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传统书院精神,促进当代书院发展
——评杜华伟《养德经邦:当代书院学人访谈录》
作者:刘伟强
来源:《走进孔子》2022年第2期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独特的教育机构,是集私学和官学之两长的特殊产物,从唐代产生,到晚清教育改制时并入官学而废止,延续了一千余年。古代书院发展至宋代已渐成规模,制度也渐趋完备。元代非常重视书院建设,出现了“书院之设,莫盛于元”的盛况。明代开始,书院走出国门,传到了朝鲜、日本、新加坡及东南亚各国,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及当地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到了清代,书院又发展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的津梁。
总体来看,书院曾在传播学术文化、促进人格培养、推行社会教化以及修书、刻书、藏书等方面体现了重要的作用,钱穆先生即认为书院是中国最好的传统教育制度。鉴于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中作出的重要贡献,胡适在《书院志史略》中慨叹道:“书院之废,实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
近些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涌现出了很多现代书院,书院研究也成为当下一大学术热点。杜华伟博士的新作《养德经邦:当代书院学人访谈录》即是当前书院研究领域的又一部力作。
杜博士长期致力于书院研究,非常关心当前国内书院的发展状况,从2018年开始,历时三年,走访了国内十多家书院,与山长或者推动者共同探讨了有关书院建设的诸多问题。本书即是此次系列访谈成果的集中呈现。读完此书,感触颇深,现粗陈如下。
首先,内容系统,涵域面广。杜华伟博士在采访诸位山长或者推动者时,全面涉及了有关书院建设与发展的各种问题,其设题发问立足于对当代书院的整体认知。这是由杜博士长期以来对书院研究的深度思考和对当下书院发展状况的深切关注决定的。
该书主要从书院的创办宗旨、藏书情况、发展特色、学田(书院经费)来源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地展示了当代书院的发展现状。书院的宗旨表达了创立人的初心,是书院发展的根本所在。当代书院都有自己的创院宗旨,然而总归以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心,兼及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如杭州万松书院将书院文化与梁祝爱情故事结合起来,融入景区建设,使书院本身成为新一代“西湖十景之一”,从而大大推动了书院文化的形成。
新书分享沙龙现场
书院本来是藏书、校书之所,古代的书院大多都具有丰厚的藏书。当代书院也很重视藏书,不仅有四书五经、子史精华,而且西方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方面的重要著作也都具备。与此同时,很多书院或编辑刊物,创设书院文化研究阵地,或出版书籍,助推当地文化建设,表明当代书院不仅仅是教学授业之所,更是书院文化研究的重要场所。当代书院林立,其中不乏炫名谋利之流,这些书院乱象自不足多论,而书院的良好发展,很大程度上在于具有鲜明的特色,或者说唯有如此,书院才能最大限度的体现在文化创新中的价值。
杜华伟参加厦门筼筜书院举办的海峡两岸国学论坛
当代很多书院非常注重创造富有特色的书院文化,如甘肃凤鸣书院倡导学习古典书法,段炼个人德性;闽南枫下书院立足本土乡村,在文化、艺术、教育、生态等领域助推当地建设,推动乡村文教发展;北京黄麓书院推行国际化教育的理念,培养具有高瞻远瞩的国际化视野、眼界和才能的学生;湖南逸迩阁书院展现了红色文化和本土文化,并且关注留守儿童,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厦门筼筜书院发挥地缘优势,定期举办“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与两岸学者共同讲学论道、切磋学问,带动了两岸传统文化的交流与书院研究的发展;天津问津书院着力发掘天津文化,编辑《天津记忆》《天津文库》,记录城市变迁,探求地域文化;等等。正是因为这些书院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所以才能够吸引众多的学习者前来学习,满足自身要求,同时在促进文化建设方面发挥应有的职能。
当代书院除了像岳麓书院等很少的一部分依托于大学,有充足稳定的资金来源外,其余大多书院都是私人募资筹建而成,有些甚至是公益性的,因而如何获得稳定的学田支持,成为当代书院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很多书院采取增加商业项目以反哺教育的方法获取资金,助力书院发展。这也是当前书院学田项目的一般思路。
其次,立足当代,融贯传统。我国古代书院历时千余年,其中一以贯之的书院精神是区别于官学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当今书院需要弘扬的核心所在。传统书院为儒学士子所建,是儒家士人的修道之所与精神家园,士人们以“士以弘道”为立院之旨,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即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进而以“道”治世,完善社会秩序,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云:“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身名,取利禄而已也。”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讲义》亦云:“博学、审问、谨思、明辨而笃行之。由是而进于场屋,其文必皆道其平日之学、胸中之蕴,而不诡于圣人。由是而仕,必皆共其职、勤其志,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其得不谓之君子乎?”由此,书院儒师将完善自我道德的人文追求与济世经邦的社会关怀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书院精神的意涵。而官学的腐败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失,俨然沦为科举的名利场,招致士人的挞伐。
福建枫下书院创办者孙燕华做会议交流
朱熹在《学校贡举私议》中指出:“所谓太学者,但为声利之场,而掌其教者,不过取其善为科举之文,而尝得隽于场屋者耳。士之有志于义理者,即无所求于学,其奔趋辐凑而来者,不过为解额之滥,舍选之私而已。师生相视,漠然如行路之人。间相与言,亦未尝开之以德行道艺之实。而月书季考者,又只以促其嗜利苟得,冒昧无耻之心。殊非国家之所以立学教人之本意也。”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官学的腐败,才促使士人纷纷创建书院。
杜华伟博士早先即致力于传统书院的德性研究,对书院精神有着深透的理解。本书以“养德经邦”为名,寄托着作者对当代书院立院宗旨的反思,和融入传统书院精神的希冀。只有赓续传统书院精神,当代书院才能真正体现立德树人的人文关怀。
杜博士几乎每次采访书院的山长或者推动者时,都会问及当代书院应该如何传承传统书院精神,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其一,重视经典教育。书院是儒家的道场,当代书院正是儒学复兴的重要表现,自然要求重视儒家经典,来促使精神人格的养成,弥补学校教育主要以增长学生知识和技能为主,缺乏德性教育的不足。其二,开展释奠、释菜活动。古代书院特别注重举行释奠礼和释菜礼,祭祀过程隆重繁复而肃穆有序,是生徒感知儒家文化和塑造自我德性的重要途径。当代书院开展释奠、释菜活动,虽然不注重于整个祭礼的完整展示,但是在参与演礼的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和行止有礼的行为规范。
新书分享沙龙现场
其三,组织从游活动。古代书院将社会教育和书本教育结合起来,倡导生徒通过走访名山大川、遍寻名士踪迹、体验实际生活来丰富情感体验、磨炼道德意志。当代书院组织从游活动,旨趣亦在于此。其四,书院应该具有优美的外部环境。书院建筑及自然环境融入了儒家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表达了士人们超世脱俗的人生追求,所以古代的书院大多建立在远离喧嚣的环境优美的场所。当代书院也非常注重建筑设计与院址选择,或能在城市里闹中取静,或依托名胜之地,以营造静谧的氛围,达到精神超越的境界。
最后,视野宏阔,放眼未来。当代书院的兴起,源于文化复兴的追求,也为书院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杜华伟博士采访诸位书院的山长或推动者时,经常问及当代书院应该如何发展,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重构书院的精神文化内核,真正使书院在国家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表达了杜博士对书院未来的深切思考。
根据杜博士的访谈,具体而言,当代书院应该朝着以下几方面发展:一是开展通识教育。现代的教育体制重视知识的分科,将所有的知识分成不同的学科,以获得某方面的能力,这也导致当前学校教育产生了功利化、工具化、专业化的弊端。对此,当代书院效仿传统书院教育,取消知识的分科,接受博雅的教育、通识的教育。即注重专业学习的同时,通过大范围的经典诵读和讨论,建立起广博的知识结构,消弭文、史、哲的界限,进而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融为一体。
杜华伟调研湖南逸迩阁书院
二是创新发展模式,体现当代特色。当代书院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灵活性很强,应该尝试不同的发展模式,体现多元化的特点。比如山东尼山书院实行“图书馆+书院”的模式,将当代书院和图书馆结合,使它既具有传统书院富于藏书的特点,又具有现代图书馆的形式,以便更好地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充实民众文化生活,激发民众文化自觉。再比如岳麓书院实行大学书院制,将书院作为湖南大学的二级学院,通过对学生生活社区的文化建设与文化管理,除承担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外,还设置学生课程,在现有的体制框架内,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拥有更大的交流平台和可用资源。三是注重学术研究与书院研究。书院自宋代以来就是儒家学者探讨学问的地方,很多著名的学者都曾在书院讲学,师生之间相互辩难,推动了学术繁荣和学术创新。当代书院应该将学术创新作为自身发展的重中之重,积极吸纳学养深厚的学者来充当主力军,通过讲习论道,来提升文化涵养,促进学术创新。同时也应该吸引更多的人来参加书院研究,为书院发展输送新鲜的血液。
总之,杜华伟博士的大作展现了当代书院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和未来面临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前瞻性,其学术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相信对当代书院的发展和研究都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近复
【下一篇】【刘洁】我国古代书院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