级人物周张二程,但选编的内容则包含理学思想的方方面面。

 

《近思录》14卷各卷原本并无标题,《朱子语类》中对各卷有一个纲目,成为学者们遵循的标准。朱熹曰:“《近思录》逐篇纲目:(一)道体;(二)为学大要;(三)格物穷理;(四)存养;(五)改过迁善,克己复礼;(六)齐家之道;(七)出处、进退、辞受之义;(八)治国、平天下之道;(九)制度;(十)君子处事之方;(十一)教学之道;(十二)改过及人心疵病;(十三)异端之学;(十四)圣贤气象。”

 

不难看出,《近思录》从宇宙生成的世界本体到孔颜乐处的圣人气象,循着格物穷理,存养而意诚,正心而迁善,修身而复礼,齐家而正伦理,以至治国平天下及古圣王的礼法制度,最后还辟异端而明圣贤之道统。从宏观上大致体现出《大学》“三纲领八条目”的框架。朱熹对《大学》的建构不仅体现出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而且实现了由内圣一步步实现外王理想的可以操作的方法。《近思录》的内容将《大学》的格局贯彻其中但又更加丰富。不仅如此,《近思录》各卷内容的编排也颇为考据,逻辑丝丝入扣,全面细致地展现了理学的方方面面。

 

叶采《近思录集解》在每卷之前有小序,着意阐发出各卷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参考。在理学学者看来,这样严谨的逻辑体系,不仅仅是《近思录》本身的结构,而且是朱、吕二人建构的周张二程思想的逻辑体系。因此,此书对于程朱理学就具有了极重要的地位。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