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银行起源于长凳,纸币起源于存单

栏目:钩沉考据
发布时间:2022-04-20 20:32:16
标签:存单、纸币、银行、长凳
吴钩

作者简介:吴钩,男,西历一九七五年生,广东汕尾人。著有《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宋仁宗:共治时代》《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时代》等。

银行起源于长凳,纸币起源于存单

作者:吴钩

来源:作者赐稿

          原载于 “我们都爱宋朝”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三月十四日丁酉

          耶稣2022年4月14日

 

 

 

对读中西的金融发展史,也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发现。

 

大家都知道,“银行”的英文单词是Bank,源于意大利语Banco,原意为“长凳”,因为西方的银行就是从11世纪威尼斯街边的长凳发展起来的。

 

威尼斯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成为中世纪欧洲的商业中心与贸易重镇,来自各国的商人云集于此,市面流通着五花八门的货币,这些货币需要兑换与鉴定,由此便催生出以兑换与鉴定货币为业的金融商。这批早期的金融家往往没有开设铺面,只在街边摆一张长凳,坐着,身边放着一只装了各种货币的大袋子,便可以向有需要的市民提供兑换服务了。他们也因此被称为“坐板凳的兑换商”。

 

由于兑换需要准备大量现金,这些现钱如果闲置下来,显然很可惜。后来,“坐板凳的兑换商”便将一部分暂时不用兑换的现钱借出来,赚取利息。之后,他们又吸纳存款,市民手头有了闲钱,可以寄存在“坐板凳的兑换商”那里生息。就这样,“坐板凳的兑换商”慢慢演变成了早期的银行家。

 

随着业务的发展,赚到钱的银行家又“鸟枪换炮”,将街边的长凳换成铺面。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收藏有一幅16世纪的油画《银行家和他的妻子》,画的是比利时港口城市安特卫普一家钱铺的主人,正在称量银子。西方的银行,就是从“长凳—钱铺”一路演进而来的。

 

 

 

油画《银行家和他的妻子》

 

有意思的是,中国早期的金融兑换机构则是从“桌子”发展越来的,因此叫做“桌子铺”。叶适撰写的陈谦墓志铭提到“桌子铺”:“庆元二年,(陈谦)以户部为湖广总领,总司先造会子,价益贱减,省百才直五十,命曰短钱。相承莫能革更,规以自利。公集卓(卓通桌)子铺,日付钱为千者五百,使以七十兑焉,倾损无愧。”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南宋庆元年间,陈谦主政湖广,湖北会子贬值,一省陌(77文)才可兑换50文钱。陈谦每日拨给“桌子铺”本钱500贯,按一省陌兑70文钱的汇率供市民兑换,借此提升湖北会子的价值。这里的“桌子铺”,是南宋时期出现的提供货币兑换服务的金融机构。

 

明清时期又有钱铺、钱庄,除了从事货币兑换业务之外,还接受存款、提供贷款。而钱铺、钱庄的前身,叫做“钱桌”,是在街边摆张桌子给市民兑换货币、赚取手续费的商人。“钱桌”最早出现在晚明,不知道跟南宋的“桌子铺”有没有传承关系,但其形态显然与中世纪威尼斯街边的“长凳”差不多。晚明时期,由于市面流通的货币有白银、铜钱,银钱之间需要兑换,银子的成色也需要鉴定,提供这些服务的“钱桌”便应运而生了。

 

计六奇的《明季北略》提到“钱桌”:“街衢钱桌,有私钱一文笞,二文徒,三文遣,四文外斩矣。”崇祯年间,京城的“钱桌”用劣质的私制钱兑换白银,造成钱价大跌,铜钱出现严重通胀,所以朝廷下了禁令,严禁“钱桌”使用私钱。晚明的“钱桌”发展到清代,成了钱铺、铺庄,增加了存贷款业务,这一演进路径跟威尼斯的Banco是一样的。

 

中国与西方的纸币演化路径,也是差不多的。

 

可能你已经知道了,英国最早的纸币是17世纪出现的“金匠券”。当时国王查理一世为筹措军费,征用平民黄金,人们纷纷将黄金寄存到金匠那里,金匠则给存户开具存单,存户凭单可以随时领出黄金。后来,人们又将存单用于支付、交易,因为使用存单交易非常方便,不用携带沉重的黄金实物。于是,慢慢的,黄金存单便变成了具有货币功能的证券,这便是“金匠券”。

 

金匠为了牟利,也制作了“金匠券”投入市场,只要不是所有人都手持“金匠券”前来兑换黄金,这些“金匠券”便可以像金币那样流通下去。到了17世纪末,英格兰银行成立,便模仿“金匠券”发行纸币。

 

 

 

南宋时,流通范围最大的一种纸币——东南会子,其前身也是类似于“金匠券”的存单,叫做“便钱会子”。史载,绍兴年间,“临安之民复私置便钱会子,豪右主之”,意思是说,南宋杭州的富商开设了会子铺,市民只要在那里存入现钱,便可领到等值的会子。这里的会子,具有银行存单的性质,同时也可作为货币使用。

 

那么,这些发行会子的“豪右”是何许人也?宋史研究者李埏与林文勋先生的论文《论南宋东南会子的起源》提出了一个推断:“联系会子本又是一种票据,再证之于四川交子最初是由成都的十六户富商发行的这一事实,我们认为,这些‘豪右’当是临安城内开设交引铺的大商人。据载,在当时临安城内天街‘自五间楼北,至官苍南御街,两行多是上户金银钞引交易铺,仅百余家,门列金银及见钱,谓之看垛钱,此钱备人纳算请钞引’。交引铺商人一方面财力较大,现钱充足;另方面又长期从事买卖交引业务,对票据的发行较为熟悉,最有条件发行便钱会子。”

 

也就是说,李埏、林文勋两位认为,便钱会子很可能就是金银铺发行的,跟英国的“金匠券”出自金匠之手多么相似。这不是巧合,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中西皆然。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