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作者简介:许石林,男,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
未必所有老外素质都比中国人高,否则老外所在国岂不是君子在位、尧舜之世?
作者:许石林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 “许石林”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三月十一日丙子
耶稣2020年4月3日
【一】老外
老外犯法,与国人同罪。
见老外胡作非为,也不应奇怪:
未必所有老外素质都比中国人高,否则老外所在国岂不是君子在位、尧舜之世?
见老外犯规犯罪低素质,不必惊呼原来老外也这样!或惊喜:老外都这德性了,就别再挑剔中国人了。等等。不能看别人是禽兽不如,自己当禽兽秀优越感。
不要轻易无限地测验人性之善、考验人的教养与自律,世上没有颠扑不破的仁善与慎独。
【二】方言
很多人给我转来吴京安朗诵的什么吃面的视频,我不点开看。
不敢看。很多人说很感动。
感觉不会感动我这铁石心肠,反而很可能让我感觉酸。陕西话,除了秦腔(指所有陕西方言戏曲),其他表演,至今未见不酸的。方言要说得有味儿,肯定会学市井下流的鄙俚声气且加重夸张,以为正宗。陕西话的魅力,恰恰不在此。
抖音上那些八九十岁的陕西老人说话,我反反复复听,感觉每个字都对,那辞色声气都耐得住反复品味。
【三】教育
哈佛校长:“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一堆知识,而是学会一种思维。”
就是培养通情达理的习惯以至成为本能。许多人学历高,也侥幸僭崇位而享厚利拥威荣,但却越来越离通情达理越远,这就是役于物。宗教让人修身,明心见性,就是回到通情达理的状态。
【四】痛处
人人都有痛处。有的人全身是痛处,娇气得不得了,把抚摸都当成指戳。记得西谚云:炉火燃烧,有人获得温暖,有人感觉灼伤。
【五】丢人
王阳明在途中,见路旁有曝骨,知其为死于途者,悯而瘗之,奠之,作《瘗旅文》传世。
中国人相信:埋葬无名尸骨,能积厚德。
抖音上,有个陕西人拍摄的视频:某坟地,去年他们那里迁坟,有人把政府的补助领了,却把先人的骨灰仍到地里,没有埋葬。
今天破除了迷信,什么都不信的新文化培养出的新人,连自己爷的骨灰都不要了。
一般说丢人,这是丢先人。
【六】丧祭
朋友说:你成天不是教人如何哭灵,就是祭祖,连结婚寿庆都说得少。
中国人办婚庆之礼轻于丧祭。陕西人办婚礼如果太隆重,人讥为“给娃娃当孝子”,遭人耻笑。
孟子说:事死之事当优于事生。所以,办喜事,主动降格为之,示俭示谦;而办丧祭之礼,应主动提高,以敬以隆。
当然,凡事应节之以礼,不知权者不可以知经,不知变者不可以宗本,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七】立碑
孙先生一早在“抱残守缺群”发文——
请教群友——
近日帮人撰写碑文中,有这么一事,令事主伤脑。弟兄三个,在多年前埋葬父亲时,老大与两个弟弟因费用问题产生矛盾,此后在毌亲生病卧床几年间,老大从未参考照管,甚至也未看望一回,埋葬母亲时,老大全家外出回避,没有参与丧葬。
今年母亲三周,老二老三合议立碑,念其老大所为,对在碑上儿女名单里写不写老大,拿不定主意,很是纠结,(老大一月前也已病故)。
请教群里高人给参谋一下,咋样办才合适?
复孙先生——
照习惯规矩,司笔先生不掺和事主家内务,只管技术操作。
根据腐朽的中国传统文化,愚贱卑氓,不树不封,本来不能立碑,现在立碑,不过是个记示标志,备后人忘而已。既然失和,手足已成仇寇,宽转弯,勿触棱,事缓则圆。先别立碑,立了碑,明知会闹事,丢人,羞先人;而风尚所在,不立碑,也丢人,但毕竟是不挑新事,不会有冲突。等若干年后,后人之间,仇恨渐泯,欲追念先人,再立。
根据历史和形势,让他们尽快消除内部仇恨,苟且团结起来的办法,只有发动对外斗争,同仇敌忾,比如仇视美国,但这个目标太大,显得空泛无力。看来只有挑起与其他家族的矛盾斗争了。
人性贱,你给他说道理,他不往心里去。让他们通过斗争和耗损去消磨生命,才会隐隐懂一些道理。所谓“困而知之",就是这意思。
2020年4月3日
责任编辑:近复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