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纪璐著、江求流译《宋明理学:形而上学、心灵与道德》出版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2-06-17 16:30:45
标签:宋明理学

刘纪璐著,江求流译《宋明理学:形而上学、心灵与道德》出版



 

出版信息

作  者: [美]刘纪璐

译  者:江求流

出版社:西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1日

定  价: 118.00元

装  帧:精装

页  数:436页

ISBN:9787560448312

 

作者简介

 

刘纪璐,现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哲学系教授。美国纽约罗彻斯特大学哲学博士,台湾大学哲学硕士与学士。研究方向包括中国哲学、形而上学、心灵哲学、语言哲学、道德心理学、后设伦理学等。目前研究课题是儒家的机器人伦理学,并以此得到2019年美国卡内基学者奖。主要英文专著有《宋明理学:形而上学、心灵与道德》(Neo-Confucianism:Metaphysics,Mind,and Morality)、《中国哲学导论:从古代哲学至中国佛学》(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Philosophy:From Ancient Philosophy to Chinese Buddhism)。主编论文选集包括《意识与自我》(Consciousness and the Self)以及《亚洲哲学中的虚无》(Nothingness in Asian Philosophy)。


 

译者简介

 

江求流,男,1985年生,安徽寿县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牛津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2018年-2019年)。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比较哲学。出版专著《朱子哲学的结构与义理》,在《中国哲学史》等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各1项。


 

目 录

 


 

中译本序言


刘纪璐

 

这本英文著作于2017年底在美国出版。中文版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出版,译者江求流博士功不可没。这本中文翻译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教育部重大课题“海外汉学中的中国哲学文献翻译与研究”课题组的翻译计划之一。我要特别感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陈志伟教授和苏晓冰博士两人的牵线,帮助我找到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的江求流博士来做翻译工作。江求流是个年轻负责的学者,对宋明理学特别有研究。他在翻译过程与我多次沟通,务必要使得译文正确易读。他在牛津大学访学的时间花了很大功夫去查对中文英译的原文,对字句的斟酌也费了许多心思。我对他的译文非常满意。如果没有他的执着求好,这本牵涉多方位哲学议题的书无法这么顺利译成中文。

 

我来自台湾。当年在高二时读到中文教科书里的《船山记》选文,就深深为王夫之的爱国情操与刻苦精神感动,发愿要读他的著作。当初大学联考可以多重选校选本科,一共有一百三十多个选择项目。但是我只有填选四个志愿,是当时台湾的大学仅有的四个哲学系。结果幸运进入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又直接考入硕士班,实现我要熟读王夫之著作的意愿。我的硕士论文便是在张永儁师的指导下写王夫之的历史哲学。张师同时也在我大学本科学习期间开了宋明理学跟清代哲学两门课。他的教学热情以及他对理学的阐释对我日后做学影响深远,也启发我想要把理学发扬光大的志向。

 

台大哲学硕士班毕业后,我想要拓展我的哲学研究视域,于是来到美国纽约罗彻斯特大学哲学所攻读西方分析哲学。研究兴趣包括语言哲学,形而上学,心灵哲学,以及伦理学。最后我决定选心灵哲学中的一个当红议题作论文题目,于1993年在Richard Feldman教授的指导下拿到博士学位。次年即开始在纽约州立大学的几内修分校开始正式教学工作。我一开始只愿意教西方哲学,一方面是我对年少时热爱的宋明理学已经感到脱节,另一方面是我已经爱上分析哲学的清晰方法论,对分析哲学的哲学问题意识感到浓厚的兴趣,而觉得中国哲学缺乏这些优点。但是我开始教书后不久,学生便陆陆续续向我以及系主任要求开中国哲学课。美国大学生其实对中国思想很感兴趣,但是他们的认知范围仅限于中学的世界宗教概论以及媒体对道家或是佛教思想的片面性传播。我最早开始教一门实验性的中国哲学课,学生反应很好,这门课便成为哲学系的固定课程。我从此就开始一个漫长的教学反思:如何使美国大学生理解中国思想为一门哲学课,而非宗教课或是文化学习。我发现在九十年代可以作中国哲学教科书的英语书实在非常贫乏。除了陈荣捷的《中国哲学文献选编》可以用来作资料选读之外,其他没有什么导论的书合乎我的教学需要。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英译本多是文献选读,加上艰涩的短文诠释,完全不适合美国的大学生阅读能力,也无法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是以我开始以我的教学方式整理《中国哲学文献选编》的选文,并且把每一个哲学家的哲学问题带出来让学生思辩讨论。我发觉我过去认为中国思想没有分析性,不够清楚,不具问题性是错误的理解。中国思想是否可以哲学化完全在于诠释表达方式。于是我开始着手写一本融合分析哲学方法以及中国哲学问题精髓的中国哲学导论。我的第一本书《中国哲学导论:从古典哲学到中国佛学》于2006年在美国出版,立刻得到许多好评,被视为是解中国哲学在英美哲学界传播之需的及时雨。

 

在写完第一本书后我便想回到宋明理学,对以前大学时热爱但是仅仅一知半解的理学心学之辨重新做一番厘清。在我的中国哲学课,每学期教到宋明理学时我都只能草草带过,因为我找不到对学生最适合的切入点。而且,我感觉美国学生对先秦哲学跟佛学都很能契合,因为他们从中间看到自己生命的导向、人格的培养、跟家人、社会、世界的关系。许多学生事后会写信感谢我的教导,因为他们生命有了新的气象,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多一层的了解。对他们来说,上了中国哲学课有如获得精神生命的改头换面。但是他们对宋明理学家的形而上世界观与其道德规划却无法认同:学生们对宋明理学中的理气之辩、心性之辩、格物致知、慎独诚意、圣贤理想等等议题,都无法有切身的体会。对大多数美国学生来说,宋明理学只是一堆人名很容易搞混,理论上也很难区分的纸上谈兵、象牙塔内的钻牛角尖,跟他们的生命无关痛痒。我了解这其实是源自我教学的困境:因为即使我认为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的精华,最富有哲学思辨性,但是我自己也无法清楚分析心学、性学到底争执关键何在。这是我想要进一步开展中国哲学思维的一个障碍。

 

这一本书,《宋明理学:形而上学、心灵与道德》,便是在这样的内省以及我想继续引介中国哲学至英语世界的意愿之下开始构思的。本书的章节是有意的安排:我认为宋明理学家的道德哲学观跟他们的形而上学思辨以及他们的心性学之观点是息息相关的。而他们的心性学之看法又是跟他们所提出的道德规划有直接的关联。所以本书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强调不同的形上学观,理气之关系,以及宋明理学的特色——道德形上学的逐渐发展。本部分以王夫之的理气论做总结,因为我认为王夫之融合前哲的理气思维而为集大成者。第二部分诠释心学性学之辩为理学家对人类道德基础以及道德如何可能的探讨。这部分以王夫之的道德心理学做总结,因为他的人性论将理在心还是理在性的纠结拓展至一个新的问题:道德实现的心理基础何在。本书的第三部分逐一介绍宋明理学家所提出来的道德建设方案,而最后总结于从王夫之的道德情感论启发我自己要发展的哲学思想:社会情感主义。这本书的大纲展现我认为理学可以哲学化、现代化的种种途径。同时为了厘清各个理学家思想的特点,我也尝试给他们的理论标上哲学派别,并且从他们著作中找到支持我诠释的文本。从这样的比较哲学角度来分析,宋明理学呈现了一个多彩多姿的哲学风貌,对世界的构成、万物的秩序、人性的善几、人心的修养、以及道德实现的可能,都提出不同的方案。如果有学者仍然觉得宋明理学不是中国哲学的精华,那么这本书应该可以转变他们的看法。

 

如今我在美国教中国哲学已经二十多年了。我也常常参加美国以及国际性的哲学研讨会,一心一意要把中国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的哲学精髓介绍给美国学者与美国学生。现在仍然有些中国学者坚持中国思想不应该西化,而应该保持国粹精神。我在此要引用我在2016年于《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发表的一篇文章《儒学哲学化的契机:以分析哲学为传统中国哲学开生面》的序言:

 

而要儒学哲学化,在当代的哲学世界里,就不能不把传统儒学用西方分析哲学的语言方式重整面目。分析哲学的语言与议题也许不见得能改善中国儒学的内涵,但是它对帮助儒学走入英美哲学界的主流讨论却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外语能力”。如果中国儒学不能走出去,让西方哲学界看到我们可以提供哪些不同的见解,呈现如何歧异的思考模式,中国儒学就无法吸引他人的研究兴趣。只有当更多的人愿意走入中国儒学研究的圈圈,这个圈圈才会越来越大。但是如果我们只是站在自己的圈子中,作自己的讨论,自己的研究,这个圈子就会越来越呆滞,狭隘,最终只有成为世界哲学角落的配景。

 

我很期望本书中文版的印行可以启发更多中国学者为宋明理学的国际化跟哲学化共同努力。

 


译者后记


江求流

 

刘纪璐(英文名Jeeloo Liu)教授出生于中国台湾,在台湾大学哲学系获得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旋即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哲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顿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Fullerton)哲学系教授。她的研究领域不止于中国哲学,在形而上学、心灵哲学、语言哲学、道德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精深的学术造诣。

 

目前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宋明理学:形而上学、心灵与道德》一书,是刘教授的英文专著Neo-Confucianism: Metaphysics, Mind, and Morality(Wiley-Blackwell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中译本。该书是作者的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Philosophy:From Ancient Philosophy to Chinese Buddhism(《古代哲学导论:从古代哲学到中国佛学》)一书的续篇。作者围绕形而上学、心灵与道德三个主题,对宋明理学中最为重要的八个人物进行了详尽的哲学分析,并试图展现在这些理学家那里,这三大主题是如何环环相扣,展现出一个连贯性的理论关怀与思想关联的。

 

作为一部宋明理学研究的著作,该书有着鲜明的特色。首先,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随着宋明理学研究的深入,当前的宋明理学研究者往往觉得那些最为重要人物似乎已经没有可深入或突破的空间,从而倾向于选择一些学者们关注不多的文本或人物展开研究。但在本书中,刘教授仍然选取了宋明理学时上最具代表性的八个人物,即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王夫之。而通过这本书也可以看到,即便对于这些最为重要的人物,仍然有很多可以发掘的研究空间;其次,在研究主题的提炼上。与当前宋明理学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一些核心的概念、范畴展开有所不同,刘教授将宋明理学家们所关注的问题,提炼到了更为基本的哲学问题的层面,如实在的真相是什么?道德的基础何在?人性的本质是善的还是恶的?人类与整个宇宙的关系如何?通过这一提炼,刘教授试图揭示理学家们所关注的问题所具有的普遍性理论内涵;再次,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刘教授自觉地反对“以中释中”,而采取分析哲学的研究方式。在她看来,这一研究进路能够更好地为中国哲学的局外人提供进入中国哲学的知识性通道,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宋明理学的哲学内涵与普遍意义。此外,作为一位使用英文进行写作的华裔学者,刘教授能够自由地游走于中、英文的学术世界之中,并基于她自身在西方哲学方面的深厚学养,能够自觉而自由地引用和运用西方哲学,特别是分析哲学领域的相关理论资源,对宋明理学家们的相关理论进行阐释,因此,她的这一工作也具有非常明确的比较哲学的色彩。总而言之,如果说国内的宋明理学研究成果,总体上都属于“史学式的哲学史研究”,那么通过对分析哲学与比较哲学的研究方法的引入,刘教授的这部书则明显属于“哲学式的哲学史研究”。本书是刘教授“用西方分析哲学的语言”将“儒学哲学化”的最新成果,相信本书中译本的出版,能够在视野和方法上为宋明理学的研究者提供启发。

 

本书由我于2019年在牛津大学哲学系访学期间译为中文,刘教授通读了译稿,并提出了诸多详细的修订意见。尤其需要向读者交代的是,本书目前已经由台湾的联经出版社出版了繁体字版。在出版繁体字本前,刘教授又按照她的个人用词和表达习惯对译稿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不少地方在具体内容上也进行了修订和补充,使得繁体字本更像一本母语撰写的著作而不是译作,因此在繁体字出版时,将我与刘教授列为共同译者。不过,此次在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简体字版,则在用词和表达上更多地保留了译者的习惯,故仍由我署名译者,刘教授署名校者。我的师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的陈志伟教授亦通读了译稿,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西北大学出版社的任洁、向雳两位老师为本书的出版、编辑付出了大量的辛劳,在此一并表示感谢。至于译本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均由我一人承担,并切望读者诸君指正。                     

 

江求流

202110月于长安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