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凯作者简介:屠凯,男,西元1982年生,英国爱丁堡大学法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法政哲学研究所执行所长,中国宪法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哲学、宪法学、党内法规,著有《日就月将:十五至十六世纪的中国法哲学》《舆图换稿:明清之际的中国法哲学》等。 |
原标题:“内卷”是没有个性发展的“成长”
作者:屠凯
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发表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九月初十日壬寅
耶稣2020年10月26日
这学期“内卷”这个词在朋友圈愈发流行起来。我朋友圈的很大一部分由高校师生构成,他们说的“内卷”其实是中国几所世一大里出现的一种现象和心态。
“内卷”这个词在学术界本有其内涵。它进入汉语学界的轨迹已有很多人总结,不必赘述。我记得黄宗智先生曾概括为“没有发展的增长”。咱们不必引入什么“边际效益”之类的术语。简单地说,“内卷”就是投入越来越多的努力,而付出的所得却越来越少。
因为这学期又教本科,所以反复思考了大学里所谓的“内卷”。
我原本以为这是零零后用来笑噱真·世一大里同伴压力的一种调侃。但最近觉得,其实他们是很有几分认真在里面的,甚至有点借助理论来定位自己、改造社会的意味在。——发现自己处于“内卷”概念描述的状态中,进而通过在公共舆论上批判之而寻求改变。——而这恰是真·世一大学生应该做的,不是吗?
真·世一大从来都有很大的同伴压力存在。作为高考掐尖的结果,同学们很熟悉这种压力。没什么大不了。进入大学,在全年级几百名“年级第一”中要决出新的“第一”,不可能没有压力。而大学和老师的应对方案是给同学们提供更为宽广的舞台。——擅长学《法绪》的同学未必擅长学《高数》,体育代表队的冠军未必能在挑战杯上夺冠。当然,总有什么都擅长的“学神”,但我们不跟他们一般见识…——理想的结果是,在宽广的舞台上每个学生都有占据c位的机会。同伴压力由此得到释放。
过去,这种压力一直集中体现在争取GPA和英语考试好成绩上。原因很简单。当时,这两项成绩决定了谁能取得更好的深造机会。在深造机会和就业机会、长远经济利益直接相关的时代,大学里的这种同伴压力和社会上的同伴压力在性质上别无二致。所以,没人真的认为可以消灭这种压力,那过于不切实际。学会与之共生,本身就是中国高校“成(为一个成年)人”教育的一部分。
但是,现在同学们说的“内卷”,我觉得并不只是上面说的这种同伴压力。他们描述的典型“内卷”现象是没完没了地“爆肝”“刷夜”写各种课程的各种作业、实验报告,本来一千字可以搞定的要写一万字…——这确实和黄宗智先生历史长卷所描绘的18世纪中国农人颇为相似。通过这种大量重复的“精耕细作”,试图把总学分绩再提高一点点到勉强不难看的“糊口”水平。而不这样做,在人人皆卷的情况下,就面临生存危机。
何其荒谬乃尔?
这根本谈不上竞争,因为争夺的东西本身一钱不值。在一所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学分绩、深造机会、就业机会和长远经济利益这些指标之间本无不可逃脱的因果联系。20年前,国内大学本科毕业后想去一所排名靠前的国外大学读研,也许确实需要学分绩过硬,但现在你完全可以用其它形式的学术成果证明自己的水平。更不要说,去国外交换的机会已近乎普及,学分绩的选拔标准意义趋于消失。而且,交换机会应该给那些确有相应学习研究需求的同学,相互之间无法比较。至于就业,只要能从真·世一大毕业,就业根本不成为问题。成为问题的是到底你有没有选定的职业和志业。——现在说这些,早就不是鸡汤,而是实事求是的规律认识。其实,内心选定的职业和志业,能带来更大的“利益”,虽然未必可以用货币来衡量。
但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六条第(二)项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一所大学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和教育目标,是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的。
所以就算有竞争,也应当是在“充分发展人的个性”这一点上展开。大学运动会是个好东西,因为它具象化了这种个性的竞争。学分绩的竞争也应当以此为模板,重在课程成绩能否体现本门课程“独特的”学术要求。——确有“独特的”学术要求,也是这门课程能够存在的基本条件。否则这门课就不应该存在。
“内卷”的问题在于,它只在量的意义上增加了课程和要求。在最好的情况下,学生接受了类似技能的反复训练而更趋熟练。在一般的情况下,学生只是大量投入了时间,而做了一些重复劳动。其所得只有这次作业的成绩,无关自由探索学术前沿的兴趣和能力,无关多学科多文化的视野和经验,甚至无关本门课程的知识积累。——具体而言,把实验报告严谨认真地写完是十分必要的,但写得很长就看不出有什么必要。文本细读某一部分古典作品是十分必要的,但和本科阶段多读经典相比,多次细读少数几部经典作品就没那么重要。
必须说,“内卷”根本异化了大学教育。在学分绩已经和真实世界的社会环境、期待利益脱钩的条件下,“内卷”居然迫使部分学生更深地沦为学分绩的奴隶。从过去通过学分绩竞争取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变为为学分绩而学分绩的时间精力浪费。陷入“内卷”,哪怕是围绕未来经济利益而取得的低质量发展实际上都已经没有了,更谈不上围绕个性而取得的高质量发展。
而学生失去的不只是高质量发展机会,还有自由。在过去,如果学生下决心牺牲一部分可预见的机会和利益,他们可以暂时不顾学分绩的要求,而自由地把时间投入某种兴趣和试错。吊诡的是,恰恰因为“水课”存在,所以他们其实并没有掉队的危险。而一旦大学课程全面“内卷”,成倍甚至数倍增加作业和试验,大部分学生就不再敢不跟着“卷”,毕竟挂科的风险是非常可观的。在不重视个性的课程中,挂科的只能是那些在时间投入和作业长度等形式标准上吃亏的学生。
一旦“内卷”开始,再想有拒绝的心力就非常难了。——毕竟我们说的是刚刚成年的本科生!学生其实非常清楚“内卷”的课程和作业没有意义,非常荒诞。可当面对荒诞时,把握一棵可以抓住的稻草正是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本科生最正常的选择。换句话说,因为课程内容和评价体系和真实世界已经脱离关系,此时此刻能做的恰恰只有“爆肝”“刷夜”“精耕细作”这样机械化的工作。细想想,这倒是和零零后熟悉的电子游戏世界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这还是大学吗?
破除“内卷”需要课程内容和评价体系的改变。我所服务的这所大学过去有“真刀真枪干专业”的传统,那时候真是卷无可卷。当你的学习研究和真实世界的关系一目了然时,它的意义和你的成长(或者失败,也是一种成长)便清晰可见。我的前辈同事何海波教授跟我教同样的班级时,教学评估我总是争不过他。——对,这才是社会里一定有的同伴竞争。——除了行政法案例特别接地气以外,他还会留让学生真正动手实践,在司法体系闯一闯的作业。我现在意识到,对于本科生来说,这除了给他们知识,还能给他们意义感!这些年,我看本科生参加挑战杯比赛做量化分析也有相似的发现。不一定那种社科色彩的研究真的好,主要是他们感到投入了大量时间而一定不会“卷”。
如果再理想化一点,就是每门课程要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才行,而不仅是学分的堆砌。学生选一门课程应当能学到不一样的技能和知识,而且是自己通过阅读和网课所学不到的。那时候,教师和课程本身的个性就可以带给学生更多更快更好的个性发展。——正如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爆发,让“没有发展的增长”无法维持,一战即溃。我们的大学到那时应当就不会再“卷”了。
2020年10月26日随记
责任编辑:近复
【下一篇】《儒生归来——儒家网十年录》出版暨后记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