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陵谈儒家学中的博爱的思想与情怀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1-10-20 22:38:10
标签:博爱、向世陵

向世陵谈儒家学中的博爱的思想与情怀

来源:“屈子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九月十三日己亥

          耶稣2021年10月18日

 

 

 

10月16日,屈子书院讲坛第21期在湖南汨罗屈子书院沅湘堂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向世陵先生应邀主讲“博爱的理念与爱人情怀”,长沙理工大学教授、湖南汨罗屈子书院执行院长王琦担任本次讲坛嘉宾主持。

 

向世陵教授从“博爱”观念的起源、博爱的命运与中西异同、爱有差等与博爱的推行、博爱在先贤的现身说法等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为现场听众及线上46.2万网友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

 

 

 

向世陵教授

 

向世陵教授认为“博爱”作为一种跨越血缘而抚慰人心的崇高情怀,突出的是人与人相爱的美好境界,从它产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注定与中华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生发和绵延分不开。“博爱”体现的是“仁”的普遍之爱蕴含,与我们通常讲的“仁爱”是上下位的关系,孟子则直接称之为“仁者爱人”,东晋以后更有了“博爱之谓仁”之说。

 

博爱观念在中国社会的萌发,在现有文献的层面,大致以夏商周时期形成的保民爱民意识为标志。然而不论是“正德利用厚生”,还是“敬德保民”,其中承载的是对民众民生的体恤和爱民意识,这些都成为了博爱观念形成的母体并促使其萌发生长,最终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仁的观念体系中塑造成型,并从根本上呼应了普遍的人道关爱与和谐群体的中国社会发展需要。

 

近代以来,本来携带中华文化自身基因的博爱观念,却少有被人提及,人们言儒家之爱通常只是讲仁爱,亦曾有涉及兼爱,但往往是讳谈博爱,从而导致“博爱”成为了西方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的专有名词。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近代中国的落伍被归结到专制等级制度,而占中国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家正好有维护等级尊卑的思想,结果将根源归结到了作为儒家文化核心的仁爱观念上。仁爱因此被简单地理解为爱有差等,从而与博爱的普遍之爱对立起来,使得仁爱与博爱各自成为了封建专制和资产阶级民主的代表,象征着落后与先进,处于直接冲突的地位,儒家仁爱本有的普遍之爱这一比爱有差等更为重要的内涵,在无形中被注销了。

 

 

 

现场氛围

 

在中国文化系统,历来讲究的是爱憎分明,对恶的正常情感应当是憎恶而非关爱,“恶恶臭”便是通行的原则。儒家的博爱虽讲普遍之爱,但却有自己的界限,博爱的情感和行为必须受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的制约。相对于此,西方基督教的博爱除了“爱上帝”、“爱人如己”之外,还有所谓“爱仇敌”的说教,这可谓中西博爱观之最大的不同。

 

 

 

认真做笔记的听众

 

接着向世陵教授指出儒家“爱有差等”的观念并非来自《论语》,而是出自《中庸》的“亲亲为大”、“亲亲之杀”等说法。由于受到近代以来将专制等级与仁爱挂钩而批判孔学的风气的影响,导致此段经文在相当大程度上遭到误读,以为“亲亲为大”是说亲亲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其实《中庸》仁爱的差等蕴含,只是反映爱由近及远实施的先后次序,或者丧服、丧期由亲及疏的依次递减,并不关涉亲亲是否最重要或爱本身的尊卑贵贱问题。

 

从汉到唐,倡导普遍性的仁和博爱,已成为包括统治者和思想家在内君臣上下的共识,并形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社会情怀。这当然不是说汉唐时期没有了等级观念和阶级冲突的情势,而是表明要成功维护大一统的中华国家,不可能只从差等的观念来强化等级和职分。董仲舒之“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故曰:‘先之以博爱,教以仁也’”的观点,便是对此做出的深刻阐发。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内在的凝聚力,博爱观念的灌输和相应政策的施行是最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和民心的疏通的。今天的人们喜言汉唐盛世,固然是就当时的强盛国家而言,但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儒家仁爱-博爱观念所发挥的作用的肯定。

 

 

 

认真做笔记的听众

 

最后,向世陵教授通过具体的名人事例指出博爱不止是观念,更是实践。如宋以后的理学家们,不论是二程、朱熹还是陆九渊、王阳明,他们在实际执政中都是身体力行地践行他们对民众的关爱,并在身后受到长期的赞誉。明代后期更有杨东明等创立的同善会的组织形式,由同心同理走向了共生同善,并真正落实到慈善救助的物质关怀。

 

由于仁爱的润滑和调节作用,使刚性的制度和规范的秩序能够得以维持,并能够灵活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情势和人际关系,使国家不至于因缺乏黏合剂而最终分裂。联系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个人境界和情怀,四海之内合敬同爱则是统治者治国期望达致的理想目标,也就是所谓“太平盛世”。不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倡导“天下为公”,或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离不开对包括儒家博爱论在内的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提问听众

 

提问环节,来自湖南师范大学的老师、向世陵教授的博士生,向老师请教儒家的博爱与墨子的兼爱有什么本质区别。向教授认为儒家的博爱与墨家的兼爱其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爱所有人。儒家讲博爱,讲仁者爱人,但同时也讲爱有差等,其实际是要告诉我们如何由亲及疏、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地爱人,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爱有差等讲的是一种爱人的先后秩序与具体推行的方法。儒家并不反对兼爱,反对的只是墨家的兼爱而无别、兼爱而无义,没有原则与底线地爱所有人。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