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人生在世,要知道世上的好,会好到什么地步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0-02-06 19:53:29
标签:甑糕
许石林

作者简介:许石林,男,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人生在世,要知道世上的好,会好到什么地步

作者:许石林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 《饮食的隐情》,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1月,许石林 著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正月十二日戊寅

          耶稣2020年2月5日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青铜展厅,看见一只西汉早期的青铜甑,不大,底部是很整齐的四组斜纹图案——关中人叫这种图案为席篾花。看见这只直径约1尺的西汉青铜素甑,让我想起关中的小吃:甑糕。亦可见这种炊具至少西汉就有了。

 

甑糕这个甑字,读音如“增糕”。但是,陕西人却读为“劲糕”。你在西安和关中的县城、小镇,能看见这个小吃的许多写法,有的写“晶糕”、有的写米字边一个晋字,也有的写米自边一个进字……因为这个小吃似乎有音无字,就由着民间随便创造,好在无论你怎么写,人都会知道卖的是啥。

 

正确的写法还是甑糕——甑是一种炊具,生铁铸成,比铁锅的口要收一点,像个水缸一样,底部是通透的斜纹状即席篾花。据说蒸糕的时候,底部先铺一层厚厚的、水发的红枣,上面铺一层泡好的江米,再一层红枣、再一层江米,大约四五层,上面盖白布、压厚木板锅盖。然后将甑架在配套的大锅上隔水猛蒸,蒸五六个小时,枣烂米糯,就可以铲着吃了。

 

以上做法是我的猜测,我没有做过甑糕,家里也没有甑这种炊具。看见街上有卖甑糕的,将一个大甑放在架子车上,厚厚地包裹着棉被,为的是保温。寒冬,吃甑糕的人到车子跟前,说:铲一碗甑糕!卖甑糕的揭开棉被,再掀开甑上面的盖子,里面枣一层、米一层,枣烂米糯,热气和香味儿扩散开来,飘到很远的地方。卖甑糕的踌躇满志地一手执铲,一手举着碗,给你铲得冒出碗沿儿。

 

甑糕不贵,有的人特别爱吃。这东西不好消化,吃一大碗,干大半天活儿,也不觉得饥饿。

 

现在的甑糕多用蜜枣,甜是甜多了,但甜得有点过了,即单纯的甜,呴甜呴甜地,没有枣的香味儿。

 

其实做甑糕最正宗的是用一种“铃铃枣”,枣不大,干透以后,抓一把,两只手倒一下,会听到枣的响声——枣核在里面滚动的响声,故名铃铃枣。这种枣恐怕已经灭绝了。我只听人说过,没有吃过。

 

过去卖甑糕的会用秋天的芦苇叶子包甑糕,包好的甑糕是可以当点心给亲戚拜年的。宽大的芦苇叶子,经过霜打,已经变白,剪成半截,码整齐,用的时候取两片,搭成十字,将甑糕铲在当中,包成四方型,再用泡好的马莲叶儿捆扎,一两包显得俊俏,三五宝包看上去大气,送亲戚,很体面。

 

现在用的塑料包装袋,方便是方便了,很不好看、也不庄重,软塌塌地很不成样子。人图方便、图省事儿,变得很不讲究。我听说过去的有钱人家,也不是有钱就吃得一定比没钱的好。区别在于有钱人家吃得讲究,从收拾摆桌到上菜,以及餐具、用餐的过程、礼仪等比没钱人家讲究。在讲究中,培养尊贵感,饭菜却不一定是珍馐美味,甚至故意不吃好的——77代衍圣公孔德成小时候有一次吃饭说了一句:怎么又吃白菜啊?他母亲就故意让他吃了半年的白菜,无一餐间断。尊贵,不是说有条件买得起好东西、消耗好东西,而是看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石涛评论八大山人,用了四个字:金枝玉叶。杨福音先生解释说:这就是说人活在世上,要知道世界上的好,会好到什么地步。

 

一个人很讲究,很知道什么是好歹,谁还敢轻易地剥夺他的权益?

 

2010年4月12日于台北中源饭店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