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朝晖】给倡导儒教的朋友提个醒

栏目:批评争鸣
发布时间:2011-01-25 08:00:00
标签:
方朝晖

作者简介:方朝晖,男,西元一九六五年生,安徽枞阳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2002)《春秋左传人物谱》(上下册,2001)《儒家修身九讲》(2008/2011)《学统的迷统与再造》(2010)《文明的毁灭与新生》(2011)《“三纲”与秩序重建》(2014)《为“三纲”正名》(2014)等。


给倡导儒教的朋友提个醒
作者:方朝晖(清华大学历史系)
来源:作者赐稿





最近,不少朋友在倡导建立儒教。其中原因有很多,目标不尽相同。从理论层面上讲,我认为把儒家建成一个与基督教、佛教平行的宗教不合儒家的义理,非但无益,亦且有害。由于我已有一篇讨论这个问题的专文即将发表,兹不重复。本文集中从实践操作层面上谈谈建立儒教的困难所在。

首先我要承认,如果现在有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已经发大心、立宏愿去创建一个儒教门派,我断无任何理由反对他。老实说,创立宗教完全宗教家的事,任何外人都无法设计。再好的艺术理论也不能演绎出杰出的艺术作品,再好的宗教理论也不能代替宗教家的天才人格。中国历史上那么多宗教门派,哪一个不是由人格非常的宗教领袖创建的?换言之,如果没有这样的宗教领袖,光凭呼吁,是无论如何也建立不起来象样的宗教或宗教派别的。比如玄奘法师当年创立唯识宗,六祖慧能当年建立南禅宗,星云法师当年创建人间佛教,这都不是任何人事先可以设计或讨论决定的。它不可能由政府主导,也不可能由热衷宗教事业的朋友代替。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倡导儒教的朋友多半没打算自己马上去创立儒教,而是在不断地呼吁、讨论、辨驳。可以想像,如果当初玄奘法师当年创立唯识宗之前,组织各界来讨论,恐怕应者甚稀;如果六祖慧能创建南传禅宗之前,先在全国造舆论,定会胎死腹中;如果星云法师创建人间佛教之前,号召各界来讨论,只有一事无成。宗教家本来就是寂寞的,至少在开始不指望得到同行、大众或政府的有力支持。宗教是一项艰苦持久的事业,需要长期默默、坚忍地努力;宗教家向来行先于言,如果他认定了创建某教派的必要,他就已经埋头干起来,哪还有空去辨论?又岂望舆论来赞同?如今倡导建立儒教的人,多不打算自己马上做,这一现象才特别有趣,最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为什么目前倡导儒教的人光说不练呢?原因也许可从如下两方面来分析:

情况一:目前有些倡导建立儒教的人并不是宗教家,也没打算做宗教家,他们只是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倡议建立儒教。至于具体怎么做,他们不一定躬行实践。正因为他们不是也不想做宗教家,所以他们多半从外部、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论证建立儒教的必要性。例如,许多倡导儒教的人宣称要捍卫中华文化主体性、为国人提供信仰、与基督教抢地盘等。他们的出发点有些是好的,但本质上是功利的,而不是宗教的,不能说哪个宗教是为某个国家的文化主体性服务的。然而,正因为他们的动机并不是宗教的,而是功利的,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一个尚未诞生的“儒教”已被降格为为民族主义或外在需要服务工具的境地。不仅如此,外人还可能指责他们将儒家/儒教自外于人类其他文明,从此儒教以后再也不能象其他伟大宗教那样,从人类苦难的命运和人性永恒的需要出发来奠基自身,因为它的本质目标只不过为了复兴某一个民族罢了。把一门宗教与某一个民族牢牢捆绑在一起,我倒是怀疑,这样对儒学是好还是不好。据我所知,人类许多伟大宗教虽然同样与特定民族的生活或历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它们自身从不强调这种联系的必然性,这也正是这些宗教能在世界上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他们可能并不认为儒教只对中华民族有益,况且宗教本来就有功利效果。但从宗教自身的立场出发,则不能为了外在功利效果而建立一门宗教。以信仰为例,尽管人们公认信仰是宗教的本质特征之一,但宗教家通常不会说自己以帮人建立信仰为宗旨,而是会说以拯救苍生为神圣使命。他们为世道的败坏而痛心,为人性的堕落而悲哀,为苍生的苦难而叹息,为人心的腐蚀而感怀。对于宗教家来说,关键不是没有信仰这个社会将如何如何,而是精神的堕落、世道的败坏和人心的腐烂问题,是一系列社会问题背后人们的精神面貌及其根源,这个根源如何从自身宗教的理论得到解释。由此可知,从现实功利需要的角度来倡导儒教的人,其实是没有宗教精神或宗教家情怀的,指望他们来建立一门新宗教不大可能。

情况二:很多倡导儒教者并不是不想躬行,而是认为时机未到。那么什么样的时机呢?我想有些人可能指望得到政府或社会的鼎力支持。我并不否认,不少倡导儒教者并无此想法,他们是本着真诚善意的动机为儒学发展着想,但是不排除确有不少人寄希望于政府或社会的支助。正因如此,我想说两点:第一、必须充分认识到,在今天的中国,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知识界还是社会各界,都不具备接受一门新宗教——儒教——的心理基础,更谈不上接受儒教为国教了。在这种情况下,贸然提出或创建作为一门宗教的儒教,一定会受到诸多质疑,甚至极为严厉的批判,最终给儒学带来的不是推动而是伤害。事实上,任何儒教活动均可以儒学/儒家名义进行,两千多年来都是如此;而一旦冠以宗教名称,就可能招徕不必要的是非。因此,我劝有关学者即使从策略上考虑也要三思而行;即使真的想搞儒教,也以打着儒学/儒家的旗号进行为宜。

第二、如果有人指望官方大力资助他们搞儒教,则是非常天真也不应有的想法,让我分三种情况来看:

(1)我们一定要区分清楚,支持儒学与支持儒教是两吗事。在中国当前的政治生态中,一门组织严密的新宗教的诞生应该是非常敏感的话题,甚至可能被当作封建迷信,当作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尽管在这儒教提倡者看来是冤枉的。也许有人指望通过发起一场民间运动来赢得官方的支持,实践证明,这种给政府施压的策略往往都取得了适得其反的效果。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因为政治上的企图而犯的错误已经不少,其中不乏大量惨痛的历史教训。作为学人,特别是弘扬儒学或传统文化的学人,在政治方面千万不能有幻想。

(2)即使政府明天真的资助一些人搞儒教,也一定会非常谨慎。一定会任命现有的带官方色彩的儒学组织(如国际儒联、孔子基金会等)担此重任,由若干官员任职其中,对一切活动严密监控。到最后,新形成的“儒教界”将与今天的“儒学界”一样,还是原来那帮人物,还是原来那种格局,还是原来那些活动。也许惟一的差别不过是,原来的儒学组织摇身一变为儒教组织,新瓶装旧酒,贴了个新标签。可这样一来,现在呼吁儒教的朋友一定大失所望了吧?

(3)还有一种可能,假想政府明天真的拿一大笔钱来支助搞儒教,定会有许多人想尽办法向官方靠拢,拉关系、走后门,最终是那些在官方有后台、有背景、有关系的人搞到了钱;那时天底下一定会“冒牌大儒”层出不穷,人人伸手要钱,个个争先恐后。而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儒者可能由于正直、不愿意搞关系而被冷落一方,甚至受到排挤。可以想像,那时“儒教界”将是怎样一种混乱和混战的局面啊!然而,出现这种情况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宗教本来就是宗教家私人的事。没有宗教家费尽心力乃至舍生忘死去建,指望靠政府的支持来建立一门宗教,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样的命运。

最后我想说,现在倡导儒教的人可能很少认识到缺乏杰出的儒教领袖这一致命问题。没有杰出的宗教领袖,一切建立宗教或宗教门派的想法都如无缘之水、无本之木。所谓宗教领袖,指有伟大宗教情怀的人,他对亿万苍生的苦痛感同身受,对人间世界的丑恶满怀悲悯;他慨然赴之、无怨无悔,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国历史上那些最成功的宗教门派,哪个不是由这类宗教领袖建起来的?宗教领袖往往有极为特殊的人格气质,斯人有九死一生的精神,有赴汤蹈火的勇气,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即使是家破人亡、坐牢砍头也在所不惜。宗教领袖的魅力在于能树立强大的精神权威,具有无穷的感召力,这是确保一个宗教或宗教门派得以创立并有效组织起来的最重要的精神源动力。否则宗教组织内部就可能因为相互不服、彼此争斗而分崩离析,遑论做强做大、代代相传乃至源远流长。毕竟,在这个世界上,谁愿听谁的啊?像玄奘法师、慧能法师乃至今日的星云法师都是有特殊人格魅力、从而能创立新宗教门派的人。然而,宗教领袖是呼喊不出来的。试问今天倡导建立儒教的人,您们准备好了吗? 

综而言之,我认为当前的儒教热(如果有的话)并不能被称为真正的宗教诉求,而更是现实需要诉求;主导它的是民族情感,催生它的是民族主义。他们的动机——如捍卫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解决国人的信仰危机、与基督教抢地盘等——也许可以理解,甚至值得同情,但不算是宗教动机,更缺乏宗教精神或宗教家情怀。因为一个真正的宗教家,当他面对其他异教或邪教的时候,应该从自身宗教的教理出发理解之,他会从异教的泛滥看人间罪恶的根源,从邪教的盛行悟苍生苦难的本质,从世道的败坏求拨乱反正的途径。他所看到的首先应该是这个世界的危机,而不是自身宗教的危机;是人性的险恶,而不是异教徒的险恶;即使是他感叹自身宗教的危机,也是出于拯救苍生的责任感,和改变世道的使命感。人们固然可以出于国家需要、社会需要或民族需要倡导儒教,但所有这些都不是宗教需要。由此可知一些人倡导儒教的同时,已经不自觉地将儒教当成了服务于民族需要的工具,尽管这不一定是他们的初衷。

有人用“阵地战”这样的语言来形容中国文化复兴,我想这不是宗教家应有的襟怀。严格说来,真正的宗教不设置对手,他真正的对手永远是人性;真正的宗教家不承认敌人,他真正的敌人永远是自己。宗教家真正关注的焦点是人性的堕落、世道的败坏或大众的盲目等,而不应是某个别的宗教或教派;如果他真相信真理在我,就不会把任何其他宗教当作敌人或对手,因为他相信自身能唤醒千百万民众,最终让所有的邪恶隐于无声、退于无形。如果宗教家要批判某个宗教或教派,那也是出于对人性、对道德、对世界的忧患,而不应是“你们企图征服中华文化”、“你们喧宾夺主、要改变中国文化的主体成份”之类的民族主义心理。从最近一些的“儒教言论”可以看出,民族主义已成为其主要理由,有时显得不讲道理、心胸狭隘。想当初宋明理学家批评佛老,也没有用这种民族主义语言,而是说他们“无父无君”。我建议现在倡导儒教的人,而要在普世、永恒真理上与人家较量,尽量不要用让人感觉不讲道理的民族主义语言。自身未化,何以化人?自己未觉,何以觉他?未化、未觉,故有“山头主义”,才会“党而不群”。我自认自己还未觉未化,所以时刻提醒自己以觉己为首务,经常要求自己把基督教或其他一切宗教都当作儒家真诚可爱的朋友,学着去爱他们、包容他们、吸纳他们。我深信:作为一个儒家信徒,我们真正的对象是亿万斯民,只要我们融入这无边的海,哪有什么异教或邪教值得我们害怕的?

2011年1月24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