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书院:宁乡革命的摇篮

栏目:中央党校机关报儒家道场系列
发布时间:2022-04-26 16:15:17
标签:云山书院

云山书院:宁乡革命的摇篮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三月廿二日乙巳

          耶稣2022年4月22日

 

云山书院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城西45公里的水云山下,建成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被誉为“宁乡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被称为“宁乡革命的摇篮”,何叔衡、姜梦周、谢觉哉、王凌波曾在此读书任教并从事革命活动;青年毛泽东曾来此进行社会调查;培养了甘泗淇等一大批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立下卓越功勋的领导人。

 

湘军名将建学堂

 

云山书院由清朝陕西巡抚刘典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倡建。刘典,宁乡人,字伯敬,号克庵。他一生跟随左宗棠南征北战,曾任浙江按察使、陕西巡抚,是赫赫有名的湘军将领。刘典虽然身为军人,但他非常重视教育,重视对人才的培养。1864年,刘典回乡丁忧,发现当时的宁乡已有三大书院:玉潭、灵峰、南轩,但家乡所在的西部地区却没有一所书院,学子们求学艰难,遂萌发了捐资办学的念头。他的倡议得到了宁乡知县郭庆飏及许多乡绅的大力支持,纷纷慷慨解囊,当时的盛况是大家“咸踊跃赴公,捐资相助”。1867年,这所集全县之力的云山书院落成。书院建成后,刘典亲自为书院题名并撰写楹联祝贺:“为将十年,每思禁暴安民,愧无格致正诚本领;读书万卷,须知明体达用,不外君臣弟友常经。”

 

云山书院严格讲是县以下的书院,相当于乡学一类的初级教育机构,但它比一般乡学规模要大。书院坐南朝北,占地7200平方米,整个建筑呈“国”字型布局,宏伟壮观,古朴大方。中轴线上依次为总会门、讲堂、藏书楼和先师堂,层层递进,庭院深深;左右各列厅房两排,共有房屋158间。其宗旨是“修书院,广育婴”,便于乡民子弟就读;对从教人员的选择标准甚高:“院长为士林楷模,必择本邑宿学名儒”;对学生则要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以析其理,笃行以践其慎”;目的是培养“处为大儒,出为良佐”的社会有用之才。云山书院建成后,不仅方便了当地学子们就近求学,培养了大量人才,也为净化社会风气起到了重要作用。

 

峥嵘岁月写辉煌

 

随着时代的变迁,云山书院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1902年,云山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步入了比较正规的近代初等教育发展阶段。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云山书院改为云山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后,云山书院改名为宁乡第二高等小学。而随着“宁乡四髯”到校任教,云山书院迎来了自己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宁乡四髯”,是宁乡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何叔衡、姜梦周、谢觉哉、王凌波四人的合称,因为他们都是戴眼镜、蓄八字胡、下巴留长须,因此被称为“四髯”。何叔衡曾在此教学4年,他与进步教师一起,办学生会,开设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科目,吸收附近贫苦农民子弟免费上学,号召学生自己动手栽树、修操场等,学校面貌为之一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何叔衡带头第一个在学校剪掉辫子,并号召学生也剪辫子。1912年,何叔衡邀请姜梦周、王凌波等思想先进、学识丰富的良师大儒到校任教。之后,何叔衡、姜梦周、王凌波三人发动学生成立学生会,提倡写应用文;主张废除读经课,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力主经世致用。这些主张与做法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何叔衡被迫辞去学校教职,赴长沙寻求新学。何叔衡虽然离开,但他时常将新思想传递到学校。

 

1913年,谢觉哉到校任教。他认为学院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亲手书写“务勤崇朴,尽忠尚公”8个大字作为校训。谢觉哉和姜梦周、王凌波在学校推行教育改革,他们进行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力提倡科学与民主,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形势,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1917年7月,毛泽东来宁乡作农村调查时,曾在云山书院住过,把新思想的火种传播到这里。

 

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诞生,马列主义传播到宁乡。1921年,何叔衡参加完中共一大回湘后,在云山书院进行革命讲演。同年冬,王凌波在书院举办全县教师讲习所,传播革命道理。随后,书院正式成立了党的组织,姜梦周、王凌波、谢觉哉等成了宁乡最早的共产党员。在姜梦周、谢觉哉和王凌波的带领下,云山书院的学生们积极学习新思想,他们还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体会民众疾苦。后来,党组织在这里选拔了52名优秀青年进黄埔军校学习,其中有7人为革命而英勇献身。

 

“宁乡四髯”等革命家为云山书院注入了红色基因,成为书院宝贵的精神财富。书院不仅成为五四运动前后宁乡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而且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革命摇篮。书院也培养输出了大批人才,该校学生甘泗淇等后来均成为一代革命俊杰,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薪火相传育英才

 

在中国近代史上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占据重要地位的云山书院是不会被遗忘的,但是随着岁月的剥蚀,云山书院已破旧不堪。1991年,全国政协委员王定国(谢觉哉同志夫人)、刘立青、刘雪初、“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等同志发出了集资修复云山书院的倡议书,得到全县人民和海内外人士的积极响应。此后,书院又历经了几次修缮,才得以将完整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如今,这里是一所以“集国学经典之精髓,育现代教育之英才”为指导思想的寄宿制学校。自2008年以来,当地累计投入资金2000万元,全面升级硬件设施,学校硬件设施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学校深入挖掘与传承弘扬古老书院深厚的国学文化、红色文化底蕴,每天设置经典诗文诵读时间,诵读内容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还开设了传统礼仪、书法、中华武术等课程,并开展了多项红色教育。学校获得全国德育先进集体、湖南优秀国学经典特色学校、湖南省优秀经典基地学校等称号。在新时代感召下,云山书院正焕发出新的光彩。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