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儒家哲学切磋班(总第五十三期):李长春主讲“中国哲学能否从经史传统再出发”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0-12-22 18:45:54
标签:中国哲学能否从经史传统再出发

原标题:“中国哲学能否从经史传统再出发切磋报道

来源:“钦明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十月廿五日丙戌

          耶稣2020年12月9日

 

 

 

庚子年十月廿二(西元2020年12月6日)周日晚七点到十点,四川大学儒家哲学方向庚子年第六期(总第五十三期)切磋班在文科楼哲学系会议室开办。此次切磋班的主讲为中山大学哲学系的李长春副教授,题目是《中国哲学能否从经史传统再出发》。主持人为曾海军老师,高小强老师、丁元军老师、陈建美老师、吴瑶老师及儒家哲学方向学友线上、线下约七十人参加。

 

 

 

活动开始,李长春老师作了主题发言。李老师首先从“学科与传统之间的‘中国哲学’”这一问题出发,分析了中国哲学目前的困境,并提出了“重新发现中国人对实在的经验方式和符号表达”这一非常具有启发性的命题。接着,李老师总结了中国人对实在的两种符号化方式,即“载之空言”与“见之行事”,实际上对应着义理之学与经史之学,并从哲学史向度出发谈了汉代经史学内部的经史分化问题,以及宋明经史与义理的分化问题,后者主要以朱子和阳明为例。在第三部分中,李老师将目光集中在清代至近代学者章学诚与廖平,两位思想家在不同的立场上谈经史之合的问题。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李老师认为这实际上是在倡导“史学道学化”;廖平则反对“六经皆史”,提出“孔经哲学”,认为圣人存在于可知的历史的开端(先天),而历史的发展不会违背圣人指出的道路(天弗违);孔子出现于尧舜禹汤文王之后(后天),其“空言”吸收、消化并且结晶了往圣的历史,从而蕴含了人类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这也是天命使然(奉天时)。“孔经哲学”实际上是将“经学哲学化”。李老师认为,二者的努力虽然不一定成功,但对我们今天的研究仍有很大启发。在这里引入沃格林的“实在的符号化”,提出“空言”与“行事”的结合才是“中国天下”符号化表达的完整形式这一观点,并对“六经皆史”“孔经哲学”进行了重新解释。最后,李老师提出要“期待一种作为‘中国研究’的‘中国哲学’”,核心是要在经典世界与历史世界的张力中,或者说观念与历史的融合中探讨、研究、思考“中国”,在经史之学与义理之学的张力与合力中重建“中国性”。

 

 

 

主题发言结束后,由刘卓然、殷安生两位同学针对报告内容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李老师随后作出回应。在开放讨论时间,诸多师友进行了发言,话题主要涉及何谓“载之空言”,怎样对待经学与理学之间的张力,从经史传统出发意味着什么,以及中国哲学的出路等等。李老师就以上问题一一作了回应。大家热切参与讨论,李老师提出的很多问题也极具启发。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