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明作者简介:杨朝明,男,西元1962年生,山东梁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现任孔子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山东省政协常委,第十四届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出版《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八德诠解》等学术著作20余部。 |
杨朝明:走进儒学世界,搞好儒学传播
——谈儒学的传播与传承
受访者:杨朝明
采访者:高菲
来源:《半月谈·文化大观》2020男1月刊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闰四月十九日甲申
耶稣2020年6月10日
儒学是一种文明体系,同时又是一门关于生命和生活的学问,它曾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我们该如何理解文明的交流互鉴,在对儒学进行国际传播的同时又该如何做好国内传承?对此,《半月谈·文化大观》采访了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研究员。
半月谈·文化大观:您如何看待文明互鉴?
杨朝明:中华文明的特性是什么?中国人的精神特质是什么?这涉及到中华民族兴盛以后对世界的作用。中华文化崇德尚仁,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这种精神特质决定了将来复兴起来的中华民族将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它绝不是对世界的威胁,而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世界上不同的文明各具特色,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个文明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包容,文明互鉴当然也包括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
中国人讲究“礼”,讲究“仁”。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考虑彼此之间如何相处这样的问题,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是什么关系。这些关系,都基于自己的身、心关系,就是我们的心应该安放在哪里。
中国儒学、中国文化研究人本身,当一个人明白自己是社会的人的时候,就必须思考自己的社会性存在。儒家为什么讲人要爱人,讲人际关系?因为家庭里父母、兄长爱我们,我们就应该爱父母、爱兄长等。孔子所说的“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不就是由亲亲之爱、兄弟之爱生发出来的吗?从根本上说,我们的教育就是把这种爱和敬推广开来。家庭中要讲传统美德,社会中要讲社会公德,工作岗位中要讲职业道德。中国人追求的是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社会上充满了爱和敬,也就达到人际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社会发展到今天,科技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密切了,在此背景下,我们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各个文明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儒家文明是中华文化的主干,可以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世界文明要互鉴,我们了解世界,世界了解我们吗?当中国儒学走向世界,通过“一带一路”这样的平台与世界进行交流时,世界该不该阻挡中国的发展?世界真正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国的和谐理念和包容精神就可以更好地贡献给世界。文明互鉴的意义正在于此。
半月谈·文化大观:“礼”在儒学中有着怎样的重要作用?
杨朝明:我常开玩笑说“中国人最讲理”,实际上是想表达“中国文化最讲礼”。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孔子特别重视礼。从根本上讲,中国文化的确就是礼文化,礼是中国文化的特性。
中国的礼产生很早,考古学家说龙山时代就有了礼。孔子崇拜周礼,周公制礼作乐,实际上是继承了上古和夏、商两代的礼。孔子为什么那么崇拜周礼?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曲阜有周公庙,周公庙的东西两座石坊分别刻着“经天纬地”“制礼作乐”。《礼记》有云:“礼者,理也。”之所以称其为礼,就是因为它符合道理。它可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礼是一种规则,从某种意义上讲,礼是德和法的高度统一。
制订规则很容易,规则得到遵守却不易。那么,怎样去自觉遵守规则呢?依靠素养和道德。中国的礼文化经典有“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周礼》又名《周官》,是一个国家制度,是职官体系。《仪礼》讲的是礼的详细仪式。《礼记》记载和论述了先秦的礼制、礼义,是礼的深层意义。儒家讲礼就是讲一种规则。在此基础上,儒家谈到了仁爱,即如何遵守礼,遵守规则。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心中有规则,规则才成为规则;人心中有道德,道德才能弘扬光大。
为什么孟子谈到人性本善,荀子谈到人性本恶?实际上他们讨论的就是怎样遵守礼的问题。看到了人性之善,就要发扬善的一面;对于恶的一面,就要进行外在的约束。祭祀孔庙的重要意义,就在于用祭祀之礼培养对孔子及孔子文化的敬畏和尊重。孔庙代表着信仰、深层的价值观、人生的追求。所谓“以祀礼教敬”,祭祖亦是同样的道理,培养的是人内心的温情和敬意。礼是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
半月谈·文化大观:请您以儒家思想的海外传播为例谈谈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杨朝明:在历史上,中国儒学曾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中亚以及欧美等世界各地,至今仍影响深远。在十六、十七世纪,儒学对欧洲的影响很大,法国的启蒙运动即深受影响。习总书记在法国访问时,就收到了法国总统赠送的1688年法国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俄罗斯作家、思想家托尔斯泰当年对儒家的经典十分着迷,认为中国儒学达到了不同寻常的精神高度。他在日记中写道:“读了儒家著作,它们更深刻、更优秀。没有儒家和老子,福音书便是不完全的。”他说自己“沉湎在中国的智慧之中”,还说“孔子的中庸之道妙极了”。外国的很多学者看到了中国文化及儒家学说对于人类和谐发展的积极意义。英国作家恩斯特·贡布里希的《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一书在写到中国的时候用了这样的标题“一个伟大民族的一位伟大导师”,他所说的“伟大民族”指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导师”指的是孔子。
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学者对于中国文化有如此高的认知和评价,说明中国儒学在海外的影响。滕文生先生的《文明互鉴论》一书中,就谈到了儒学在各个地区的影响,以及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历史文化和亚洲文明与世界其他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我们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也应该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把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我们要很好地挖掘、整理传统文化,继承其特质和真精神,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文明互鉴才能更有效。
半月谈·文化大观:您如何看待当下儒家文化的传承?面对问题时,我们应如何运用儒学的精神?
杨朝明:我们运用儒学需要先了解儒学,事实上我们对儒学的了解还很有限。有的教材中引用的孔子和老子名言竟然出现了错误,可见问题之严重性。就全国而言,人们常用“儒学热”“国学热”来形容学习传统文化的现状,相对于以前,传统文化的弘扬的确呈现了令人欣慰的局面,但事实上还远远没有真正“热”起来,还需要找准症结,综合施策。我们缺少一种爱和敬意,这种爱和敬意从哪里来?儒家思考的就是这样的问题。善于总结,沉静反思,才能存戒惧,守底线。灾难就像照妖镜,疾病也是呼唤和提醒,它要我们弥补生命中的亏欠。铺染中国人的生命底色,一定要弘扬传统文化,对古圣先贤的告诫不能不知不惧。一个民族真正的复兴,说到底一定是文化的复兴。当我们对自己的传统儒学深入了解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
半月谈·文化大观:当下应该如何做好儒学的普及传承工作?
杨朝明:做好孔子思想、儒家学说等传统文化的弘扬,我常说要从两个方面来实施:一个是登峰,一个是落地。
所谓“登峰”,即我们必须认识到儒学的博大精深,如果对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形成过程不了解,不能正本清源地去了解儒学在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作用,对儒学的认识一定会有很大障碍。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们的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就像大树一样根扎得很深、很牢,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不知道大树的生命力为何如此旺盛。了解了这一点,才能走出迷茫,对儒家的经典抱有温情和敬意,才能真正把握其精神,找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和谐、和睦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才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
登峰之后,还要“落地”。所谓落地,就是接地气。事实上,很多研究者在象牙塔里边,其研究不能真正走到大众的心中,这样的研究实际并不符合趋势。孔子讲“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真正的“有道”之人,会明白道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如何打好做人的底色、底气、素养,这是我们的教育问题。儒学的精神走向大众、课堂、青少年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对文化持有一种冷漠,就永远都走进不了人心。
儒学是知识,但绝对不仅仅是知识。儒学要走向人心,还需明了其神韵,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教师。儒学是知识,是行动,更是做人,教师身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实际上也承载着儒学。儒学真正走进大众,走进人心,这才是道。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是某一方面的事情,干部是主导,学校是主场,现在我们全国上下,要从体制、从人心等方面,也就是从软、硬两个向度综合施策。
几千年来,儒家智慧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我们。只有走进儒学的世界,深入了解儒学的中国,才能搞好文明互鉴,讲好儒学的故事。如何去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综合求得人心的和顺、天下的和谐,这些中国智慧与精神,对世界也一直产生着影响。我们深入了解文化的内涵,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人,我们要向世界传递其精神内核,更要将之应用于自己的生活。
责任编辑:近复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