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王史识与孝的公共性”切磋班顺利开办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0-09-30 16:40:36
标签:圣王史识与孝的公共性

“圣王史识与孝的公共性”切磋班顺利开办

来源:“钦明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八月十四日丙子

          耶稣2020年9月30日

 

庚子年八月十一日(西元2020年9月27日)下午两点半到六点半,四川大学儒家哲学方向庚子第四期(总第五十一期)切磋班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哲学系会议室开办,并通过腾讯会议平台线上开放。本次主讲人为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唐文明教授和陈壁生教授,主题为“圣王史识与孝的公共性”,切磋班由高小强教授主持。到现场参加此次交流活动的有丁元军、陈建美、廖恒、吴瑶、戴森宇等诸位老师,以及线上线下百余位儒家哲学方向的同学和师友。

 

在切磋班开始之际,高小强老师首先宣布聘请唐文明教授为四川大学哲学系强基计划教学导师,并颁发聘书。随后唐老师开始讲论其主题文章《道治时代与法持时代》。唐老师首先引程子的话“先王之世,以道治天下,后世只是以法把持天下”解释说:“三代以上是道治时代,三代以下是法持时代。道治时代尚德,以仁义为本,因而是公天下;法持时代尚力,以利欲为本,因而是私天下。正是将这两个时代截然区别开来的意识,构成了儒教传统中最根本的历史意识。”唐老师将道治时代分为帝制时代与王制时代,将法持时代分为绝对君主制时代与绝对民主制时代,紧接着对两种时代的本质进行了剖析。唐老师最后强调,他提出的这种划分属于类型学上的,并非对历史经验的具体认知,更不是对历史的封闭性理解。基于学者的参与式体验,未来永远是开放的。

 

 

 

在唐文明老师主讲之后,陈壁生老师又讲论了《家的结构与“孝”的公共性》一文。陈老师首先提出中国文明的古今之变,在社会结构上最为典型的表现,是“家”与“国”的分离。传统的家国架构有不同的理论和现实模式,但以家的存在为国的基础,以立家之德为立国之本,则是共同的。陈老师认为在现代学术中,对儒学的理解有一种个体道德化倾向,而对儒家重要德目“孝”的理解,也完全“私德”化。如果从文明的连贯性来理解儒学、理解中国,必须重新认识“孝”的公共性问题。陈老师希望通过从公共性的角度理解“孝”的全体大用,可以使孝的意义不止停留于帮助理解中国古典文明,而且可以在现代生活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主题发言结束后,高小强老师、丁元军老师、廖恒老师以及诸位师友皆有发言。与唐文明、陈壁生两位老师切磋交流的内容涉及但不限于:儒家经典的延续性、绝对君主制时代下天子的神秘性、何为“孝”的公私之别等等。最后,此次切磋班在主持人高老师进行了总结发言之后宣告结束。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