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作者:孙本良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五月初二日庚寅
耶稣2021年6月11日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生活在奴隶制生产关系逐渐瓦解、封建制生产关系逐渐形成的年代。孔子私学的兴起,正是在这一变革时期发展起来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他政治思想的一部分。孔子的政治思想,讲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主义。其理论根据,是发现了“仁”的普遍性存在。而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在于承认人人有受教育的可能性。
在孔子看来,“学”是方法,通过“仁”成为“君子”,可以出仕,也可以不出仕。《论语》说:“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君子”是“不器”的。孔子的教育目的,虽然是要培养“治国”的人才,但更重要的还是在人格的修养上。正如他所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诸语,他是把学习的目的扩大了。
“因材施教”“以身作则”是孔子教学上的两大原则。因材施教就是从实际出发。《学记》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又说:“夫子以身教,不专以言教”。故温故知新,可以为师;记问博习,无与于师道也。均说明孔子的教学方法,以重视学生自己的思考活动为主,成为其鲜明的特点之一。在启发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反问教师。反复辩诘,道理至明。孔子发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虚心好问的精神,是学好的基础。如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作为“以德服人”的教育家,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典范,他倡导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央视《典籍里的中国》第五期播出《论语》
【下一篇】【陈建洪】如何理解儒“家”的当代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