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南 刘璐瑶】中国哲学构建法、中国哲学史书写法新论

栏目:学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8 12:06:41
标签:中国哲学史书写

中国哲学构建法、中国哲学史书写法新论

作者:张耀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刘璐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摘要:分析甲午以降中国人自己的中国哲学(史)构建法、书写法,可清晰发现三款格式之存在:基于汉学背景之构建法、书写法;基于国学背景之构建法、书写法;基于华学背景之构建法、书写法。学者们分别采用三套格式来研究中国哲学(史),从格式学角度观察,此三款格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汉学对应比较哲学之西化比格式,谢无量、胡适、冯友兰等采用之;国学对应比较哲学之并置比格式,张东荪、张岱年等采用之;华学对应比较哲学之化西比格式,目前正在构建中,所得必为华学款中国哲学(史)。对于华学款中国哲学(史)之构建与书写,文章给出三大展望。

 

关键词:汉学;国学;华学;西化比;并置比;化西比;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


作者简介:张耀南(1963—),男,湖南石门县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比较哲学、知识学、自然国学与科技史;

 

 

在中国当下学术体系中,汉学”“国学”“华学是三门并列的学问。实际上它们之研究对象大致相同,都是以中国”“中国学术”“中国学问等为研究对象。差别主要在方法:汉学SinologyChinese Studies)以西化为方法,固持西化比,力图以欧西学术框架解构中华学术框架、消化中华学术材料;国学并置为方法,固持并置比,力图将欧西学术框架、学术材料与中华学术框架、学术材料分开论之,或共置于一共名下论之;华学则以化西为方法,固持化西比,力图以中华学术框架解构欧西学术框架、消化欧西学术材料【1】

 

汉学”“国学”“华学作为研究同一对象的三款不同比较研究格式,落实到中国哲学构建、中国哲学史书写,就是三款不同的比较哲学格式。

 

分析晚清以降,尤其甲午以降中国人自己的中国哲学构建法、中国哲学史书写法,可清晰发现三款格式之存在:基于汉学背景的中国哲学构建法、中国哲学史书写法;基于国学背景的中国哲学构建法、中国哲学史书写法;基于华学背景的中国哲学构建法、中国哲学史书写法。学者们分别采用三套格式,来研究中国哲学(史)这个对象。从格式学角度观察,此三款格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若能分析清楚,可避免许多无谓争论。

 

一、“汉学款中国哲学(史)”之构建与书写

 

在欧西学术体系中,汉学SinologyChinese Studies)是东方学Oriental Studies)或东方主义Orientalism)之一支,其起点当在晚明,当欧西天学与中华儒道释之学初次相遇之时。

 

张西平先生认为,专业汉学之前,还应有游记汉学传教士汉学两个阶段。此三阶段说[1]———“游记汉学”“传教士汉学”“专业汉学”———值得采纳。

 

汉学西化为方法,固持西化比,力图以欧西学术框架解构中华学术框架、消化中华学术材料。换言之,化西宗以为汉学代表着一种学术格式———“以西化中西化比格式。准此则可知,以地域、时代、领域等,来区分SinologyChinese Studies,是不准确的;就研究格式而言,它们都是相同或基本相同的。都是固持同一种格式:以西化中西化比

 

欧西汉学西化比为格式,几乎已是学界共识。例如,西班牙汉学家劳尔·鲁伊斯就明确承认,欧洲汉学之核心是欧洲”“欧洲观念”“西方观念,以欧西格式为普世格式,以西方中心论贯穿始终[2]。萨义德《东方主义》(Orientalism)亦直言,东方学东方主义实际就是欧西中心论之产物,其中的汉学,同样如此,目标只在为欧西帝国主义或殖民主义背书,为其扩张行为构建学理依据。年轻一代欧洲汉学家,同样看穿此层[3]。张西平先生称为受启于汉学家范式转换”[4],此种范式转换,最终使中国学者几乎集体无意识地倒向西化比格式,汇成一股时代思潮【2】

 

回到中国哲学构建法、中国哲学史书写法,可以发现欧西汉学西化比格式,亦对中国学者之中国哲学构建,起到决定作用;对中国学者之中国哲学史书写,起到决定作用。

 

从格式学角度、从方法论上讲,这在意料之中;从学术发展、从合理性上讲,这在情理之外。因为这不应该是中国哲学之究竟构建法,不应该是中国哲学史之究竟书写法。换言之,汉学款中国哲学汉学款中国哲学史,不应该是中国哲学(史)之正规形态。

 

可以谢无量《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等著述为例,简要说明汉学款中国哲学构建、汉学款中国哲学史书写之大概。

 

在中国人自己构建中国哲学、书写中国哲学史之前,晚明来华汉学家,已经为中国人设定了轨道。他们企图以一种更彻底的经院哲学来代替中国原有的经院哲学,也就是以欧西经院哲学对中华原有哲学进行新的解释或改造”【3】

 

天主教耶稣会(也有其他修会)会士们的格式,是不是真正合情、合理、合格之范本楷模,正是文章现在要讨论的。但在未讨论之前,他们的西化比格式,已成为四百余年间中国哲学构建、中国哲学史书写之一条主线。

 

延至晚清,中国人开始自己出面构建中国哲学、书写中国哲学史。例如,谢无量撰《中国哲学史》,19169月初版,至19289月已出至第九版,可知影响不小。其价值,即在锁定本体优先格式。其布局、坐标与思维方式,均是西式的,作为一部为以后中国哲学史书写奠定格式的开山之作,其所奠定的,就是本体优先格式,就是西化比格式。其整体布局,采用西化比格式;其品评坐标,采用西化比格式;其释读框架、思维方式,采用西化比格式【4】

 

此种构建法与书写法,都是以欧西哲学之本体释读中华哲学之,以欧西哲学之现象释读中华哲学之万物,以欧西哲学之本体释读中华哲学之,等等。总之一句话,就是以欧西哲学本体论式思维、欧西汉学西化比格式释读老子哲学、释读中华哲学。此种构建法、书写法一锁定,后来者若无大才,几无可能出其轨道【5】

 

例如,胡适撰《中国哲学史大纲》,对于老子哲学之释读,就未能出谢撰《中国哲学史》之轨道[5]。冯友兰撰《中国哲学史》,对于老子哲学之释读,亦未能出谢撰《中国哲学史》之轨道[6]。稍后出版的冯友兰撰《新理学》,更是全盘采用西化比格式的典范之作,其对中华哲学之释读,全盘落入欧西哲学形式质料框架中,全盘落入谢著锁定之西化比格式中。

 

二、“国学款中国哲学(史)”之构建与书写

 

胡适以国学等同于国故学国粹学”[7],只看到了研究对象上旧的一面。国学专指中华本土固有之全部学术。

 

汤一介先生《国学能否成为一级学科》认为,针对西学国学之名,应是晚清从日本进口,是当时西学东渐风潮下为区别西学而引进。

 

汤先生强调要注意儒、道、释三家长期处于互补态势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局面。他赞成马一浮先生对国学概念之含义用楷定来讲的作法,认为还是百家争鸣为好,不要定于一尊”[8]

 

西学并立之国学,代表一种学术格式———“中西并置并置比格式,方法是以中释中,以西释西,力图在西化比格式之强势包围中,打开一个缺口,确立中华学术”“华学”“国学之独立身份。学有中西之别国学之作为,根本上是指有别于欧西格式的中华思维”“中华框架”“中华格式”[9]

 

回到中国哲学构建法、中国哲学史书写法,可以发现国学所持并置比格式,亦对中国学者之中国哲学构建,起到重大作用;对中国学者之中国哲学史书写,起到重大作用。从方法论上讲,这在意料之中;从合理性上讲,亦在情理之中。兹以张东荪以《中国哲学史讲义》为中心的中国哲学史书写、张岱年以《中国哲学大纲》为中心的中国哲学史书写等为例,简要说明国学款中国哲学构建、国学款中国哲学史书写之大概。

 

张东荪以《中国哲学史讲义》为中心的中国哲学史书写,包含《知识与文化·中国思想之特征》《公孙龙的辩学》《中国哲学史上佛教思想之地位》《本无与性空》等重要篇章。《知识与文化·中国思想之特征》提出并论证了中国哲学无西式本体论(Substance Philosophy”“中国哲学无西式因果论(Causality Philosophy”“中国哲学无西式形式论(Form Philosophy”[10]等决定性观点。为国学款中国哲学构建、国学款中国哲学史书写,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孙龙的辩学》另行提出了一种对于公孙龙哲学的新释读[11]。《中国哲学史上佛教思想之地位》力图勾勒出历史上中华哲学家全盘化佛模板之完整形态,以为将来中华哲学家全盘化西之参鉴[12]。《本无与性空》立于比较哲学视野,重点讨论中、西、印三大哲学系统对于本体Substance)之不同态度,其国学款中国哲学构建法,表现得淋漓尽致[13]。此三文,张东荪明白标注是其《中国哲学史讲义》之一部分。可知20世纪40年代末,张东荪确是编有《中国哲学史讲义》,且其书写,以批评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等相关著述为背景。这是中国学术史上国学款中国哲学构建之最重要尝试、国学款中国哲学史书写之最重要尝试。

 

张岱年以《中国哲学大纲》为中心的中国哲学构建、中国哲学史书写,包含《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范围》《中国古代哲学中若干基本概念的起源与演变》《中国古代本体论的发展规律》《张载———十一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开展中国哲学固有概念范畴的研究》《谈中国哲学史的学习方法》《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中国古代本体论的发展规律》《中国哲学大纲·致知论》等篇章。其核心观点主要有:

 

第一,认为中式本体不同于西式本体。如《中国古代哲学中若干基本概念的起源与演变》说:西方哲学传入以后,翻译名词中也有所谓本体。西方哲学中所谓本体的意义也是很复杂的,其主要意义之一是指所谓与现象对立的唯一实在。西方的许多哲学家都认为,本体实而不现,现象现而不实,本体乃是现象背后的唯一实在。这所谓本体是与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本体截然不同的。假如用西方哲学所谓本体的意义来了解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本体,那就大错了。”[14]99

 

第二,反对用欧西本体论释读中国哲学。如《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所说[14]607

 

第三,认定中国哲学无欧西本体很健全。如《中国哲学大纲·致知论》之结论《中国哲学中之活的与死的》[15],所讲是中国哲学中六项活的观念之第一项,可知张岱年是以无欧西本体为中国哲学之第一原理

 

以上就是张东荪、张岱年国学款中国哲学构建、国学款中国哲学史书写之大概。他们之书写,保护了中华哲学之原生态,凸显了中华哲学之独特性【6】

 

总体来看,胡适、冯友兰、金岳霖、牟宗三等汉学款中国哲学构建、汉学款中国哲学史书写,是以欧西哲学之为中华哲学特征,是基于中西哲学同质论之一种构建与书写【7】;张东荪、张岱年等国学款中国哲学构建、国学款中国哲学史书写,则是以欧西哲学之为中华哲学特征,或以中华哲学之为中华哲学特征,是基于中西哲学异质论之一种构建与书写。

 

三、“华学款中国哲学(史)”构建与书写之尝试与展望

 

华学一名,由饶宗颐先生(1917—2018,字伯濂,又字选堂,号固庵)最先提出。饶先生认为,欧西汉学家往往带着西洋观点看中华文化,所以使用汉学一名要相当谨慎。

 

饶先生华学设想,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42月,学术集刊《华学》之《发刊辞》云:中华文明是屹立大地上一个从未间断的文化综合体,尽管历尽沧桑,经过无数纷扰、割据、分与合相寻的历史波折,却始终保持她的连续性,像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河滚滚奔流。至于今日,和早已沉淀在历史断层中的巴比伦、埃及、希腊等古老文化完全不一样。中国何以能够维持七八千年的绵延不断的历史文化,光这一点,已是耐人寻味而不容易解答的课题。或云:近期,国内涌起追求炎黄文化的热潮,在北京出现不少新刊物朝着这一路向,企图找回自己的文献所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的真义。亡羊补牢,似乎尚未为晚。”[16]

 

饶先生《发刊辞》强调华学研究之三大坐标:一是纵的时间方面,二是横的空间方面,三是事物的交叉错综方面;在此三方面找寻出它们之因果关系,就是华学研究。他说:我们所欲揭橥的华学趋向,有下列三个方面:一是纵的时间方面,探讨历史上重要的突出事件,寻求它的产生、衔接的先后层次,加以疏通整理。二是横的空间方面,注意不同地区的文化单元,考察其交流、传播、互相挹注的历史事实。三是在事物的交叉错综方面,找寻出它们的条理———因果关系。我一向所采用的史学方法,是重视三点,即掌握焦点、抓紧重点、发挥特点,尤其特别用力于关联性一层。因为唯有这样做,才能够说明问题而取得较深入的理解。Assyrian文法上的关系名词(Relative Pronoun)有一个‘Sa’字,具有WhomWhat等意义,我在史学是主张关联主义的,我所采用的,可说是一种‘Sa’字观,有如佛家的阿字观。”[16]

 

饶先生实际已意识到,华学代表着另一种学术格式。他以为华学研究法约有如下数端:(1)语言文字为根基,如通过甲骨、金文、简帛等出土材料研治文字之学,通过悉昙文字研治声韵之学,通过出土文献及域外文献研治训诂之学等;(2)目录学为津梁,认为我的很多学问的开展,第一把钥匙正是目录学;(3)从三重证据法五重证据法,认为应将王国维纸上之材料地下之新材料互证之二重证据法扩展为三重证据法五重证据法;(4)史学上之关联主义,认为上下古今、万界万物,都是互相牵连的,故学术应上下勾连,而不限于一时一地一物。

 

饶先生之缺点,是没有将华学研究法置于比较哲学大框架下来展开论述。故他虽明确反对西化比格式,但却没有针锋相对地提出化西比格式;其初衷很好,但却尚未揭示华学一名更为深刻之格式与格式学内涵。

 

化西宗以为,在比较哲学大框架下来观察,华学代表的,正是以中化西化西比格式。饶先生不主张用比较方法,认为采用比较方法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容易受他人影响,理路不正;实际上,比较哲学本有三大格式———“西化比”“并置比”“化西比,他可能只看到前两种———“西化比并置比,故不愿使用比较方法。若看不到化西比格式,则饶先生之华学观,很容易退回到国学及其所代表的并置比格式,导致不能实现新的突破。

 

华学之作为,最为根本的,在于它是比较哲学、比较研究之一款格式———“以中化西格式、化西比格式,目标是用中华祖先固有之格式,消化欧西之学。

 

中华哲学家已构建出一整套格式系统,足可吃掉并消化西学,最终把欧西哲学变成中华哲学之一部或一环,产出新中华哲学。中华哲学家全盘消化佛学、最终产出禅宗之伟大历史实践,已经昭示落实化西比、用中华哲学格式系统消化欧西哲学、最终完成全盘化西、开启中华文明新时代之可能前景。

 

具体到中国哲学之新构建、中国哲学史之新书写,目标就是华学款中国哲学华学款中国哲学史之成立。此方面最值得关注的,是马一浮先生(1883—1967,单名浮,字一浮,号湛翁、蠲翁、蠲叟、蠲戏老人)之努力。换言之,马先生曾有华学款中国哲学(史)构建与书写之尝试。

 

马先生明确提出了中华六艺可统摄西来一切学术之典范性的化西比观点。此观点先认定儒、墨、名、法、道等实皆出于六艺国学六艺之学”[17]8-9。此观点又认定六艺之学为中华最古老学术文化之源头,且有着普世价值的意义[17]17-20。此观点最后认定六艺亦可统摄现在西来一切学术[17]17-20。马先生明确提出中华六艺可统摄西来一切学术之观点,实际上就是中国哲学之新构建、中国哲学史之新书写,就是提出华学款中国哲学之构建法、华学款中国哲学史之书写法,只是没有以哲学命名而已。

 

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汤一介先生,分析马一浮先生《泰和宜山会语·论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一节,认为对任何民族说都是本然之善”“性德之真,所以是一致的,认为六艺人类之心灵之体现,故能统摄现在西来一切学术[17]17-20,一切学术文化不外是追求真、善、美【8】

 

华学款中国哲学(史)构建与书写之展望一。马一浮先生试图采用化西比格式,构建华学款中国哲学、书写华学款中国哲学史,是不是很成功,还有待观察。但踵事增华,不能停止。接续马先生,还有事情可作。比如,中华哲学固有格式———“始于正的方法,中经负的方法,上达绕的方法”———能否用来构建华学款中国哲学、书写华学款中国哲学史,就可以讨论。运用此格式,实际上是接着饶宗颐先生讲,同时也接着冯友兰先生讲。冯先生《中国哲学简史》讲始于正的方法,而终于负的方法,认为负的方法为哲学之最后顶点”[18],这是一个不错的框架,其构想是以欧西正的方法为环节、特例,而以中华负的方法为高阶框架、高阶格式。他说中华哲学是负的方法,欧西哲学是正的方法,同时又说哲学始于正的方法,而终于负的方法,结论只能是:哲学从欧西哲学开始,到中华哲学结束,即哲学发展之归宿在中华哲学。用这个框架来构建华学款中国哲学、书写华学款中国哲学史,是可以有新的收获的。

 

冯氏框架很好,但有局限性:说欧西哲学是正的方法,问题不大,因欧西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等,只是柏拉图绝对直答之延伸,它只讲中华哲学三款六式中之直款A=A),少讲不款A≠A),几乎不讲绕款A≈A);但说中华哲学只有负的方法,似有问题。化西宗的研究表明,中华哲学中有正的方法A=A),也有负的方法A≠A),更有绕的方法A≈A)。如此则冯先生说哲学要从正的方法发展到负的方法,以负的方法为终点、最后顶点,是有些问题的;以负的方法为顶点,似是半途而废。冯先生已见到正的方法负的方法两途,然未能真正讲透中华禅宗之绕的方法,是半途而废之典型案例。

 

华学款中国哲学(史)构建与书写之展望二。中华格式,就是中华文明之操作系统,此操作系统,含直绕三款。如五行之关系,就含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相化、相制六式,分三组:相生与相乘为一组,一活一死;相克与相侮为一组,一活一死;相化与相制为一组,前者通过第三者而生,为活,后者通过第三者而克,为死。第一组为直款之两式,第二组为不款之两式,第三组为绕款之两式。周易哲学亦然,易一名而含三义,即变易、不易、简易三款。变易为易之肯定义,为直款;不易为易之否定义,为不款;简易为易之肯定兼否定义,为绕款。同样,《墨辩》负而不挠说在胜一段中亦含三款:权胜重也,为直款;权不胜重也,为不款;权重相若也,为绕款。《庄子·则阳》言而足一段中亦含三款:言而足,为直款;言而不足,为不款;言默非言非默,为绕款。

 

此种直款不款绕款格式,乃是中华历代哲学家共同构建而成的公共哲学框架。此框架不偏执于直款,不偏执于不款,同样不偏执于绕款,而是三款并重,强调合且离之思维,如合本体论与现象论、同时离本体论与现象论之思维、合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同时离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之思维、合进化论与循环论、同时离进化论与循环论之思维、合主谓式句辞与相关律名学、同时离主谓式句辞与相关律名学之思维、合内在关系与外在关系、同时离内在关系与外在关系之思维、合实在论与符号论、同时离实在论与符号论之思维等。整体主义、全息主义、机体主义、情义主义等,诸多描绘中华思维”“中华格式之词,均是此种不偏执于直款,不偏执于不款,同样不偏执于绕款之思维,均是此种三款并重之大某主义。此种大某主义,到今天,正愈益焕发出其化铸梵欧之强大生命力。运用此框架,可修正中华哲学中若干重大问题,亦可破解欧西哲学中若干重大问题。

 

以直绕三款、正绕三款为格式,以中华文明之操作系统为格式,来构建一种中国哲学,来书写一种中国哲学史,也许就是华学款中国哲学”“华学款中国哲学史。此种哲学要求将实体属性、本质现象、一般个别等,同等看待,说重要,都重要,说不重要,都不重要,一碗水端平;而不是像欧西哲学那样,重实体而轻属性、重本质而轻现象、重一般而轻个别。比如中华阴阳哲学,就认为阴与阳同等重要,阴阳互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正偏关系、主宾关系、上下关系、左右关系等,同其道理。比如中华美学,不仅讲,还讲,更讲虚实相涵;讲直款,是直答;讲不款,是不答;讲虚实相涵绕款,是绕答。以此种美学为框架、格式,是完全有可能消化执着于讲、少讲、不讲之欧西美学的。这样构建出来的中国哲学,也许就是华学款中国哲学;这样写出来的中国哲学史,也许就是华学款中国哲学史

 

华学款中国哲学(史)构建与书写之展望三。华学款中国哲学构建法、华学款中国哲学史书写法,还可以接着易经讲。因为系辞格式实乃一套全值逻辑系统,即穷尽全部可能性之逻辑系统,其根元框架为三款八式。系辞格式作为公共哲学框架,可用来分析所有关系,如中华哲学中阴阳、彼此、有无、上下、是非、善恶、美丑、真假、好坏、一多、空假、空中、假中以及欧西哲学中本体现象、实体属性、唯物唯心、主体客体、唯理论经验论等之关系。

 

系辞格式源于《周易·系辞》中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一段话。根据南宋大哲学家朱熹(1130—1200年)梳理系辞格式之理路【9】,在阴、阳二元框架下,两仪只能生成四象;四象再生阴、生阳,只能生成八卦;八卦再生阴、生阳,只能生成十六卦;十六卦再生阴、生阳,只能生成三十二卦;三十二卦再生阴、生阳,只能生成六十四卦。八卦框架下,太阳两式为直款,太阴两式为不款,少阳、少阴四式为绕款。此套全值逻辑,即为公共哲学框架之模板,即为吾人构建三款八式公共哲学框架之根元理论。

 

 

以上八句中,第(1)、(2)句为直款两句,第(7)、(8)句为不款两句;第(3)、(4)句为亦阴亦阳两句(第(3)句阴先死双亦句,第(4)句为阴先活双亦句),第(5)、(6)句为亦阳亦阴两句(第(5)句为阳先活双亦句,第(6)句为阳先死双亦句),此四句合为绕款四句。凡三款八句,为根元八句。因八句中之任一句均蕴涵八句,故阳辞之逻辑全值为六十四句。此为基础六十四句。与阳辞(肯定判断)六十四句同时存在的,还有阴辞(否定判断)六十四句与兼辞(模态判断)四个六十四句。合计六个六十四句,共三百八十四句。二元关系下,合并计算阳辞、阴辞、兼辞,其逻辑全值为三百八十四句。换言之,以系辞格式讲任一二元关系———如阴阳、彼此、有无、上下、是非、善恶、美丑、真假、好坏等———必穷尽于此八根元句、六十四基础句、三百八十四全值句。

 

若将系辞格式与中华哲学最完满的平衡态思想联系起来,则可知汤一介先生所论最完满的平衡态”[19],在逻辑上,就是指任一二元关系必穷尽于八根元句、六十四基础句、三百八十四全值句,任一三元关系必穷尽于十六根元句、二百五十六基础句,两千五百十六全值句,任一四元关系必穷尽于三十二根元句、千二十四基础句、万八千四百三十二全值句,任一五元关系必穷尽于六十四根元句、四千九十六基础句、十三万九千二百六十四全值句,六元关系、七元关系等类推。只有把这些关系全部揭示出来,才是最完满的平衡态

 

系辞格式八根元句、十六根元句、三十二根元句、六十四根元句之框架,也许就是到目前为止,所能找到的构建华学款中国哲学、书写华学款中国哲学史之最优框架。有了框架、有了方法,华学款中国哲学”“华学款中国哲学史就有可能在当代人手中完成。

 

这就是化西宗对于用化西比格式构建华学款中国哲学、书写华学款中国哲学史之几种展望。落实起来有难度,但可能性是存在的。到目前为止的研究表明,比较哲学至少有西化比”“并置比”“化西比三大格式,分别对应汉学”“国学”“华学。用其中任何一款,都可以构建出一种中国哲学、书写出一种中国哲学史

 

总之一句话,到目前为止的中国哲学构建、中国哲学史书写,有采用西化比格式者,如谢无量、胡适、冯友兰等,所得为汉学款中国哲学”“汉学款中国哲学史;有采用并置比格式者,如张东荪、张岱年等,所得为国学款中国哲学”“国学款中国哲学史;有试图采用化西比格式者,所得将为华学款中国哲学”“华学款中国哲学史。但华学款中国哲学”“华学款中国哲学史迄今并未真正成立,完成其事尚任重道远。有之,请从吾辈始。

 

参考文献
 
[1]张西平.西方汉学的奠基人罗明坚[J].国际汉学,20122):157—176.
 
[2]劳尔·鲁伊斯,王燕,刘莉.欧洲汉学更重要的是欧洲观念[N].社会科学报,2012-09-065.
 
[3]ROKER J S.Searching for the way—Theory of knowledge in pre-modern and modern China[M].Hong Kong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8228—305.
 
[4]张西平.汉学研究三题[J].国际汉学,20032):9—13.
 
[5]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1954—65.
 
[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61218—222.
 
[7]胡适.胡适文存(第三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0.
 
[8]汤一介.汤一介集(第六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00—106.
 
[9]张耀南.论国学之作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1):5—9.
 
[10]张东荪.知识与文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99—105.
 
[11]张东荪.公孙龙的辩学[J].燕京学报,19492):29—42.
 
[12]张东荪.中国哲学史上佛教思想之地位[J].燕京学报,19501):147—178.
 
[13]张东荪.本无与性空[J].现代佛学,19501):13—15.
 
[14]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五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15]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二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615.
 
[16]饶宗颐.华学(第一辑)[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17]马一浮.马一浮全集(第一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1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394—395.
 
[19]汤一介.汤一介集(第八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55—259.
 
注释
 
1】文章思路,酝酿已久。草稿曾在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2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20151121—22日,清华大学)上宣读,题为《中国哲学史之四度书写:从谢无量、胡适、冯友兰到张东荪》(张耀南),后收入论文集《现代中国哲学与新儒学》(陈来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3月,第333—346页)中。调整思路之后,第二稿又在中国哲学的原创、诠释与转型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哲学史学会2017年年会(201799—10日,首都师范大学)上宣读,题为《汉学国学华学视野下的中国哲学史书写———四论汉学国学华学》(张耀南,钱爽)。与此相关的、只讨论格式与格式学之专文《以华学为究竟格式论———五论汉学国学华学》(钱爽,张耀南)亦曾在北京欧洲汉学会当代中国文化影响力生成国际论坛20171124—25日,北京师范大学)上宣读。今再引入张岱年、马一浮等大家之构想,进一步深化中国哲学构建法”“中国哲学史书写法之研究,而成此文。
 
【2】钱爽,张耀南《格式与格式学:汉学国学华学西化并置化西”———五论汉学、国学、华学》分析认为:实际上,SinologyChinese Studies汉学这一款以西化中西化格式的两种表现形式,Sinology涉及的领域较狭窄,而Chinese Studies涉及的领域较宽泛,但均属以西化中西化格式。Sinology可以说是局部的以西化中,而Chinese Studies可以说是全盘的以西化中。参见:黄会林主编《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第三极文化论丛(2018)》,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139—140页。
 
【3】南案:何兆武以经院哲学指称中华固有哲学,本身就是一种连类,是把上等的茅台变成劣质的XO”“把上好的龙袍变成三流的西装之举。参见: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第33页。
 
【4】参见:谢无量《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16年,《绪论》第1—3页。又可参见:该书第一编下,中华书局,1916年,第6—10页。
 
【5】学界有一种看法,认为谢著《中国哲学史》大抵没有越出传统的儒家古史观的藩篱(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第118页),此说在中国哲学史范围之内,也许是对的;但若放到中国哲学构建法”“中国哲学史书写法中去观察,就有些不妥。因为该书批评各家学说,很多地方甚至主体上,的确是采用了欧西哲学中所谓格式
 
【6】参见:张东荪《公孙龙的辩学》,《燕京学报》第三十七期,1949年;《中国哲学史上佛教思想之地位》,《燕京学报》第三十八期,1950年;《本无与性空》,《现代佛学》第一卷第一期,1950年。
 
【7】参见: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陈坚《评胡适和牟宗三的中国哲学特征论》,《广西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8】参见:《马一浮的国学观———为〈马一浮全集〉所写的序》,《汤一介集》(第六卷)《思考中国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07—116页,20144月第1版。2012430日完稿,54日修改第一稿,55日修改第二稿。原刊于《中华读书报》,2012-07-25
 
【9】参见:《朱熹集》卷37《与郭冲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654—1655页。又见: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8月第1版,第26页。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