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作者简介:吴钩,男,西历一九七五年生,广东汕尾人。著有《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宋仁宗:共治时代》《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时代》等。 |
宋朝人过春节是怎么拜年的?
作者:吴钩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 “我们都爱宋朝”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腊月廿七日癸亥
耶稣2020年1月21日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宋人谓之“元旦”、“元日”,俗呼为“新年”。后世引入西洋历法,为与阳历1月1日元旦相区分,才改称为“春节”。
农历元旦这天,朝廷要举行盛大、隆重的大朝会。一大早,皇帝起身上朝,先虔诚上香,“为苍生祈百谷于上穹”。随后,皇帝给太后拜年:“元正启祚,万物惟新。伏惟皇太后陛下,膺时纳佑,与天同休。”太后回皇帝:“履新之祐,与皇帝同之。”然后文武百官向皇帝拜年:“元正令节,不胜大庆,谨上千万岁寿。”皇帝答诸大臣:“履新之吉,与公等同之。”
大宋与大辽建立有平等的邦交关系,每年元旦,两国都要互派“贺正旦使”,入朝相贺。西夏、高丽、交趾、回纥、于阗、真腊、大理、三佛齐等属国,此时也都派遣了使臣来到东京,祝贺大宋元旦。在大朝会上拜贺皇帝之后,这些外国使臣被安排到使馆休息,第二天(即正月初二)在各使馆赐国宴;第三日,请到玉津园参加礼仪性的射箭比赛,朝廷会选出“能射武臣伴射”,在射箭比赛中表现出色的伴射武臣,不但可以得到皇帝的丰厚赏赐,而且“京师市井儿遮路争献口号,观者如堵”,热情丝毫不减今日的粉丝们对待为国争光的体育明星。
民间更是热闹。在东京开封,从马行、潘楼街、州东宋门外、州西梁门外、州北封丘门外,以及州南一带,到处都是彩棚,销售“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抹、靴鞋”与各种好玩的小商品,“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在临安杭州,市民“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此杭城风俗,畴昔侈靡之习,至今不改也。”
按照惯例,宋朝政府会宣布:春节期间,蠲免公租屋的三日房租。又放开关扑三天,即正月初一、初二、初三这三天,市民尽可纵情博彩。许多商家也以博彩、抽奖的方式销售商品:中奖了可以低于市价的价格获得某个商品,抽不中则需以高于市价的价钱买下该商品。到了夜晚,贵家仕女也结伴出来逛街,进入赌场看人们关赌,到夜店饮宴,“惯习成风,不相笑讶”。即使是贫困市民,过年了,也要穿上“新洁衣服,把酒相酬”。
拜年也是相沿已久的习俗。“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宋朝出现了一种比较有意思的拜年方式——送贺卡。许多士大夫由于应酬太多,分身乏术,无法一一登门向友朋、亲戚、同僚拜年,便委派家人手持自己的“名刺”(名片)前往拜贺:“节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以束刺签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为常”。一些富贵人家,因为前来投刺贺年的人多了,便在大门口挂一个红纸袋,上书“接福”二字,接收各方投刺,类似于信箱。
这些拜年帖,通常由梅花笺纸裁成,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着受贺人姓名、贺词、落款。南宋文人张世南家中收藏有数张拜年帖,是北宋元佑年间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向一位叫“子允”的朋友拜年所用的名刺:“观,敬贺子允学士尊兄。正旦。高邮秦观手状”——这是秦观的拜年帖;“庭坚,奉谢子允学士同舍。正月╳日,江南黄庭坚手状”——这是黄庭坚的拜年帖;“补之,谨谒谢子允同舍尊兄。正月╳日,昭德晁补之状”——这是晁补之的拜年帖。
由于遣人投帖比亲自登门拜年更为便捷,所以宋代士大夫群体很流行投帖拜年,“俗以为常”。当然也有人很不喜欢这种拜年方式,认为这样拜年没有诚意,比如司马光就坚持不投拜年帖:“不诚之事,不可为也。”这位生活严谨的老夫子给人拜年,必亲自登门。但投帖拜年的习俗也流传了下来,盛行于明清时期。今天许多人逢年过节会给朋友寄送贺卡,可从宋朝的拜年帖找到渊源。
正月初七之后,春节“黄金周”大致就结束了。不过在宋朝,这个时候,节日的气氛并未消散,反而越来越浓厚,因为,一个更加热闹、更加隆重、更加盛大的传统大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即将来临。这是另一篇文章的话题了,且就此打住。
我想介绍的,与其说是宋朝人的春节习俗,不如说是中国人的节日传统。这些习俗与传统,千百年来,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寄托了中国人的美好愿望,构建了中国人的礼俗秩序,也生成了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如果传统与习俗不受尊重,而是被刻意消灭,则中国何以为中国?
责任编辑:近复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