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慢庐经典读书会 《论语·颜渊》通讲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1-11-05 01:45:56
标签: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慢庐经典读书会 《论语·颜渊》通讲

来源:“洙泗社”微信公众会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九月三十日丙辰

          耶稣2021年11月4日

 

2021年10月30日下午,第十二期“洙泗书院·慢庐经典读书会”——《论语·颜渊》通讲如期进行。本次读书会由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中心副主任宋立林教授担任主讲,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魏衍华老师担任与谈人,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杨朝明先生应邀出席点评。因疫情原因,活动采取线上形式进行,五十余位专家学者、书院同道及儒学爱好者们通过线上方式参与活动。活动由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陈岳主持。

 

通讲伊始,宋老师先就全篇进行概括梳理。他指出,从《颜渊》到《子路》再到《宪问》,都凸显了孔门弟子在诠释和发展孔子思想时的重要作用,孔子思想本身的发展与孔门弟子的“叩问”密切相关。《颜渊》中,多涉及孔门弟子的问答,开篇问“仁”,最后用曾子的话讲朋友之道,又归结为“仁”。“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落脚点又是“仁”。“仁”在这一篇中显然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集中展示了“仁”所包含的含义和不同维度的内涵,其核心是阐述和发挥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和主张。

 

 

 

宋立林教授

 

在首章“颜渊问仁”章,宋老师谈到,此章也出于上博简中,通过比较可以得出,《论语》绝对不是原始材料,而是精加工后形成的文本,有权威性但不够原始。“克己复礼为仁”并不是孔子所独创的,《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孔子将其化用为“克己复礼为仁”。颜子对孔子讲的“克己复礼为仁”,是没有什么困惑的,而是问具体的做法,探寻行动的要领。“礼”作为一种公序良俗,是大家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秩序所共同遵守的规则。“非礼”是一种很严格的指控,所以要做“合乎礼”的事情,视、听、言、动都要合乎公序良俗。

 

在“仲弓问仁”章,宋老师认为,本章和首章的结尾非常相似,两章排在一起有其结构上的贯通之处。孔子回答仲弓的话也和“仁”有关,“见大宾”“承大祭”都与礼有关,仁和礼充分的结合起来。孔子认为,达到“仁”最主要的要做到两个方面:一个是要“敬”,另一个是“恕”,此章两句话也不是孔子自创的,二者都有其渊薮,可推至《左传》与《管子·小问》,这就显示了孔子对于古代贤士大夫思想的一种继承。

 

问仁、问礼、问政、问君子,这在《论语》中都是“大哉问”。在“司马牛问君子”章,宋老师提出,所谓“内省”,就是自我反省,“省”代表了儒家修身功夫的第一步,学会自反、反省,这是修身的第一步。儒家讲修身,修身的目标是成为君子,君子首先是内省不疚,成为不忧不惧的人。

 

 

 

在“子张问明”章,宋老师认为,这里的“明”实际上和“智”是有关系的。不管是悄无声息的谗言,还是猛烈的诬告诽谤,都能够辨的清楚,这就是明智。虽然此处是针对子张的问题所说,但是并不光针对子张,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反省自身。孔门弟子提出的这些问题,孔子做出的回答是不同的,每个人去反省自己的时候,总能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这也是《论语》之所以为经典的原因。

 

在“子贡问政”章,宋老师指出,此章从修身转到政治,虽然中国人不像西方那样善于概括各种概念,但实际上在此都已经概括出来。“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民”应该放在前面理解,即“民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去兵、去食是不得已,在这里可以看出“信”的重要性。只有人民讲信用,国家才能富强,这强调了公信力的重要性。怎么才能取信于民,这是为政者要考虑的问题,而不是强调老百姓要讲道德、讲信用。一旦公信力丧失,老百姓不相信为政者,社会的道德体系就会崩溃。

 

在“子张问崇德辨惑”章,宋老师指出,崇德在“仁”这个领域,而辩惑属于“智”这个领域。此处的德就包含着两种说法,“义”也好,“忠信”也好,都是“德”的内容,表示对德的一种推崇。好德首先守住忠信,行为的主旨就是忠信,然后出了问题要以义来判断,要纠偏,其标准就是义。辩惑是一个“明”的问题,也即是“智”的问题。

 

 

 

在“季康子问政于孔子”章,宋老师提到,古人对于一个概念一个词的解释往往用同音训释,“政者,正也”,上行下效,风行草偃,儒家的政治观是一种道德教化的政治,教化政治是榜样的力量,通过人格的渲染,表率的作用来影响风化这个社会,我们现在受西方政治哲学影响,或许没人能够理解或者赞成这样,认为迂阔且天真,但是儒家就这么天真,这是对人性的一种信任。

 

在“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章,宋老师谈到,此处的“达”不光是有外在身世的通达、发达,而且有内在的根基,不是靠着作秀、讨好而获得名声,靠着不正当手段得到的叫“违”。

 

在“子贡问友”章,宋老师认为,对于朋友要忠告、要善导、要尽到友人的职责,但是要适可而止,“毋自辱焉”,如果频繁的去劝导就会自取其辱,那个时候朋友的关系就会破裂,“交友之道”变成了“失友之道”。

 

在“君子以文会友”章,宋老师谈到,此章和上一章,其连结点是在“友”上,但是最后落脚点是放在“人”上。志同道合的人才能成为朋友,曾子说“以文会友”,“文”指的是共学的意思,同样在共学的过程当中,文只是媒介,文只是一个起点,最终点是人格上的相互激励,道德上的互相成就。

 

讲读结束后,魏衍华老师就通讲内容进行点评补充。他认为《颜渊》总体的基调是从“仁”到“仁政”,全篇所贯穿的是一种仁德,是一种仁的内涵,并将这种仁用于为政、用于政治、用于理想的描述。他指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虽为重出,已见于《论语·雍也》,但是在《雍也》篇偏重于讲孔子的教学方法,在此处应该是指为政的一种方法。并指出在解读《论语》的时候,前人的解释可以参照,但是更应该做的是“正本清源”,尽力的去还原孔子学说的真义,了解《论语》各个章句的真义。

 

 

 

魏衍华副研究员

 

活动最后,杨朝明老师做出总结。他认为,学习《论语》不可以离开《论语》的实质意义,《颜渊》与《先进》两篇在思想上是接续而来的。本篇以“颜渊”为篇名,对于首章要给予充分的重视,从《先进》到《颜渊》,从群弟子到颜回,其中蕴含着寓意。儒学关注社会、关注社会和谐,社会和谐就需要君子的价值引领。本篇由“仁人”到“仁政”,由“修身”而“安人”,最后回归到如何修己做人、如何立身于世。各章对于“仁”的追问与谈论,实际上都是围绕“仁德”而展开,在于格局、在于这种内心的广阔与内在的崇高,触及“人之所以为人”这一最深层次的问题,

 

 

 

杨朝明院长

 

“慢庐经典读书会”是洙泗书院新推出的公益经典阅读活动,书院秉“君子以朋友讲习”的读书理念,围绕儒家经典为中心“以文会友”,力争将学习继承儒家文化与发展创新相结合,挖掘儒家经典的当代价值。接下来,书院也会继续敞开大门,保持每周一篇的进度,继续邀请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共读《论语》。

 

欢迎有志同道一起相约慢庐,共品经典。今后,我们将陆续推出“悦·读”经典书会、“思·享”雅集等活动,在学术研讨、文化交流和国学传承等方面搭建平台,为国学爱好者提供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和服务。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