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浏阳市隆重举行辛丑年秋季祭孔大典
来源:《湖南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八月廿二日己卯
耶稣2021年9月28日
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浏阳市隆重举行辛丑年秋季祭孔大典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9月28日讯(记者 王文隆 摄像 申林 通讯员 王鑫平)今天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2572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各界来宾相聚在浏阳文庙,举行辛丑年浏阳秋季祭孔大典,共同纪念这位伟大的先贤。
文化是民族延续的血脉。先贤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薪火相传、百代不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浏阳作为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千年古县,自清朝开始,每年举办盛大的祭孔大典,素有“国乐古礼在浏阳”“南方礼乐中心”之称谓。
今年秋季祭孔大典分启户—迎神礼—初献礼—敬献花篮—恭读祭文—亚献礼—终献礼—撤馔—送神礼等环节,包含礼、乐、歌、舞等形式,基本按传统程序和形式进行祭祀。
湖南省文旅厅、长沙市、浏阳市相关领导、来宾向孔子敬献花篮。来宾整理花篮缎带,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敬献花篮后,浏阳市政协主席秦跃平先生恭读祭文。
祭孔大典礼成,接着举行辛丑年浏阳秋季祭孔大典拜师礼。参礼人员整肃衣冠,庄重出场。众人诵读《弟子规》后,拜师礼正式开始。
浏水汤汤,古乐煌煌;匠心熠熠,大道荡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自古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载体,口传心授,言传身教,而“师傅带徒弟”正是培养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有效方式。
当天在浏阳文庙举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湖南花鼓戏、浏阳文庙祭孔音乐、浏阳花炮制作技艺、石雕(菊花石雕)、浏阳夏布制作技艺)的拜师仪式,为非遗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注入新鲜血液。
拜师现场,李小嘉、邱少求、曹明珠、钟自奇、梁长进五位老师及弟子就位。李小嘉是湖南花鼓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原湖南省花鼓戏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南剧协理事。她工青衣、花旦,1965年以《打铜锣》饰林十娘,获全国优秀演员奖,代表剧目有《野鸭洲》《沙家浜》《送货路上》等。
邱少求是浏阳文庙祭孔音乐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自九岁进入浏阳礼乐局,接收儒家教育,学习祭孔古礼乐舞,曾连续十年参与浏阳文庙祭孔大典。近年来,为多名弟子传授了祭典礼仪、古乐、古舞的各门技艺,为保护和恢复浏阳祭孔大典做出了巨大贡献。
曹明珠是石雕(菊花石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湖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委员会委员。他自小就得到菊花石雕老前辈戴清升老师的亲自指点,曾创作菊花石雕刻历史上的第一件镂空、圆雕、透雕作品《岁岁平安》,拓展了浏阳菊花石雕的艺术空间,并曾获得湖南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杰出成就奖、湖南省十大艺术门类杰出传承人、湖南省菊花石雕工艺美术大师等荣誉称号。
钟自奇是浏阳花炮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全国烟花总会会长,高级工艺美术师。多年来,钟自奇一直致力于自主研究与开发浏阳花炮产品,创新开发出一系列新产品和新技术,为花炮产业的科技应用、花炮文化的广泛传播、浏阳花炮的品牌推广作出了积极贡献。
梁长进是浏阳夏布长沙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直致力于浏阳夏布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研发出新工艺夏布300余种,经常参加湖南省、长沙市组织的各级非遗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培养出夏布制作技艺传人20余人。
五位老师带领众徒弟面向先师孔子行鞠躬礼,表达敬畏之心。随后,众弟子递拜师贴,依次将拜师贴交给师父,以表求学之心。主持人宣读拜师贴:“师父,道鉴!众弟子久仰师父德艺双馨,承先生纳于门下,愿执弟子之礼,谨遵师教,团结同道,刻苦钻研,传承技艺,弘扬师门!诚具名帖,恭行拜师大礼。众弟子愿,诚意正心,知行合一,拜于师父门下,终生不渝。”
接着众弟子行六礼束脩。所谓六礼束脩即腊肉干,表达对师父的终生尊重;芹菜,表达自己愿意勤学苦练,不忘师恩;莲子,表达师父愿意苦心教诲,孜孜不倦;红豆,表达鸿运高照;桂圆,表达功德圆满;红枣,表示早日成才。
最后师父训话:今有弟子奉吾为师,吾有四言赠与之:学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暴十日寒。思贵专一,不容浅尝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学贵之疑,知疑贵问师,问师可释疑,释疑则有知,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今日收众弟子为徒,乐以授之,自今日起,吾必将倾囊以授。
众弟子随即向师父行礼,一鞠躬感谢师父授业之恩;二鞠躬谨遵师教技艺传承;三鞠躬诚意正心终生不渝。
随后,还举行了浏阳河大讲堂国学讲座,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李兵在浏阳市图书馆报告厅主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与学”。
浏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爱民在主持仪式时说,我们举办祭孔大典,传承和发扬以“浏阳文庙祭孔音乐”为核心的礼乐文化,不仅是对孔子的景仰和纪念,也是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精神、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举措。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