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东海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著有《大良知学》《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论语点睛》《春秋精神》《四书要义》《大人启蒙读本》《儒家法眼》等。 |
君子之怒、浩然之气和为己之学
——东海客厅论自心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首发于 “东海儒钟”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五月廿八日丙辰
耶稣2021年7月7日
生气一词很有意思,其义多重,或指使万物生长发育之气,或指人之元气、正气,或指活力、生命力和生机;或指愠怒之气,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
有时候怒气就是正气。正如龙在野厅友所说:“于初始操作层面而言,有一法亦可存养正气。苟非障蔽深者,于腔子里的心有所涵养,而遇艰难时世不公之事,自会生气,此气正是正气。”
眼见政治无道社会不公,仅仅生气是不够的,不会生气是不行的。养浩气致良知,都有赖于这一点怒气的萌生。不会生气,说明四端之心已泯,就谈不上什么四心的扩充和浩气的培养了。不关心政治者立不了德成不了君子,原因在此。
是人都会生气、发怒。因何而怒,怒气发得是否中节,是否合情合理合乎天理,这是君子小人重大区别。为民胞之不幸、社会之不公而怒,君子之怒也。
君子之怒不乱发,发之有道;更不虚发,发之有实。有权位则诉诸于政治手段,无权位则诉诸于文化手段。手段不同,目的一致,都是为了救援民胞、改良社会而成就自己。殊途同归,此之谓也。
救援民胞改良社会和成就自己,两个目的,后者更为根本。成就自己,包括成就自己的功德言和后世名,又以成德为最。成德者,成就德性仁心、良知光明也,最高境界是成圣,人生之成功和幸福,莫大于是。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东海曰,儒之言者行者皆为己。这是儒家与其它宗派学派的重要区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核心就是明明德致良知。儒家道德根基特别扎实,择善固执允执厥中,根本因在此。
今之学者为人。无论是为了人民、民族、国家天下,如果学行的目的停留在外,那就必然执德不弘信道不笃,难免朝三暮四半途而废。
成名成功成德都属于成己。故儒家于名,虽然不刻意而求,却也不故意而逃,而是顺其自然,视之为德行的副产品。有其名未必有其德,有其德必然有其名,这是一条儒律。如果终身默默,死而无名,那说明其人无道无德,是可耻的。故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只有真正觉悟“为己”之大理,才能学儒不厌行儒不已,持之以恒。否则,若无现实利益可图,或遇到各种问题,诸如特殊困难、意外危险、亲友反对误会等等,难免中道而废。行儒即行仁,将儒家理义付诸于实践,包括道德实践和政治实践。政治实践需要相应的条件,道德实践不需要条件,我欲行斯行之。
《论语点睛》自序曰:《学儒乃大丈夫事》。这个题目就是一条东海律。在极权社会,欲学儒行儒有成,非豪杰之士不可,非大丈夫不可也。
欲明为己之义,须知中国一人、天下一家、民胞物与、天地万物一体同仁之理;欲真知此理,须上达性与天道,知天命。能知天命,欲不为君子人,不可能也;欲不落实爱人爱物之仁爱,欲不致力成人成物之事业,不可能也;面对天下滔滔欲做一个旁观者和自了汉,不可能也!君子有过,只会是过于热情过于勇猛过于超前,一般不会是过于冷漠怯懦退缩。观过知仁也。
能明为己之义,自有浩然之气。日前写了一首七绝《写怀》:
浩气蟠胸讵畏匡,经危履险自堂堂。
久甘寂寞缘何愿,欲吃千秋俎豆香。
本诗用了新旧两典。讵畏匡,用《论语》“子畏于匡”典。子畏于匡,指孔子在匡地受到威胁。讵畏匡,意谓像孔子畏于匡一样无所畏。唐诗人柳宗元有句:“顾土虽怀赵,知天讵畏匡。”
吃香是用自己的典。曾经在客厅发言:“習君上台前后,我就在微博普告,杂时代开始,倡导儒马融合的杂家开始吃香,立足马学、以马融儒者最香,立足儒学、以儒融马者次之……反马仍是大忌,对于个人来说,寂寞和风险是难免的。”东海坚持辟马,不在乎寂寞和风险,是希望自己流芳后世,享受千秋万代的怀念和敬仰。这个吃字极俗,有厅友代改为享字。虽改得好,味却淡了。
有人曾出语相戏:“三潭映月,少了点灵光”要我对上一句。我将其语略作调整作为上联,对曰:看三道灵光,三潭映月;凭一点浩气,一掌开天。
拥有浩然气,自然不动心。《金刚经》说:其心如如,如如不动,心心契于真如法一。儒家同样,吾心如如,如如不动,心心契于良知法一。孟子说“我四十不动心”(《孟子·公孙丑上》)陈普有诗赞曰:见道分明了不疑,气常无暴志常持。确乎理气为标准,变故艰危岂足移。
东海也可这么说而无愧。二十年来,这颗心从不曾为名利、困难和危险而动摇过。二十年前,吾还不到四十岁。曾与体制内外多位友人戏言:任何人都能动摇,我心不能动摇。我心若是动摇,那是法地动摇,天心动摇,要天崩地裂的!虽然戏言,亦可见吾心之坚定,非任何外物外境所能动摇也。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白化文】孔子及其弟子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