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义行 儒者知交
——记衍圣公孔德成与李炳南二三事
作者:孔繁杰(中学语文一级教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孔子文化》季刊2018年第2期
山东曲阜是孔子的故里。孔子第77代嫡孙、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先生一生五德践行,尊师重教,他对老师庄陔兰、李炳南一向深怀敬意,尤其与李炳南先生相知相伴40载,患难与共,生死相依,其情谊感人至深。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唯有孔子后裔不受改朝换代影响,形成独一无二的孔府世家,被誉为“天下第一家”。孔德成自幼享受着普通孩子所没有的富贵尊荣,但也承受了普通孩子少有的悲苦。他不平凡的一生与他的身世息息相关。
孔德成字玉汝,号达生,其父是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孔令贻先后有四个妻妾,原配孙夫人未生育,很早病故。再纳一妾丰氏,也没生育。三娶陶氏,生了个儿子却不幸夭折。子嗣问题成了孔令贻和陶夫人的心病,他们年复一年地到泰山“拴娃娃”,以求陶夫人生子,但直到孔令贻43岁时陶夫人仍未怀孕。孔令贻遂将陶夫人的贴身丫鬟王宝翠收为侧室。王氏先是生了两个女儿孔德齐、孔德懋,第三次怀孕后,孔令贻去北京给岳父陶士鋆吊丧,不意突患背疽,病情不断加重。弥留之际,令他牵挂不已的还是子嗣问题。他给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写了遗呈:“令贻年近五旬,尚无子嗣。幸今年侧室怀孕,现已五月有余,倘可生男,自当嗣为衍圣公,以符定例;如或生女,再当由族众共同酌议相当承继之人,以重宗祀。”(齐金江、张震:《孔府档案记载中的孔德成》)
孔令贻病逝在北京太仆寺街的衍圣公府,其灵柩从北京运回曲阜孔府。孔令贻亡故后三个多月,即民国九年农历正月初四,王氏临产。为防止意外发生,北洋政府派军队在孔府的里里外外都站岗,省政府派官员与孟、颜、曾三氏的奉祀官同时在场监督。终于,如众所愿,王氏生了个儿子,就是孔德成。
衍圣公府给大总统、国务院总理、内务总长的电函说:“先衍圣公令贻之妻王氏遗腹已于1920年2月23日即夏历正月初四巳时产一男,大小咸安,上纾廑念。”(《孔府档案·故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遗腹子德成诞生经过情形》)
孔德成出生后的第17天,其生母王氏病故,终年25岁。孔德成出生后的第87天,孔府收到大总统徐士昌令:“民国九年4月20日大总统令:孔德成袭封为衍圣公。”(《孔府档案》六九五一)
婴幼儿时期的孔德成,一直跟随陶夫人住在前堂楼的东间,乳母张妈妈一直守在他们身边喂奶。多年后,张妈妈曾深有感触地说:“德成虽是小公爷,可也是个苦孩子,出生几天就死了亲娘。”(张培英:《回忆我少年时和孔德成在一起》,《曲阜文史》1982年第2期)孔德成没享受过生身者的父慈母爱,但他聪颖异常,懂事早,五岁时走上祭坛开始主持祭孔仪式,而且像模像样。
孔府的西苑是家塾所在地,孔德成五岁开始在家塾延师受学。在这里与孔德成一起读书的有大小姐孔德齐、二小姐孔德懋,还有伯母袁氏的女儿孔德慈和府医的儿子刘三元一起陪读。孔府聘了四五位教师给他们教课,课程有四书五经、书法、古琴、珠算。那时候,“洋学”已经很流行,孔府也从北京请来了教师王毓华,教数学和地理,又从曲阜师范学校留下了一名叫吴伯箫的毕业生教英语。
孔府的府务实际由养母陶夫人代行职权。“陶夫人致力栽培孔德成,她每天上午办公,坐在过去孔令贻在前上房的大书案前,听管家、账房向她秉报孔府大小事务,而幼小的孔德成就坐在旁边见习。”(汪士淳:《儒者行——孔德成先生传》,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30年3月,陶夫人突然中风病逝,享年51岁。按族规府例,九岁的孔德成成了孔府的“当家人”,史料称其为“稚龄当家”。实际上,孔府的府务由本家三爷爷孔印秋代为料理。
童年的孔德成常常身穿长袍马褂,不能与别的孩子嬉戏。一个没爹没娘的孤儿,圈居在若大的圣人府邸,头顶着人世间耀眼的公爵光环,一大群丫鬟仆人伺候着,身边还有一个荷枪实弹的警卫班日夜护卫着,全没有普通人家孩子的童趣,养成了他少年老成、沉默寡言的性格。几位塾师对他的严格管教,也使他养成了好学、平和、敦厚的人品。
孔德成自幼受到儒家文化的滋养,在学习上是严格的,在生活上是简朴的。几十年后身处台湾的孔德成在《庭训与师道》中讲述了他早年在孔府的生活:“在日常生活方面,就饮食、衣着两项来说吧,饮食一项是十分简单的,够吃即可,不许挑嘴或自作主张点菜,家里做什么就吃什么,这是中国旧家庭的规矩。并非吃不起,而是要小孩子养成淡泊、平易的饮食习惯,才不致任意放纵。衣着方面,锦衣华服虽然也可以说穿得起,然而在我们家里是不为的。我们小时候家里只许穿布衣,鞋子也是布鞋。种种衣食上的规限,无非教导小孩子养成简朴的习惯。在待人接物方面,我们家佣人虽然不算少,但是小孩子对待佣人不准呼来呼去,请他们做事,必定要有礼貌,如果小孩子有不礼貌行为,一定会受训责。”
1935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改衍圣公爵号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享受特任官员待遇。15岁的孔德成于南京国府礼堂宣誓就职,蒋介石亲临祝贺。
1936年冬,庄陔兰受聘来到孔府任教,教授孔德成国学和书法。庄陔兰字心如,今莒南县大店镇双榴堂人。34岁清光绪甲辰科殿试中进士。曾留学日本,期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国后,先后任山东法政学堂监督、任山东省议会副议长、国会参议院议员、山东巡抚孙宝琦的秘书。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十多年里,他曾当选为国民党山东支部理事,任山东行政公署总务处处长、山东图书馆馆长、国会参议院议员等职。孙中山逝世后,他消极遁世,研读佛经,不再过问政治。1936年冬,应邀赴曲阜孔府“做客”,孔府慕其德厚才高,聘为塾师,此时的庄陔兰已经67岁。(贵文草堂:《庄陔兰抽身宦海孔府当“家教”》)
庄陔兰先生学识渊博,文采飞扬,是著名诗人、书法家、国学大师,世尊称他“庄翰林”、“庄太史”。他眼睛高度近视。爱喝酒,喜穿粗布衣衫。为人忠厚,待人谦和,深得孔府器重。他客居孔府施教,不要薪俸。
曲阜可移动文物普查《孔府档案》新发现许多庄陔兰先生在曲阜期间的书信、诗抄、佛经手抄、日记、随记,还有晚年照片及对学子的作业批注。随记中有这么两则,颇为幽默风趣:一、“意志不坚,不觉又犯酒;年已七五,尚有童心,可笑可恨,书此志过。”二、“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自然睡少,有此四少,神仙诀了!”
庄先生的所谓“四少”,竟也透露了孔府当时已经衰落的真实境地。事实上,孔府原来在5省30县的100万亩土地已经收不上来地租,孔府经济渐渐入不敷出。陶氏去世时,亲戚宾客来了连饭也管不起了,只好靠孔府各家近支来派饭。
历史走进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已成定局,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庄陔兰忧心忡忡:几年前,日本人就打孔德成的主意,1935年4月,日本最大的孔庙——东京汤岛孔庙大修竣工之际,日本人“邀请”衍圣公孔德成出席典礼,孔德成婉言拒绝;日本人又在曲阜设宴邀请,孔德成推脱有病拒绝赴宴。而今国难当头,日本人定会乘战乱迫使孔德成当汉奸、作傀儡,因此,应当有人保护孔德成才行。庄陔兰与王毓华、吕金山二位先生相商后,禀德成同意,以聘老师为名,请济南42岁的李炳南来孔府。(段炎平辑:《风云际会世纪缘——孔德成塾师雪庐老人》)
李炳南,生于1890年,名艳,字炳南,号雪庐,山东济南人。17岁考入山东法政学堂监狱专修科,学堂监督庄陔兰及教员张志等人都是留日归来的同盟会员。1920年,李炳南赴莒县监狱任典狱长,期间,几度兵匪围城,县长逃遁,城内秩序混乱,都是他舍生忘死,率警兵弹压安抚……(魏敬群:《雪庐居士客居台湾赋诗痛忆故乡济南:名泉名士都潇洒》,《齐鲁晚报》)1934年,莒县重修县志,李炳南为总纂,历三年事竣,然后受聘为孔德成的教读先生,肩负起保护圣裔职责。李炳南虽长德成先生30岁,但对先师后裔非常尊重,一直尊称德成先生“孔上公”。
1937年12月,“时局越来越紧张,日军逼近山东。蒋介石急电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渠,退出山东时一定要带着孔德成,不能落入日本人之手。”(《曲阜历史文物论丛·文史研究》)12月26日,驻兖州国民政府第三集团军第22师师长孙桐萱奉韩复榘令,于当夜10点赶到曲阜;韩复榘亦两次从济南打电话给孔德成,催他赶快在孙桐萱保护下离开曲阜。孔德成故土难离,无奈之中拜托其大叔掌管府内一切事务,代理奉祀官;让其伯母袁氏分担内务,并写下手谕:“重大问题由族长、四十员、老师庄陔兰、王毓华协商办理”。(《孔府档案·八七八八卷》)此时已是27日凌晨四点,由主任秘书李炳南、老师吕金山率领两男仆(陈景荣、吴建章)、两女仆,陪护着孔德成及夫人孙琪芳,在军警保护下登上汽车(1936年12月16日,16岁的孔德成与17岁的孙琪芳在曲阜孔府举行了婚礼,孙琪芳成了袭封的一品夫人)。据《征程忆事·孙桐萱中将列传》中说:“孙琪芳女士正在梳头,连头也没梳完就催着上车,孔德成离开曲阜第二天,日军就占领了曲阜。”
孔德成泪别祖庙及千年孔府,到了兖州火车站,转乘津浦铁路北段最后一趟南去的火车,踏上了颠沛流离之路。可以想见,他当时内心会有怎样的不舍和痛楚!而危乱之际,李炳南、吕金山二先生舍弃自家亲人,护着孔德成一家人冒死南下,这是怎样的大仁大义!
1938年1月5日,孔德成到达武汉,发表了《我的抗日声明》,其中说:“当此家园沦陷、祖国蒙难之际,余自甘毁家纾难,舍弃庙墓,奔来救亡。孔孟之孙,四万万众,当同仇敌忾,戮力同心,驱逐鞑虏,血沃中华!”(杨义堂:《末代衍圣公成长史》)
战火蔓延至武汉城外,李炳南率众仆护持孔德成及其家人紧急离开武汉,一路车船交替,日夜奔波,来到重庆。敌机对重庆狂轰滥炸,李炳南护持孔德成紧急逃避。空袭过后,“则见颈项悬枯树,尸体枕劫灰,一城血光硝气!再看上公官邸,俱化灰烬。孔德成的住所几次被夷为平地。”李炳南怒写《寇机》一诗:“金鸢铁卵啸晴空,万物全销一炬红。闻道有穷能射日,愿除妖孽借雕弓。”(《一件追忆的往事(四)风云际会世纪缘—缅怀雪庐老人》,《雪庐老人净土选集》,“雪庐”是李炳南先生的号;“上公”是对孔德成的尊称。)为躲避日机轰炸,李炳南保护孔德成一家疲于崎岖山路,沦落荒野,挨饿受冻,但他义无反顾,披肝沥胆,出生入死、不离不弃,他坚信“今疑不我死,定有复兴年!”(《一件追忆的往事(四)风云际会世纪缘—缅怀雪庐老人》)
1940年,国民政府在远离市区的歌乐山上的林间筑平屋数间,作为奉祀官府邸,孔德成、李炳南等众人入住。此后,朝晖夕阴、时花候鸟,过了四年多相对平安的日子。期间,为了抗战,孔德成成立“孔学会”,组织名家,召开讨论及宣讲会,研究弘扬孔子学术思想与民族精神,讲《论语》,助抗战。于右任先生感到孔德成在外漂泊,有孔子遗风,借助孔子所作的古琴曲《猗兰操》,把孔德成的家称之为“猗兰别墅”。(《一见便知己平生有几人——雪公与孔上公》,《明伦月刊》389期,2008/11)猗兰别墅内有李炳南的住室,其壁上镜框有孔德成亲笔题诗一首,其中两句是:“一见便知己,平生有几人!”
当时,护宝南下的山东省图书馆馆长、著名学者王献唐任国使馆修纂,住歌乐山云顶寺,距猗兰别墅只有三里。他经常来猗兰别墅与孔德成、李炳南、吕金山等山东同乡论学谈文,并与李炳南切磋佛学。孔德成不以道统自居,拜王献唐为师,亦向友人傅斯年、屈万里请教。王献唐在栗峰为李炳南绘《雪庐图》,且作诗一首:“一杖飘然到,茆堂罨翠螺。拈来冰雪意,貌出水云窼。此景济南有,济南今若何……”(魏敬群:《雪庐居士客居台湾赋诗痛忆故乡济南:名泉名士都潇洒》,《齐鲁晚报》)雪庐乃李炳南故里书斋之名,他在歌乐山的书斋仍沿用旧名。王献唐之画与诗,抒发了两人战火流离中对故乡的共同思念。
日本投降后,1946年9月初,李炳南陪孔德成迁往南京。孔德成在《李炳南先生传略》口述说:“炳南先生住南京奉祀官府三载有余;其间曾陪同本人三返曲阜谒庙,惟以公务繁忙、交通不便,他仅一返济南故里探亲。”
1947年3月,李炳南陪同孔德成回故乡曲阜祭祀林庙。李炳南曾赋诗《战后陪孔上公三返曲阜以济路尚阻难归感赋》:“江上已喜靖胡沙,三返乡关不及家;遥天心似难收箭,平地寇如未绩麻。”(《一见便知己平生有几人——雪公与孔上公》,《明伦月刊》389期,2008/11)回到曲阜孔府后,二人得知庄陔兰先生已于去年9月突患疾病过世了,“在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想和奉祀官孔德成见上一面。……”(《曲阜历史文物论丛·文史研究》)二人痛心不已,立即来到孔府东墙外庄陔兰先生厝葬处,祭奠庄先生。
庄陔兰病逝于孔府,享年74岁。当时,依照庄陔兰初到孔府时“我不提请辞去,不能辞退”的约定,有人提议将庄陔兰葬于孔林之中,但遭到孔姓族人的反对。经过孔氏族人的商议,最终决定将庄陔兰葬于孔府的“义地”孔府园林,这里专门用来埋葬死后不许进孔林的孔姓后人和在孔府供职的外姓人和家丁等。(曲阜芥子:《雪庐老人与孔子嫡裔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先生》)
晚上,李炳南悄悄来到庄陔兰先生的书房、卧室,庄先生在这里生活了十年。李炳南抚摸着先生用过的遗物,任思绪伴着眼泪一起流淌。当年19岁的李炳南入山东法政学堂求学,结识了学堂学监庄陔兰先生,深受庄先生及其辛亥志士们的革命思想的感染,奠定了堪当大任的基础。二人曾共修莒志,三年朝夕相处,“贾园雨窗,握管话旧”,那是一段多么惬意的时光。而李炳南德行、学养、见地亦深受庄陔兰先生的钦佩和器重,故在中华民族大难来临之际,赋予其重任,举荐其为孔子后裔的护持者。如今,时隔十年,知遇之恩未报,二人已是阴阳两隔!
1947年10月11日(夏历8月27日),李炳南陪侍孔德成先生,从南京来到曲阜,孔德成主祭丁亥年孔子诞辰释奠礼,这是李炳南护持德成先生第三次回曲阜。前二次因道路阻隔,李炳南没有回济南故里省亲,此次终于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了。十年来李炳南思念亲人,魂牵梦萦,备受煎熬。他在《诗集·还京草·还家四首》,其中两首曰:“抵里情先热,升阶泪暗弹。虽逢荆树茂,还痛竹云寒。”“亲友远来问,瓜茶强作欢。流亡十年事,含混说平安。”劫后重逢,一家人围坐一起尽享天伦亲情。
然而,国共战局越来越烈,时局越来越复杂。圣裔孔德成前途未卜,李炳南陷于去留两难的之中。家人殷殷恳望他留下,万不可再赴险境,但李炳南毅然选择了辞别妻儿,奔赴南京继续护持圣裔孔德成。不料,此一别竟成永诀!若干年后,家人才辗转得知,李炳南已在台湾。(《一见便知己平生有几人——雪公与孔上公》,《明伦月刊》389期,2008/11)
1948年3月,时任国大代表、总统府资政的奉祀官孔德成先生,作为国民文化特使赴美国考察。德成先生此去得一年之久,此时,其次子孔维宁出生仅几个月,其夫人及两双儿女的安全,以及奉祀官府务,如此重大的担子完全托付给了李炳南,由此看出李炳南在德成心目中的位置。而李炳南放心不下的是德成先生的安危,十多年来,李炳南出生入死,万里相随,从未离开过德成先生。李炳南《送别孔上公赴美考察文化二首》:“花开纽约海西春,风雨白门愁煞人。闻说远行心早乱,不从临别始沾巾。”(《一见便知己平生有几人——雪公与孔上公》,《明伦月刊》389期2008/11)其惜别与牵挂之情溢于言表。
1949年2月,60岁的李炳南只身随孔德成一家去了台湾。李炳南抵台后,奉祀官府设于台中市复兴路一陋巷里的一幢日式平房中;李炳南暂时安置于台中市自由路台湾图书馆附近。初到台湾,一切混乱无序,奉祀官府的编制经费也无着落,无钱买粮,大人孩子近十几口人饿了好几天肚子。幸遇一台胞张氏看着他们可怜,“怜而贷金,幸不饿莩”。(《一件追忆的往事(六)风云际会世纪缘(缅怀雪庐老人)》)李炳南为使孔子后裔能吃饱,自己少吃,每天用上午所谓“睡觉”来忍着辘辘的饥肠。李炳南对孔德成的友情已经胜似亲情。
转眼二十年过去。孔德成仍然为传播弘扬儒学不遗余力。1970年孔德成为“明伦社”创办《明伦月刊》,作“明伦社社歌”,歌词最后几句云:“外仪尼父,内念世尊。吹法螺,振木铎。唤醒人群,携手出迷津。大同世,清淨土,乐无垠。庶不负固有觉性,堂堂乎黄帝子孙。”(钟清泉:《雪庐老人弘传〈论语〉析探》,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主办纪念李炳南教授往生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2006年4月8日)而李炳南除仍任职奉祀官府外,还兼任中国医药学院及中兴大学教授。他业余则致力于佛法的弘扬,以“李老师”之名著称于台湾佛教界。他创立台中佛教莲社,《菩提树》杂志、慈光图书馆、慈光育幼院、菩提医院、菩提仁爱之家、菩提救济院、内典研究班、明伦讲座等慈善机构。著有《雪庐诗文集》、《佛学问答》、《阿弥陀经义蕴》、《佛学常识课本》和《内经选要表解》等。他成了台湾妇孺皆知的慈善家、佛学大师。
孔德成先生对故乡一往情深。1995年,他二姐孔德懋来到台湾,姐弟见面后,孔德成问得最多的就是曲阜,他问曲阜的老百姓现在是不是还喝苦水,家乡人是不是还吃煎饼、喝玉米面糊糊。孔德懋告诉他,不能再用以前的眼光看曲阜了,现在曲阜的变化非常大,他应该回去看看。孔德成不言语,只是默默地喝酒。在孔德懋要离开台湾时,孔德成再三叮咛姐姐,一定要把孔林里父亲坟前的石仪立起来。此后,每年孔子文化节前,孔德成都要跟孔德懋通电话,嘱咐她到曲阜一定先去孔林里看看,不要忘了替他在父母坟前磕头!
孔德成晚年住在台北,建有家庙,他名义上是奉祀官、“国大代表”,但实际是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的堂弟孔德墉有一次在台湾和“行政院长”郝柏村一起吃饭时,郝柏村对孔德墉说:“我和你大哥(孔德成)共事五年,我们开会时,没见他说过一句话。”
同样,李炳南在台湾无时不在思念故乡和亲人。夏夜在孔家官邸避暑时,他与孔德成谈得最多的就是故乡。李炳南购得赵孟頫《鹊华秋色图》拓本悬挂室内,日日观赏,以慰乡愁。他赋诗曰:“照眼双峰青似旧,羁魂省得梦中归。”(段炎平辑:《风云际会世纪缘——孔德成塾师雪庐老人》,中国当代儒学网,2013/02/19)
李炳南始终怀有保护圣裔的神圣感和责任感,他满怀着孔德成定当归故里的殷切希望和信心,但他又担心“归槎恐不伴张骞”,意思是说,有朝一日德成先生“归槎”回故里之时,也是我今生“缘”了之时,届时我恐怕已不在人世了,不能象堂邑父伴张骞回国一样陪伴德成“归槎”回故里了。他在《诗集·辛亥续钞·缘》中写道:“风雨同舟四十年,雾花笼眼雪盈颠。心违展墓荐洙水,梦有闻经登杏坛。浮海何曾输季路,归槎恐不伴张骞。圣门松柏春长在,了却疯僧一段缘。”(魏敬群:《雪庐居士客居台湾赋诗痛忆故乡济南:名泉名士都潇洒》,《齐鲁晚报》)
李炳南90高龄了,生活依然非常简朴。他每天晨午两餐,仅一馒头一菜一汤,晚餐泡面糊半碗,多由弟子轮流供养。平时一袭布长衫,遇有庆典,著中山装,从不著西服。李炳南屡次恳辞奉祀官府主任秘书一职,德成先生舍不得他离开。李炳南无奈之下采取了“跪辞”。“孔上公眼见雪公(李炳南)跪下来,也跟着跪,然后两位相差三十岁的老先生跪着抱头痛哭,在场的人看到如此感人的一幕,不禁也眼泪直流,跟着哭。德成先生也无奈了,批准了呈辞。”(《一见便知己平生有几人——雪公与孔上公》,《明伦月刊》389期,2008/11)
1986年4月13日,李炳南在台湾圆寂,世寿97岁。其元配张夫人早卒,继配赵夫人、儿子俊龙、孙女珊、彤均却远在大陆的济南故里。年迈的孔德成拖着病体率儿孙祭灵致哀,并亲为这位恩人、师长行封棺大礼,并献感恩挽联:
数万里流离倍尝甘苦与君共;
五十年交谊多历艰难为我谋。
在李炳南奠礼的会场上,还高悬着孔德成写的一条幅:“道倡伦常道,心为菩提心”。这是对李炳南先生一生心志的概括,是对恩师高德发自肺腑的敬重。德成先生说:“他是自从民国二十六年起,长途跋涉,展转流离,甘苦与共,祸福同当的好友。”(钟清泉:《雪庐老人弘传〈论语〉析探》,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主办纪念李炳南教授往生二十週年学术研讨会论文,2006年4月8日)
李炳南辅佐圣门后裔,苦心孤诣,舍天伦,弃乡梓,从曲阜到南京再到重庆,又从重庆返回南京,最后流落到台湾,一路忠心陪着孔圣后裔孔德成,亲如家人。德成先生视李炳南为离不开的主心骨,二人的公谊私交正诠释了文章道德圣人家的道德精髓。
2008年10月28日,孔德成在台北慈济医院台北分院因心肺功能衰竭安详辞世,享年89岁。孔德成先生一生致力于儒学研究,他把儒学看作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永恒的人文精神。他敦品励学、仁者爱人,更是一位具有尊师重义、爱家爱国深沉情怀的圣贤。他与李炳南先生50年的生死交谊,将会启迪着后人不断迈向信守诚信、忠贞不渝的君子行列。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