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和合共生的历史基因与当代实践
作者:白云真(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欧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防经济与管理研究院研究员、财经研究院特聘高级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八月十七日甲戌
耶稣2021年9月23日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和合共生的文化精神与生存方式在中华大地上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并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念。中华民族有着和合共生的精神价值和文明血脉。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有责任解答好中华民族和合共生的历史内涵及其当代生动实践,担当起传播中华文明的重任。
作为世界唯一文明延续不断的民族,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着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理念,书写着薪火相传的历史画卷。万物负阴而抱阳,和合共生是既包含着个体性与群体性、独立性与共生性和合、动态平衡的文化精神。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经磨难,然而始终不渝地维护文化、政治、经济的大一统。
中华民族和合共生的历史基因
为了加深理解中华民族和合共生的历史文化基因,要坚持经史合参,以经统史。《易经》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易经》保合太和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历史哲学重和而不重争、重合而不重分的历史文化特征;尽管分分合合屡现,但是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保合太和,才能动态平衡、安定昌盛,否则必定暴乱衰败、动荡失和。政事典籍《尚书》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善政以此三和允执其中,以达天下大治。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在特定时空背景中思考与解决所面临的生存问题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反映着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中华文明观,已经内化到中国数千年的政治经济、内政外交的历史进程之中,融化到华夏文明的历史血脉之中。
中国人崇尚君轻民贵、养民为公的天下道治。中国数千年自始至终强调中和的和合之道、群而不党,超越特定的利益集团,防止社会两极化,超越左右之争、非对抗性的和合才能归于一统,维系社会平等与公平正义。
和合共生反映到中国经世济民中就是轻重均平原则。物有轻重,权变合义,均平公私,以虚得实,损有余用有节,以动态调节贫富悬殊,平衡资源与人欲之间的矛盾。为此,中国人注重以义制利,政府干预,节制资本,以常平仓制度平抑价格,以平准均输调通民利。中国以和合共生之道平天下,强调协和共处、平等共生,以王道为主,霸道为辅,内外兼修,先文后武,文武兼备,以德义、智谋、兵战实现和平共处。
中华民族和合共生的当代诠释
中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必定会跳出“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以及“人亡政息”的政治宿命。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和合共生、统一而非分裂的重要领导力量,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代表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超越西方政党或政治派别为争权夺利而相互排斥的竞争性选举,实行以平等为基础的协商民主,求同存异,扩大共识,以民主集中制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以确保民主与集中和合共生的关系,进而保障人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相得益彰,以德表法里、德主法辅、法德和合的智慧治国理政,做到法治与德治有机互补与统一。
中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的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和合共生,是中国轻重思想、均平品质在社会主义经济领域极为重要的体现形式。国家借助国有企业积累与运用公有资本,适度参与市场的组织、管理、调节与平衡,防止金融利益集团绑架经济发展长远目标、社会共同需求,避免侵蚀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
中国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理念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坚持正确义利观,义利兼顾,扩大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更加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世界各国同呼吸、共命运,与世界人民心心相通、相伴共生,担负起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责任与使命。
迈向和合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合共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与文化传统,也是东方文化的思想方式与文明智慧,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提供切实可行的出路,事关中华民族前途与人类未来命运。尽管世界上诸多纷争、冲突时有发生,然而共荣共损、互鉴共存的社会形态始终没有根本性变化。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诸多危机、挑战、风险与陷阱需要人类结成齐心协力、协和万邦、命运与共、四海一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是以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形成表现为不同共同体形式的社会政治关系。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强,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分离日趋模糊,因而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和合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关系日益成为人类更为基本的需求。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并践行以和合之道化解利益冲突与观念冲突,形成义利兼顾的利益共同体、和衷共济的责任共同体、大道为公的道德共同体、化成天下的文化共同体,具有国与国之间结伴交心的和平建设路径、对话协商的普遍安全路径、普惠共赢的共同繁荣路径、文明与文明之间和合存异的文明交流路径、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环境友好路径。
在多元共生的世界,和合共生的理念与价值是难能可贵的,更需要物质力量的支撑,因而人类的未来应该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大和合、大统一。为此,有识之士要勇担传承与创新和合共生文化理念,肩负起拯救人类诸多危机的责任,以纠正因物质文明过度发展所致的社会弊病,推动人类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大道前行,迈向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中国行动。
综上,和合共生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社会生产方式与文化政治结构之中,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精神与价值,而且是中华民族经国济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智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和合共生文明演化与发展的产物,必将有助于从理论与实践解答上中国去向何处、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当一体多元的和合共生的共同意志超越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成为世界主导观念时,中华民族和合共生的历史精神将会得到传承与发扬。
【本文系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能力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9ZDA135)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儒典萃英》:可循环使用的日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