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奥儒学对话论坛成功召开
来源: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六月初三日辛酉
耶稣2021年7月12日
2021年7月8日,由奥地利外交部、奥地利驻华使馆文化处(北京)主办的中国—奥地利儒学对话论坛“儒学视域下的现实与未来”在线上成功召开。中奥双方学者从儒学研究的视角出发,围绕“全球环境保护”“人工智能技术”“全球科学合作”三个议题展开对话,共同探讨儒学在面对当代全球问题中的现实意义。奥地利外交部公使亚历山大·里格先生、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大使李晓驷先生、维也纳大学副校长让-罗伯特·泰伦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教授、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李夏德教授,中奥双方学者及部分学生参会。
奥地利外交部公使亚历山大·里格先生在致辞中表示交流和对话在疫情期间也是非常必要的。对话能够架起桥梁、促进相互理解,只有通过对话,才能消除偏见、扩展视野。交流不是为了判断对错,而是一种人和人之间思想的交流与丰富。在过去五十年间,奥地利和中国的专家们已经对许多现实性和长远性的问题进行了对话交流。今年是中奥两国建交五十周年,这为回顾两国在过去对话方面取得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今后,公使先生表示,相信双方在哲学及发展理念方面的对话还会进一步深入。
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大使李晓驷先生以录制视频的形式对此次对话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教育、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治理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下的世界正处在一个不平凡的特殊时期,要想为这些复杂的国际问题找到解决办法,人们不应只依靠先进的现代技术,更要结合传统经典哲学里面的经验智慧。在过去的五十年里,中奥双边关系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务实合作硕果累累,文化交流精彩纷呈,希望两国能够以五十周年建交为契机,以类似今天这样的交流活动,进一步推动双边关系的发展,促进彼此的理解,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为中奥双方长期稳定的发展以及中欧关系领域的双赢局面做出努力和贡献。
维也纳大学副校长让-罗伯特·泰伦教授同样以录制视频的形式发来贺词。他表示,大学越来越发展成为国际上的开放机构,这种国际化趋势对大学自身以及大学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有助于加深彼此了解与学习的机会,并且这种世界性的合作已经成为一种必要。奥地利和中国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但都共同希望为全人类寻找一个适合未来的模式。这次对话论坛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大家能够丛不同的角度出发去讨论世界共同面临的一些挑战。此次对话选择儒学作为主题,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进行合作和对话,具有深远的意义,期待随着疫情的解封能够与中国的大学同仁们进一步深化合作。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对话对于促进中奥两国人文交往与合作,促进中西文明的交流与互鉴都具有重要意义。齐鲁大地是儒学的发祥地,山东大学深受悠远绵长的齐鲁文化滋养,向来就有“文史见长”的学术传统,在人文学术领域曾经创造出瞩目的业绩。儒学高等研究院自2010年成立以来,在中国传统学术领域中精心耕耘,不断发展壮大,从规模上讲,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儒学研究机构。此次的中奥对话所凸显的“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儒家思想”,正是学院当前重点研究的方向。这种跨文明、跨学科、跨专业的儒学研究,既关注儒学的基础问题研究,又紧密结合当今社会现实,相信将在国际国内产生较大影响,成为儒学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李夏德教授表示,本次中奥对话论坛选择从儒学的视角出发讨论人与环境、技术和社会关系,意义深远。当今世界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不应限制在一个文化或一个圈子,而应当共同探讨、共同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就更为重要。中奥之间已存在许多健全良好的交流机制与桥梁,希望双方能够在精神和思想上也彼此联系,为我们共同的世界、共同的未来出谋划策,也希望未来在国际上儒学不单是孔子的言论,而是整个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的言论都能够大放异彩。
第一场对话的主题为“全球责任——关注全球环境问题”。颜炳罡教授以《人与环境何以和谐发展——环境伦理的儒家表达》为发言题目。颜炳罡教授阐发了儒家关于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思想理论。在儒家看来,人是环境的一部分,同时又是环境建构的参与者、创造者。人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同时人又别于自然。儒家认为天地者生之本,在这个意义上,礼敬自然即是尊重天地万物共有的父母。人类如何才能够永续发展,人类的增长有没有极限,这是当代许多学者所思考的问题,儒家循环发展的观点正可以对此做出回答。今天人类不仅面临着自然环境问题,还面临着人文环境问题,因此我们也要关心文化的多样性问题。为了人类共同的家园,任何一种文化都应该奉献出全部智慧,共同应对人类全体所面临的挑战,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地球家园。
香港科技大学本杰明·斯托利尔教授的发言主题为《儒家思想与环境保护》。斯托利尔教授从循环经济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儒家思想中可以运用到环保领域的相关观念。他指出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领域不可缺少的一环是通过个人修养来促使个人融入到环保,而个人修养比法律更为有效正是儒家所主张的。一方面,儒家认为人和自然是彼此联系的,人不能脱离环境生活;另一方面,儒家用以规范日常生活的“礼”的观念,在循环经济中也有借鉴价值。“礼”能够促进自律的产生,可以扩展到对别人的影响上,形成榜样的力量。如果把这些儒家思想引入到环保当中,会对我们的实际行为产生重要作用,使环保主张更加有效。
颜炳罡教授在第一场对话的总结中指出,两方观点虽有相异之处,但都认为人乃环境之产物,应该承担起对环境的责任;都认为循环的理念在人类可持续性发展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这一共识下,双方可以在今后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第二场对话的主题为“人工智能——关注人的形象”。维也纳大学亚历山大·菲利波维奇教授在以《人的形象与人工智能——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伦理》为题的主旨发言中提到,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人工智能技术急需适应全球化的伦理标准。21世纪数字技术化的伦理学必须是一种跨文化类型的伦理学,因此与中方开展相关的对话意义深远。目前,一些关于人工智能的伦理学中提到了特定的“人”这个概念,但缺乏对“人”区别于“人工智能”的进一步描述。而儒家对“天”、“人”以及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独特理解,为我们探索人工智能伦理提供了中国的视角。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以及背后的人类形象对人类发展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将儒家思想中的相关伦理思想观念建设性地运用于全球和跨文化的人工智能伦理领域,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黄玉顺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人是什么?——孔子面对“攸关技术”的回答》。黄玉顺教授在发言中引入“攸关技术”这一概念。所谓“攸关技术”是指那些关乎人的存在与本质、从而导致人伦忧患的技术。面对“攸关技术”的刺激,身体、智能、情感和意志都将不再是人的特有本质,因此“意向性的智能存在者”在当下已不足以成为“人”的定义,“人是什么”这个问题赫然逼现。在孔子那里,人之为人更为根本的根据是“天”,孔子之“天”是超凡的,具有“天生”之创生性、“天命”之神格性,因此具有“知、情、意”。据此,面对攸关技术的挑战,“天然的意向性的智能存在者”应当成为“人”的新定义,天然性应成为人之另一本质规定。并且,“人性”作为一种“自然”,在孔子看来乃是“天然”,所以称其为“天性”,因而人还具有自然性。在儒家,人是天的创造物,即天然的存在者,因此,必须敬畏天命,即敬畏人的天然性与自然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反对科技的发展。
在本场评议环节,本杰明·斯托利尔教授指出“人是天然的”为现代技术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性价值的准则,儒家的经典与理论中蕴含许多类似这样极具启发性意义的观念,为我们今后的探索研究提供了可能。
第三场的对话主题为“后疫情时代的科学合作与对话结构”。马来平教授以《“格物致知”论与儒家认识论的转向》为题探讨了科学与儒学关系的基础理论问题。马教授提到,在程朱看来,格物范围无限广大、无所不包,外物是格物的重要对象。朱子明确指出,格物致知应该“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要洞察外物的性质和规律。因此朱子的“格物致知”论突破了认识客观外物的性质与规律,突破了儒学惯常的单纯伦理视域,而触及到了主体认识客体的认识论、触及到了科学,从而实现了儒学认识论的转向。这种认识论转向让我们看到儒学与科学具有根本上的亲和性,如果把儒学的人文精神与现代科学精神有机结合,对于避免和解决科技的负面作用以及端正科技的发展方向都会大有裨益。
李夏德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中奥科学合作和对话结构——聚焦COVID19后疫情时代参数》,并对后疫情时代的中奥科学合作与对话提出倡议。李教授指出,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中奥两国在科学文化领域已有众多运作成熟的合作项目。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这些对话与合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论语》开篇讲到学习、朋友和跨越距离交流的价值,这也是今天对话的意义所在。中奥或中西之间有诸多相异之处,儒家所强调的求同存异等观念既可以防止民族主义、孤立主义,也可以维持和扩大对话与交流,这对国际社会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在本场评议环节,黄玉顺教授指出马来平教授提出朱子实现了认识论转向这一观点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与西方哲学中笛卡尔的认识论转向具有比较研究的价值;李夏德教授的发言报告在目前某些西方国家主张与中国脱钩的背景下,具有积极意义和建设性。
在自由讨论环节,两方学者就儒家礼教与法律何者应为推行环保思想的首要方式、是否应当在源头给予人工智能以伦理道德限制以及技术是否是中立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杰明·斯托利尔教授认为就推行环保思想的效率而言,儒家礼教方式比法律更为合适。亚历山大·菲利波维奇教授认为在创造人工智能时,就应当给予道德性与伦理性的限制。黄玉顺教授认为发展技术的同时给予道德约束并不改变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这一事实。
对话论坛接近尾声,李夏德教授与颜炳罡教授分别对本次中奥对话进行了总结。李夏德教授表示此次对话中大家的观点有同有异,但都归结到了“人”这一角度,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作为一个主体如何去克服这些挑战这个问题。今天的讨论将给未来进一步的文化对话带来更多的启发,未来的对话范围将会更广、规模将会更大。颜炳罡教授表示今天的对话非常成功,在场的嘉宾受益良多。中奥两方学者观点虽有许多不同,包括中国学者内部、奥地利学者内部,观点也不完全相同,但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才能够击撞出思想的火花。受疫情影响,虽然大家不能够直接面对面交流,但中奥双方的学者共同关注着人类的未来和命运。儒家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中奥双方将共同努力,为人类更好的明天贡献智慧和才华。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阳明教育联盟第三届联盟大会暨第二届联盟教育论坛举行
【下一篇】【苏晓冰】王阳明对人性实在性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