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呼吁:大灾当前,乘人之危、趁火打劫发国难财者,就地正法!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1-07-23 17:13:34
标签:乘人之危、就地正法
许石林

作者简介:许石林,男,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呼吁:大灾当前,乘人之危、趁火打劫发国难财者,就地正法!

作者:许石林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 “许石林”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六月十三日辛未

          耶稣2021年7月22日

 

河南水灾,有两个消息令人不能接受:

 

一是郑州几乎所有能开放的场合都开放,自觉成为受灾者休息的场所。却有一个酒店,趁机抬高房价,是平时的数倍!

 

二是某航空公司机票趁机涨价数倍!

 

 


 

 

 

不管你们冷酷的市场学者怎么说,我都不能容忍这种行为。

 

不能容忍又怎么样呢?

 

“我有心替主把贼扫,手中缺少杀人的刀!”

 

不禁叹息:求仁得仁,又何怨也!

 

上下交征以利,必然灾害并至。

 

想起几年前一次台风期间乘车,叫滴滴打车,总是提醒你:现在是用车高峰,你可以加价叫车云云……

 

这就是乘人之危、趁火打劫,发不义之财。我宁可淋雨,也不能服从这种行为。当时我就想:一个文明社会,一个良心企业,恰恰应该在此刻降价,而不是抬价。我的想法,这个世界上有哪个地方实现了,请读者赐告。

 

是的,理想的文明社会是遇灾降价,体现与国同体,仁义礼的高度;一般的平庸社会,即便是不降,也不应涨价,此可理解为行其素行,报之以直也。最禽兽不如者,无过这样趁火打劫、乘人之危,发国难财,这是与国为敌、与人为仇,人人得而诛之灭之可也。

 

因此我呼吁:对大灾当前,乘人之危、趁火打劫发国难财者,国家应立特别法,对其就地正法!

 

这当然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汉武帝曰:“欲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也没指望谁理解。现在的人,他理解不了的,便反对。他不懂、他不学,但要以他的认知为标准。

 

这不是我的愤切之词。想起一篇旧稿,发出来,请指正——

 

《古代赈灾的故事》

——选自《桃花扇底看前朝》

 

○许石林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腊月十二,即公元1566年1月23日,陕西关中华山附近几个县如的人,刚刚喝完腊八粥没几天,正在准备过年。就在这一天的深夜子时,发生了8点3级大地震,死亡人数事后统计超过83万。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嘉靖大地震,不仅陕西关中,河南、山西也是震区。有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说大明朝遭遇财政危机,原因是沿海屡遭倭寇侵扰,东南未靖,需要军费,加上皇帝要盖一座新宫殿,需要钱。真正的原因应该是这一场惨酷的大地震。

 

现在能够找到那场大地震至今留下的痕迹的,一是原来的卤阳湖现在成了一个传说,有地名,无水无湖,唯一能证明它曾经是个湖的,就是盐碱地。二是关中人从那时起,对地震的认识,尤其是对震后救赈的认识,非常准确,您要说是豁达也可以——比如关中农民会说:地震被房屋压在下面的人,能不能活,更多的是靠运气、靠命运,不能把全部希望寄托于靠外面挖救。他们的口头语是:挖一窝红苕都要靠铁锨镢头,救个人会那么容易?所以,关中农民见电视上武警官兵在地震灾区奔跑着撬挖救人,十分感动。

 

古代遭遇地震,灾区官员上报朝廷的文件,字数不多,描述灾情以及次生灾害如瘟疫等,用几个字如“人畜死伤无算”,已经很严重了。至于救灾,靠的都是当地人自救。重点在赈灾,政府赈灾即官赈,朝廷主要给力在发放银子,灾民手里有了钱,四方愿意挣这个钱的,就会主动运粮往灾区。民间大户、士绅散财舍粮赈灾的,是为民赈。官民携手,赈济灾民,同时打击盗贼,防疫等等。

 

时任陕西华阴知县的何某,读书人出身,他不等朝廷的钱到,先将自己多年积攒下的俸禄全部贡献出来,修缮学宫,让孩子们读书。他在帮助灾民自救、安定生活的同时,还修筑排水渠堰,尽快回复生产。这样,人有了活干,孩子们有书念,似乎一切正走向正常,灾区群众情绪逐步稳定,很多青壮打消了游惰闲散沦为盗贼的念头。与其紧邻的华州,知县杨某的动作虽然慢了一点,致使灾民“蜂起掠食”,他赶紧向富户借粮,发放给灾民,这样消弭了不少因赈济缺口带来的问题。

 

当生存成为唯一目标,生存的手段就可以不选择了,一般人放下道德法纪,似乎在瞬间就完成了回归动物本性。所以,救灾的首要问题和目的,在于稳定人心。当然有趁乱为盗寇抢掠的不法之徒,比如渭南县令不幸在地震中死亡,一县无主,人心惊慌,谣言纷起。一些不法少年就侮老欺弱,抢劫掠夺。省城巡抚闻报,果断下令捕杀,当众斩杀首恶,极大地稳定了群众的情绪。

 

关中民赈,亦可歌可泣:渭南县大户乡绅张羽将自家的一座有上百间房子的大宅院,全部让给灾民居住,使其有安身之所。韩城县党家村的富商党孟辀,是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他不仅出钱出物赈救灾民,还将多年来乡民借他家钱物的欠条契约,当众一把火烧了,说:咱们遇到这么大的灾难,我还向各位乡亲要什么债啊!“岁厄如此,不忍相迫也。”

 

赈灾稳定人心,方法分两项:一是发放钱粮;二是免除灾区民众赋税徭役。事后不举行抗震救总结灾表彰大会,不搞赈灾晚会,不请灾民和英雄上台,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惹得大家再哭一场。而是检讨,由皇帝下诏罪己带头,并承诺今后要广施仁政,以敬畏上天的惩戒。这一回嘉靖皇帝虽然没有下罪己诏,但他在祭告山川神灵的文书中,表现出深深的敬畏。同时让百官提意见、开言路、刺时政,“许极言时政得失。”用多狠的话说政府说皇帝都可以——地震虽为天灾,但古代皇帝非要将其结算为“人祸”,因为天(自然)不可掌控,人唯谨敬可顺时承天。可以说,这样一来,地震虽给当时的明朝造成了巨大的创痛,但是,明朝最后对地震的总结却是非常到位的,一场灾难,由于朝廷和士大夫出身的官员系统敬畏自然、自我检讨,一定程度上转化成了正能量。

 

 

 

官员为朝廷赈灾安民,其身在外,随机应变,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有担当的勇气和胸襟。如只考虑到自保,处处行事以不惹物议,不影响自己当官为前提,其赈灾救困看上去再忙活给力,哪怕就是成天哭得跟泪人一样,都是表面功夫。宋朝范仲淹主管浙西路,时遇大旱,饿殍遍野,范仲淹和别的地区的官员一样,发放朝廷的救济粮,但死水怕勺舀,不能让那么多灾民成天等着朝廷救济,况且,使人心安定者,不在每天能发放多少钱粮,而在使其安居有事做,通过做事获得收入,如果长期不劳而获,等外面救济,则容易成为“幸民”。范仲淹体察民情,知道当地喜欢赛龙舟、做佛事,就鼓动寺院搞建筑,还神秘兮兮地对方丈们说:你赶紧抓紧时间修,正是时候!等大旱过去,物价工钱都会上涨,现在多便宜啊?不修你傻呀!于是寺院搞新建筑,招募了很多劳动力,拉动了地方内需,增加了就业机会。他还策划举行龙舟比赛,让富户商家冠名赞助,将当地营造得很热闹,自己每天坐着游览船,喝酒游玩,向民众打招呼,他其实是一个广告模特,示民众以安详,让当地人安心恢复生产和文体活动,这样,朝廷就给参加活动的人有了一个发劳务费的理由和标准,而不是简单的施舍。

 

范仲淹毫无悬念地被监察部门弹劾腐败。范仲淹身心安泰地等调查的结果。结果出来,朝廷很认可他的这种做法,认为他不是机械地、简单地赈灾,而是很有创意地赈灾,是顺应天时地利人和地赈灾。此非常之功,必待范仲淹这样的非常之人才能办得到。

 

2013年4月30日于杭州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