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风 孔玉瑶】稷下学宫:齐国给予后世的非物质文化瑰宝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22-04-28 20:46:41
标签: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齐国给予后世的非物质文化瑰宝

作者:于晓风 孔玉瑶(山东大学影视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山东省签约艺术评论家;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1级研究生)

来源:《齐鲁晚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三月廿八日辛亥

          耶稣2022年4月28日

 

《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以剧情类纪录片的语言重绘稷下学宫峥嵘,着力于民族现实、民族记忆、民族认同与民族想象的互动关系,从影像时空美学角度重铸民族建构的文化意识作用。在中国与国际视野下展现了齐鲁思想文化对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稷下学宫的建筑本体是纪录片叙事的空间中心,但纪录片并未对学宫建筑细节过多着墨。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社会科学院”,其文明指引作用是刻画的重点。因此,纪录片选取战国的百家争鸣、秦时的焚书坑儒到汉初的思想一统的文化背景。其一,借助观众对于“战国争霸”“焚书坑儒”“独尊儒术”等真实丰富的民族现实素材的熟知度,为记录叙事水到渠成地从物质建筑个体到精神共体的升华提供现实支撑。其二,在对稷下学宫的线性流动叙事中,撷取了战国到秦汉时期关键的历史拐点结成五个叙事主题,使纪录片表达的节奏感、趣味性和可看性大为加强,提升了表现张力,行篇高潮迭起,将更多观众纳入民族共同想象的影视场域。

 

在叙事模式上,纪录片以人物视角切入。围绕稷下学宫的渊源,孟子、荀子、邹衍等历史人物在国家间的游说路径和历史事迹的讲述相互交织,主要表现为“行动的历史人物”和“具象化的历史人物”。行动的历史人物,一方面对于历史的展演不止局限于齐国一隅,亦有燕国、秦国等国家的历史背景补充,扩充了稷下学宫的记录容量,达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全局观效果,另一方面隐喻了稷下学宫和稷下先生源远流长、代代相传的思想和文化影响力,同时赋予了纪录片在表达上的流动性和灵活性,活跃了文本的记录主旨。具象化的人物即是将诸子百家的形象细节展现,比如在裂变篇中对比塑造了木讷口吃的韩非子,口齿伶俐、野心勃勃的李斯,打破脸谱化叙事模式,予历史大家以骨骼血脉。同时,纪录片补足了人物行为的前因后果,历时性与共时性穿插,悉知孟子游学谏政的艰难困苦,晚年荀子政见难展的苦闷,叔孙通为发扬儒学的韬光养晦……让观众洞见历史人物丰功伟绩背后的动因,加深对本民族身份的认同。

 

在呈现形式上,纪录片采用剧情表演、动画还原、专家讲述和遗迹实景四种记录方式,打通全感知协作,创新了观众民族共同体的想象落点方式。其中,演员剧情表演和动画技术还原服务于历史时空,专家解读和遗迹实景摄制于当下时空,四种方式融合为纪录片的情景再现、反刍历史服务。首先,演员的剧情表演将电影蒙太奇引入纪录片的创作中,是偏重情景再现的主要手段,片中演绎的剧本从《孟子》《史记》《荀子》《邹子》《孔丛子》《说苑》等权威的历史典籍中取材,通过演员生动演绎真实的诸子百家争鸣中的万千曲折和荣耀。比如,在初兴篇中还原了《史记·滑稽列传》中稷下先生淳于髡和齐威王一场君臣会面,淳于髡以大鸟“不飞不鸣”的谜语讽谏齐威王三年主政无所作为,齐威王同以隐语向淳于髡表明自己的决心,为大众所熟知的成语典故“一鸣惊人”,以视觉修辞的方式更自然地阐释出来,使观众产生进入稷下历史语境的临场感,实现了在场的想象。其次,技术的运用丰富了纪录片的画面美感,也为历史场景的还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三维重建技术弥补了稷下学宫相关历史遗迹较少的不足,重现学宫往日的恢弘气势;手绘动画特技画面和3D特技画面有机配合,穿插于历史故事中,对创作者的民族想象进行直观展示。诸如齐湣王时期田甲反叛事件就以动画帧呈现,打斗的皮影动画,配以文字解说,将写意和写实融会贯通,生动简洁而又趣味横生。最后,每段历史故事后的专家解读,是连接起民族历史和现实的桥梁,这些专家是来自各领域的教授、地方学者、作家,他们以各自经历和视角丰富纪录片的话语体系,从不同的思考维度直接与观众进行价值想象上的沟通,加深受众对于古代文化与人物典故的理解,接续受众注意力。

 

在价值融通方面,纪录片迎合了中华民族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稷下学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从世界发展史、中国文化发展史到地域文化发展三个角度加以现代化诠释。其一,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期,希腊也出现了具有精神文明象征的建筑群“柏拉图学园”,纪录片对两者进行了对比,指出“柏拉图学园”是西方文明的摇篮,稷下学宫是东方文明发源的圣地,形成各自的学术特色,前者追求科学,后者关注人文。

 

本纪录片从全球化视野出发,以影像艺术印证学宫在世界发展中的独特定位,观照人类命运共同体,多角度展示了东方文明摇篮,展示中华文明软实力。其二,纪录片也是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再审视,梁启超以“前空往劫,后绝来尘”来概括稷下学宫在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纪录片重摹稷下讲学历史盛况:学宫曾集天下贤士,兼容并包,接纳诸子百家,各家并立共存,自由辩论,游学讲经。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在此勃兴,教育事业在此萌发,思想源流在此发轫,天人合一、经世致用、辩证精神等文化精神深深滋养着中国人的性格,陶冶国人的思想道德情操,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命运。最后,纪录片也是对齐鲁文明的再发掘,齐国曾一度引领战国时代的文化潮流,稷下学宫是齐国给予后世的非物质文化瑰宝,借稷下学宫这一窗口,发挥地缘优势、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以纪录片形式实现对山东形象的传播。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两千多年前,面对动荡纷扰的政局,社会问题亟须解决,天下学子衔命而出,百家争鸣,稷下学宫就是这一浪漫而热烈文明滥觞的缩影,其共同精神如同万古长夜的明星,照拂源源后来者。《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从整体史观出发,以紧凑多样的叙事体悟百家争鸣文化背景下的偶然与必然,基于历史现实,架构了民族认同为民族想象与现实的连接器,借助传播的互动行为,影像艺术的大众化、日常化特点,将观众“请进”那个“春雷乍起”的隆隆华夏,共感岁月脉搏,服务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